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農民起義,單憑清軍十萬鐵騎能滅亡明朝嗎?

關心婷

可以,但會比較慢。

清軍和明軍的實力對比,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

很多人說,如果沒有李自成和皇太極兩個拳頭輪番狂毆崇禎,明朝不會就此掛掉。甚至說如果李自成和皇太極只留一個,憑藉明朝的國力是完全可以將其擺平的。

是這樣的嗎?

我們是否注意到:不考慮明朝的軍隊為什麼越來越少,畢竟關內和農民軍作戰也有很大消耗。但看關外的女真人,為什麼皇太極的清軍會越大越多?

都說清軍只有區區數十萬,但是實際上,在入關時,清軍已經有20多萬人,加上其他人等可能更多?為什麼會這樣?苦寒之地的東北為什麼可以讓皇太極越活越滋潤,而且還不斷膨脹,豈有此理!

這都拜明朝所賜!看明清的不同發展軌跡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1、錯誤的民族政策讓明朝越發被動

當努爾哈赤決心和明朝死磕時,明朝還是萬曆年間,國力不算太弱。雖說明朝遭遇了薩爾滸之戰的慘敗,但是明朝依舊在東北地區掌握著很多城池,足以死死拖住後金,使其不得向南擴張一步。

但是皇太極是個聰明人。他沒有繼承老爹的蠻幹思路,而是從另一個方向打開了突破口。這個突破口,叫做蒙古。

雖然一時半會拿不下明朝,但是征服西部的蒙古,皇太極還是願意打一打的,所以皇太極開始了對漠南蒙古的征服,終於在1635年,漠南蒙古徹底臣服於皇太極。

漠南蒙古就是今天的內蒙古,它的位置重要性不言而喻。

雖說明朝在萬曆時期就和蒙古實現了互市和平,但是在蒙古面對皇太極的進攻時,明朝選擇了觀望,生生錯過了這一屏障,在皇太極將勢力拓展到長城之外時,明朝已經無力迴天。

所以皇太極能不斷從喜峰口長城等直入京城進行搶劫,而明朝只能在山海關和京師之間疲於奔命,在袁崇煥死後,明朝被不斷拖垮。

可以預見的是,明朝不會迅速滅亡,但是被逐漸拖垮是必然事件。

2、執著的防守策略瘦了大明,肥了大清

沒有及時拉攏蒙古也就算了,在遼東地區,明朝的策略也出現了巨大漏洞。

為什麼女真軍隊越大越多,這反映了兩個問題:女真人的搶劫為他們帶來了巨大財富,他們可以裝備更多人數的軍隊;因為搶劫總是成功,極大刺激了女真人加入軍隊,他們的積極性也很高。

這一切,都是明朝無私送錢的結果。

不得不說,以孫承宗築堅城、堡壘推進的思路雖然有效,但是耗費巨大。特別是明朝軍隊在和女真人野戰中並不佔優勢,這就導致了女真人想要搶劫,明朝就只能被搶,搶完之後,明朝繼續修,然後,再搶,再修。

在這無盡的循環中,明朝大把銀子的財富送給了女真,幫助女真迅速強大!而明朝,則被這樣的無底洞徹底拖垮。

後來想想,王在晉的想法雖然不成熟,但是確實省錢,在風雨飄搖的晚明,錢就是命!

所以不用懷疑,即使沒有天災,沒有農民軍的搗亂,明朝也一定會被女真滅亡的,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靜Yes

其實沒有農民起義,甚至沒有清軍,明朝遲早也要完蛋,崇禎帝以後,東林黨崛起,與宦黨兩大陣營爭權奪勢,明朝廷常年陷入內鬥的局面,導致諸多國事無法正常處理,改革也一拖再拖。

外加自然災害頻發,明朝廷每年都要耗費巨資去賑災,前期還好,國力強盛,財政負擔的起,後期國庫漸空,就盡顯乏力了。

天災內患之下,沒有哪個朝代能有好日子,東林黨有著極強的道德標準,所以能夠發掘出很多社會問題,但因為常年內鬥,欠缺執行力,因此明朝末期雖然頑症居多,卻始終沒有應對之策,可以說有心改革,無力迴天,致使國力一衰再衰,等到清軍入關之時,基本上已經喪失了抵抗之力。

為什麼一個東林黨爭,能夠影響明朝的國力呢?

