如何反驳“中国应全面去工业化”的观点?

小喵音雪儿~呐

无论任何事情朝着过于绝对的方向去表述都应该非常谨慎,就连1+1都未必绝对等于2。对于“中国应全面去工业化”的说法,我相信大多数人理性看待都会持有谨慎怀疑态度,至少要把“全面”两个字去掉。所以这个观点是难以客观立足的。

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背后的实质性分歧,其实是对我国未来应该怎么发展做出的思考。有人认为应该更多地发展服务业,让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最大支撑力量。这个说法基本上获得了学界和市场的普遍认同,近几年的政策导向也是这么做的。但是要全面去工业化只搞第三产业,那么就过于绝对了,并且在我国也不现实。

在联合国的产业分类中,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具备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如果要完全去除工业化而搞第三产业,就相当于要熊猫不吃竹子改吃羊肉,不现实。我国是全球制造业大国,部分领域在全球领先,但还难以称为制造业强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并不是要去工业化,而是要由大变强,需要战略调整,也需要配套的产业支撑。

当然,有一部分落后工业和环境污染严重产业是要削减,典型的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过剩产能需要产能清除过程。但这些行业也不应该全面去除,不但经济难以承受,而且会影响就业。需要做的是推进产业整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强研发投入提升制造工艺水平,推进传统产能由大变强。

关于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过去经济发展中服务业的确是相对的短板。未来服务业的发展将是重要工作,也将是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服务业与工业不一样,工业可能更需要国家政策支持,服务业则更贴近市场行为。服务业的另一特点是服务性质,例如金融业是服务与实体经济的服务性行业,无论是银行、基金、保险还是股票、债券、期货,都是依托于实体经济的。当实体经济繁荣了,对服务业的需求自然将增强,对服务业发展创造条件。同时,也需要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减少和取消对服务业的各种准入限制、行政审批,推进“放管服”改革。如果服务业脱离了实体产业,那么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和泡沫化。

美国、日本在上个世纪都曾面临过当前我国面临的问题,在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之间难舍难分。两国都曾主动或者被动经历过去工业化过程。其中日本的产业空心化和泡沫化比较明显,在90年代出现了问题。例如,日本的丰田汽车卖遍了全世界,但大部分都不在日本生产;船舶制造、钢铁产能等工业产业转移到中国以及东南亚国家。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日益重视产业空心化问题,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特朗普大幅削减国内企业税和个人税,提升海外投资利得税,目的就是要促进制造业回流美国。并且石油危机之后的几十年来限制开采国内能源,但是近几年美国却加大能源开采和相关工业发展,重拾工业的决心很强。美日可谓过来人,他们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学之智经济

答案就看今天的美国。他们从七十年代开始搞去工业化,大上服务业,金融业。其结果是剃除通胀因素后,今天美国工薪阶层的收入与七十年代持平。两代人都没有增加财富。

当然,美国企业界收入一直上升,因为他们把工业外包出去,自己还是老板。美国境内一部分高新科技还可以领先,但远远无法吸纳全国劳动力。

自从两百年前欧洲开始工业化进程,就一直存在着反工业化的潮流,以各种理由抵制工业与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最新的理由就是去工业化,意思是工业已经发展得差不多了,以后大家唱唱歌,炒炒股,享受生活就行了。何必让自己那么辛苦?

欧美都是在七十年代接受了这种思想,日本又持续了一段,现在也进入后工业化状态。整个社会充满“佛系”精神状态,年轻人吃喝玩乐,泡在二次元里面,没什么追求。整个社会不再提倡进取,学习,上进,科技专业入学率一直在下降。

在大中华地区,香港是去工业化的反面教材。当年香港成为亚洲四小龙,靠的就是从发达国家转移工业。最牛的时候,六百万人的香港相当于大陆三四个省的产值。到了八十年代,香港老板纷纷将工厂北迁,本地人玩起空手道,玩股票,炒楼花。香港政府在2000年曾经想提升为“数码港”,建设高科技香港,无奈缺乏高科技人才,只有一大批律师和投行经理,这个计划无疾而终。

从1997年到现在,香港人均GDP爬升百分之七十多。而大陆任何一个城市这段时间都能翻几倍。台湾地区还没有香港富,也搞去工业化,还学着德国人搞反核,结果就是从总产值相当于大陆十个省,锐减到第五六名。

当年欧美人提倡去工业化时,大陆象天津这样的城市还允许马车进城,迪拜还是小鱼村,其祖国阿联酋当时还有城墙,相比之下欧美工业技术水平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但是今天我们到欧美国家,并不感觉有多发达,这都是去工业化的教训。

无工不富,工业化产生财富,其他手段只是分配财富。如果蛋糕本身只有那么大,无论怎么切都不会增加它的总体积。所以,中国一定不能模仿别人搞去工业化,而是要不断搞工业升级,把世界各国远远地甩到后面。