這事兒還得從首輔張居正說起,張居正生前制定了收取工商業賦稅的政策,原本明朝的財政來源,主要依靠農業,但農業的賦稅再多也有限,於是張居正將稅收政策轉移,傾斜到工商業,這也屬於萬曆年間的重大改革之一,國家稅收由此大幅提高,一片蒸蒸日上。

但徵收工商業的賦稅,卻大大觸動了以江南工商業為首的利益集團,徵收工商賦稅雖然減輕了農民的重擔,卻損害了另外一部分人的利益,江南工商業集團逐漸聯合起來,形成了對抗國家政策的東林黨。

等到張居正一死,官商勾結之下,最終成功廢除了工商稅政策,轉而又迴歸到徵收農業賦稅的老路,且連年平息女真崛起的戰亂,過度消耗國庫。

這時候,全明朝上下的農民又遭了秧,原本生活輕鬆,不必每年交那麼多的賦稅,現如今重新徵稅,導致百姓叫苦不堪,萬曆皇帝對此心知肚明,一方面農業稅不比工商稅,可謂相當微薄,對於國庫來說根本不足,一方面工商稅不再像此前那麼容易徵收,會遇到百般阻礙。

雖然萬曆皇帝想方設法剝削江南的財團,但國庫仍舊入不敷出,時間一長,國庫的銀兩越來越少,對於國家建設,給養軍隊,都產生了較大的不利。

然而正好趕上努爾哈赤進犯,遼東戰局吃緊,國家又拿不出錢擴充軍隊,天啟皇帝明熹宗急眼了,四處找法子,這時候,出現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

閹黨的大頭子,人稱九千歲的“魏忠賢”。

此人得勢以後,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明朝的頹勢,原因正是他敢於向東林黨徵收工商稅,國庫再次扭虧為盈,漸漸充足。

可等到崇禎帝繼位,大力滅除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勢力,魏忠賢失勢,乃至自縊身亡,東林黨再次崛起,黨爭日益激烈。

原本徵收東林黨集團的工商稅被取消,轉而繼續徵收農業稅,為了維持戰事開銷,賦稅標準甚至比以往更加沉重,天下百姓因此苦不堪言,惹得一片民怨沸騰。

另邊廂,遼東戰事連連告急,軍餉一缺再缺,然而這次就沒那麼好運,上下級官兵數次請求朝廷撥款,朝廷卻遲遲未有動作,致使軍心渙散,並促使農民起義,也就是李自成等人起兵造反。

隨著明朝末年的重負壓迫,李自成很得民心,規模勢力也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大,天下農民紛紛響應,才最終導致內憂外患之下的明朝傾覆。

所以你看,有沒有李自成,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明朝末年已經失了民心,同時無力給養軍隊,軍心也變得潰散,所以辯證來看,無所收斂的混亂黨爭,或許才是導致明朝覆滅的真正原因。

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並非只是說說而已。

即便沒有李自成,還會有張三李四冒出來,因為那時的天下,早已經千瘡百孔,李自成也不過是順大勢而為罷了。

就算再退一萬步說,農民寧肯忍受賦稅的重擔,那麼明朝內閣爭鬥愈演愈烈,清軍照樣能趁虛而入,畢竟國家的安穩指望軍隊,但那時候為了爭權奪勢,導致國家連供養軍隊的錢都沒有,甚至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明末對抗清軍的數支重要軍隊,因為黨爭奪權,始終無法彙集成主力。

所以等到如狼似虎的清軍入關後,就更沒法指望明朝軍隊能夠上下齊心,頑強抵抗,乃至到滅亡那一刻,明末黨爭仍舊存在,甚至延續到了清初,順治皇帝登基後革職一大批明朝舊臣,才徹底擺脫了黨爭餘患。