科技文化郑军

中国是一个大国,而且是一个人口大国,中国是绝不能去工业化的。就算像新加坡这样的国家,以港口服务业,转口贸易为主的经济。他也没有彻底去工业化,他的电子加工业一直发展强劲。我认为中国不能去工业化的理由如下。


①工业的核心是制造业,而制造业能产生大量的就业机会,人人有工作机会,社会就会稳定。

②服务业是建立在制造业的基础之上的,随便例个例子。比如汽车,制造业生产了汽车,汽车交给了消费者。服务业有生意做了,保险公司上保险马上有钱挣,汽车上路要加油,加油站有钱挣,汽车开到半路轮胎坏了,汽修厂有钱挣,以此类推很多很多。所以说工业制造业是基础,服务业只不过是基础产业的上层附着物,没有制造业肯定没有服务业。

③有人会说,我们只搞服务业,服务业又环保,又轻松,我们就拿服务业挣的钱,去买别人的工业制品,也很好。这个想法听着合情合理,并且一些小国家也这样做,而且搞的还不错,比如马尔代夫,科威特,但大家想想,这两国人口才多少,马尔代夫搞旅游观光业,科威特搞石油业那是因为他们有独一无二的独特资源。而中国是绝对不行的,中国人口多,人平均资源世界排后几名,如果只搞服务业估计连饭都可能吃不上。

④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如果没有工业制造业,我们就造不了飞机大炮,我们的国防靠什么来保护,难道靠战时,拿钱买武器,要是战时别人不卖给我们武器,那我们不是要受人欺负了,不又回到满清时代了。


④当然我们的工业化要升级,要持续化,良性化发展。尽量做到,产能高,附价值高,技术高。相反要做到能耗低,污染少,投入成本少。
我们现在真正要做的不是去工业化,和去制造业。而是全面提升工业化,和用智能手段改造制造业。使制造业和服务业能有一个合情合理的平衡发展,从而更好的服务我们。


冯建光2

中国全面去工业化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首先看看世界上崛起的大国。前苏联当初是靠工业崛起的,德国美国等都是看着重工业崛起的。甚至我们可以从当年日不落帝国的伦敦事件也可以看出工业的重要性。


有些人说现在许多国家都主张第三产业,主张发展轻工业。没错,但是你也不要忘可,他们能够实现这些是因为他们已经实现了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转变。


现在我们来说说中国的状态,中国出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各项事业都有条不紊的发展,而重工业始终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全国的经济以互补,如果全部废除,可想而知会发生怎样的情况。而且中国最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人口众多,重工业的发展为很多人解决了就业问题,这也是不可忽略的。


所以说,中国全面废除还是要再看,但是中国朝前发展的迹象表明,我们将会越来越好,我们的明天也会越来越好!!


yq36961

去工业化让我想起台湾的用爱发电,笑话可以听,但是绝不能让它变成现实。谈一点个人经历,笔记本电脑,和90后同时期的,贵,而且配置低,当时国内不能生产,低端机基本上都是一万出头,90年代啊,真是装逼利器。后来神舟电脑出现,拉低了价格,再看看现在,笔记本已经低到什么程度。手机,诺基亚的,贵,后来山寨机出现,销量下去了。现在的国产机多好,可以和苹果,三星掰手腕,不也是山寨机走出来的吗。西方站在食物链的顶端,最重要的原因是技术先进,就是现在也一样,再好的代码,也要有芯片来运行,印度代码写的好,富吗?霍金聪明,如果没有轮椅,他将寸步难行。世界不是理想的,竞争不会都讲道理,清朝的时候我们经济比西方强,他们生意上做不过我们,就开始贩毒,被禁止就开始打砸抢,还讹钱。工业好比手脚,没有,再有想法也只能靠别人攀高峰。武林外传中吕秀才被白展堂欺负了,恨恨的说,我在书里把你写死,白展堂回到:千万别留后手。各位,谁爽?


傻客气

这是一种很愚蠢的说法。任何国家想成为一个强国都离不开工业化。强国的标志就是要拥有强大的工业能力。看看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最强的时候就是工业最强的时候。去工业化意味着放弃成为强国的根基。也意味着国家开始动乱的前兆。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民要生存要工作。工业化强国就是一个可以提供巨量就业岗位国家。人口的多寡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大国和强国的标准。一个拥有众多人口的工业化强国才是一个强国的根本。中国想成为强国两者都不能放弃。去工业化就是在去除中国自己的强国之基。我们是傻子么?肯定不是。


无名小卒9527

人口老龄化,可以通过自动化智能化,人工智能等技术解决生产效率,自然就可以养活很多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在社会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生活中所有产品都需要工厂去生产。一旦国家没有了工厂,一切都要受制于人,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将出现问题。比如委瑞内拉生活用品短缺,货币贬值,就是因为自己国内没有工业化,不能生产日常生活用品。

如果中国什么高端产品都能生产,那么中国很多事情做起来都非常容易,比如探索外太空就需要大量的工厂,生产符合太空要求的产品,科学家拿出方案,工厂就能做成,那么一切将变得容易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