不得不說,曾經的泱泱大明,能淪落到最終的滅亡,混亂黨爭著實誤國不淺。

——————————


錢品聚

大家好,我是瑞瑞說歷史,我不能創造歷史,但我可以傳播歷史。

可以明確的說,如果沒有內部的農民起義,吳三桂不投降滿清,單憑清朝的十萬大軍,根本不足以滅亡大清。

很多人說,明亡於嘉靖,明亡於萬曆,或者明亡於崇禎,但是這些都是分析推測。真正的歷史告訴我們,明亡於李自成的農民起義,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盡與煤山,大明滅亡。所以大明還是亡於農民起義,所以如果沒有農民起義的內亂,清軍根本不可能滅亡大明。

咱們先看一下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真正被非漢族統治的幾個朝代。兩晉南北朝的五胡亂華和北魏算一個,這是因為西晉當時的八王之亂把西晉折騰的破敗不堪,這時候的少數民族乘機組建軍隊,在中原建立自己的政權,後期的北魏,東魏西魏也不過是少數民族優勝劣汰剩下的政權。還有滅掉北宋的大金也是因為攻佔了北宋的都城,擄走了北宋的皇族至於徹底統治華夏的元朝那是因為太強了,元帝國橫跨歐亞大路。實力無可批擋,再加上南宋太弱,使得華夏第一次全面被非漢族統一。

有人說清軍的軍事能力比大明強,這樣說是片面的,滿族是遊牧民族,人家就是在馬背上長大的,拼野戰除了袁崇煥的“關寧鐵騎”,還沒有哪個軍隊能和滿清正經的野戰。但是我們可以守城池啊,清軍雖然在遼東取得勝利,但是對一些城池依然無法取得勝利,就算是繞到了明軍主力突襲北京,但是面對城高河深的北京城,也無法攻佔,所以滿清根本不能滅亡大清。咱們從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分析

天時

這裡的天時指的是天下大勢。如果沒有農民起義,當時的明朝不會天下大亂,明朝可以把鎮壓農民起義的財政和軍力調到東北,左良玉的幾十萬大軍在東北就能硬生生把滿清耗死。

地利

前面說到,滿清是起源於東北地區,他們要想殺進中原,就要經過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雖然清軍野戰很厲害,但是攻城不行了,以前都是圍點打援,但是山海關已經在東北邊境了,只要守住山海關,滿清根本不能入關,所以大明盡佔地利之宜,而實際的歷史正是山海關將領吳三桂因為李自成抄了自己家便投降多爾袞引清軍入關,使得華夏江山盡入滿清之手。所以如果沒有農民起義,吳三桂不會投降,滿清就不可能入關。

人和

關於人和這點,可能很多人認為大明不如滿清,認為崇禎多疑,大臣無能,滿清上下能眾志成城團結一致的攻擊大明。但是我們可以想想滿清是遊牧民族,他們不是一個統一的政權,而是靠著各個部落的聯盟,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滿清各部落短期在大明那裡得不到便宜,還能團結一致啊。就算崇禎多疑,但是他不昏庸啊,他不可能把大明江山送給滿清的

所以,我們從各方面分析在沒有內部農民起義的大明根本不可能被滿清十萬大軍滅亡。

大家好,我是瑞瑞說歷史,我不能創造歷史,但我可以傳播歷史。


瑞瑞說歷史

有人說,明亡於嘉靖,有人說明亡於萬曆,有人說明亡於黨爭,這些其實是在尋找明衰敗之因。明亡直接原因:農民起義和清的雙重打擊。沒有農民起義,清能滅亡明朝嗎?答案是不能。


明真正把後金(清)當作一個重要威脅,是撫順之戰和薩爾滸之戰之後,薩爾滸之戰的慘敗,不是由於明自身實力的不行,是由於努爾哈赤利用了自己騎兵優勢加上戰術運用得當。之後的大小多次戰役,明朝軍隊雖然敗多勝少,主要原因是由於明軍野戰能力弱,經常被清騎兵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在此情況下依然取得了寧錦大捷。明朝丟失遼東,乃至遼西大部分,對明帝國本身影響並不太大,最多隻是讓八旗子弟搶了些物資,讓他們多了些活動空間。清軍的攻城能力並不強(比滅亡南宋的蒙古大軍差得遠),祖大壽孤軍缺糧無援軍的情況下仍然堅守了錦州一年多。丟失關外土地後,只要明軍築好長城防線,憑堅據守,清軍並沒有多少軍事行動上的空間。就算清軍從蒙古方向繞過長城,也只能到關內劫掠一番。待局勢平穩,再借鑑北宋對西夏的地堡圍剿之策,慢慢蠶食清之土地,不出幾十年,或可轉敗為勝。


但明朝最後自己沒撐住,主要由於中原和關中地區蜂起的農民起義。17世紀開始的中國氣候,此時的明朝處於小冰河時期,萬曆後期至天啟年間中國氣候顯著變冷,北方風沙壅積日甚,旱災逐年增多,農業收成銳降。與此同期,中原氣溫與北方農牧帶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漢以來的最低點。整個明末時期始終伴隨著旱災、寒流、蝗災、水災、鼠疫、瘟疫等,此後中原氣候持續下降,天下大亂,狼煙蜂起。在明與清戰爭的十幾年,也正是農民起義爆發最激烈十幾年。當時,只要某個稍有魄力之人登高振臂一呼,立馬就能拉起十幾萬人的隊伍,雖然農民起義軍隊戰鬥力並不強,但也屢剿不絕。李自成就是在十幾年屢敗屢戰的錘鍊中鍛煉出了一隻相對正規的隊伍。農民起義對明政府另外一個打擊就是造成明朝政府的經濟崩潰,當然這兩者是相互促進的,連年的戰爭讓明朝財政早就入不敷出,甚至軍隊的軍餉都發不出來,在抗清前線的寧遠也因缺餉發生兵變。經過多次戰鬥歷練的明軍戰鬥力雖然比農民起義軍強,但死一個少一個,且沒有糧餉招募新的成員,造成明軍部隊數量越來越少,後期經常出現明軍5000人對抗起義軍10萬人的情況。慢慢的力量此消彼長,李自成的起義軍終於攻陷大同,一路攻破北京,崇禎自殺,明朝滅亡。

如果沒有起義軍,就後期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與清軍騎兵對抗並不落下風,加上宣府、大同等地明軍精銳,以大明朝的國力,輔以後方不斷的兵力糧餉支援,與清軍達成戰略相持並不是難事。但就是在清軍和農民起義軍的雙重重壓下,明朝終於不堪重負,轟然倒下,這二者缺其一,明朝不至於迅速滅亡。


水淺無魚

滿清入主需要最少九個絕對條件,少一個,差一丁點都沒有可能。

第一、不要說沒有農民起義,就是沒有李自成這個人也是不可能的。李自成只幹了一件事,就是搞破壞。如果換一個不草包的,可能就站住腳了。就沒滿清什麼事了。

第二、沒有吳三桂也不可能啊。吳三桂那裡堅守的話,也沒滿清什麼事。換言之,沒有成圓圓也沒有可能。

第三、沒有小冰期也沒有可能,糧食不欠收,沒有太多的自然災害,起義軍就沒有可能把動靜鬧大。按高曉松說的,如果白銀不斷流,也不會造成連鎖反應。

第四、滿清不是戰鬥力不行,而是人口數、部隊總量不足以取天下。更不足以治天下。把滿清人口平攤到全國也是不夠的。所以如果沒有那麼多漢奸協助,根本不可能。

第五、南明若統一推舉一位皇帝,不要各自為戰,很大程度也沒有可能。這就是說崇禎只要自己南下,或者提前指定接班人到南京做好接管準備就沒有可能了。

第六、天啟大爆炸究竟對於人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不好說,但在古代一定會讓人心搖上一搖,古代人是非常注重這方面的。如果沒有這次詭異的事件,也許也不可能。

第七、所謂農民起義,其實一半是兵變。若能保證軍隊基本供給,其實也不可能。

第八,說沒有李自成就不可能,其實沒有李自成老婆出軌,李自成捉姦放跑姦夫,致使他殺了老婆後沒了捉姦證據才導致吃官司也沒可能,否則也不會有有後來的李自成。沒有李自成就沒有可能。

第九、其實明朝是被神秘力量滅掉的。這方面的證據非常多,但在這裡不能說。是為了一個遠古群體象徵性的迴歸,北逃的大鯀系,所以必須千轉百回讓多爾袞登場。滿清把中國歷史體系走了一遍,是一個鏡像朝代。


國病

不能!沒有農民起義的大明帝國肯定是一個政治清明的王朝,在這麼一個王朝裡十個滿清都未必夠明朝打的!

總的來說,遊牧民族的經濟比農耕民族的經濟脆弱得多。由於地處北疆,氣候惡劣。這麼一個地區從物產上面就沒法跟明朝方面比!在當時,崇禎就是腦袋被驢踢了,竟然主動派兵去征剿清朝,致使大量的明朝精銳折損在遼東。面對清朝這種對手。跟他對掐,拖時間是最好的手段!因為草原民族靠掠奪為生,彼此之間矛盾重重,一旦時間拖下去,就會自己起內訌。比如,遼國最後為金國所滅,金國又被蒙古所滅。只要守下去,即便再怎麼衰弱,明朝也有的是機會反擊。

其次,清軍能夠滅明朝跟明羅大量投敵也有關係。否則就算清軍能夠打敗明軍入關,那麼清軍也沒有足夠多的兵力迅速攻佔那麼多國土。而明軍將士還有足夠時間在長江以南佈防,倚靠長江天險而守。清軍缺乏水戰能力,明朝完全可以學南宋一樣劃江而治!


優己

清的崛起,是從努爾哈赤的復仇開始,說的更直接些,是從生存之戰開始。後金的崛起本就與明的內部紛亂沒多大關係(或者說在其要素裡就不大),首先從統一女真各部開始,此時明有足夠的力量將其掐死;之後又陸續懷柔蒙古各部,這時明在繼續著窩裡對仗,寫著敘事詩,也並未引起絕對的重視,這時也可以將其掐死;直至大咧咧的"百萬天兵"在薩爾滸之戰被團滅,才不只是震怒,而到了驚悚,而到了嚇破膽,這就是一個典型理學治下的寫照:首先不知天高地厚、妄自尊大、應對無格、爭功冒進、不考慮效率,其次受到打擊應對過格、進退失據、投機取巧、不知道什麼是效率,最後一蹶不振、掩蓋薄面、亂殺替罪羊、應對失格、各尋時務、沒了效率,人心惶惶危危,一步步走向不歸路!之後陸續喪盡了各路"精兵",後續再也拿不出像樣的證明!

明的邊疆政策是防守型的,尤其在北方,以修建長城為支撐,靠前出堡壘預警和控制,並不是直接治理,勞民傷財。就不是一家人,所謂的攪渾水,找藉口時不時地打壓,靠挑撥邊疆族群關係,以達到削弱彼此,而這在一段時間內是有作用的,否則明也不會保有長城這麼久!

但明的這一政策是有缺陷的,本不是進攻型的,相反敵人沒被消滅,而又積怨結仇,當在風調雨順時,是沒有誰能夠怎樣,但所謂賊心不死,就怕賊惦記,所以才有土木堡之變等。從修建長城開始,就意味著想功在千秋,可磚瓦無語。因為立國時,是沒有人膽敢犯邊,縱使有也掀不起浪,不可能利在當代,還耗著本該富民發展的錢財。

而長城當兵強時,作用不顯,而兵弱時,尤其朝廷中樞系統不靈光時,作為動態防守的這麼個大築壘,以靜態防守的方式,真的不好使,形同虛設,就如曾經的馬奇諾,就如同皇太極漏邊進攻北京城!

從始至終,山海關一線,縱使在關內餓死人時,都有大量糧草用於彌費,都是保證供給,累積大量的資源,人與物的資源富富有餘,繼續著勞民傷財的磚瓦,但都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所以從明清在此的對戰中,已經看不出明有些許迴光返照的餘地!已經朽透了,假如採取進攻,所謂平遼,就沒見著進攻,到是不停地殺自己人,永遠是後知後覺跟著敵人後屁股跑,累死千軍,否則,就是十比一甚至更高的交換比,後金也不會剩下人站到大清,可惜自廢武功。

但假如沒有沒有農民起義,對於清會需要再消耗明一段時間,就是砍殺還需過程,還需明不疲的自耗!但也就是個時機而已,歷史不可逆轉,沒有李自成、還有張獻忠……

朽木立的久,只因為沒有遇到大的風雨。

長城無語……


F1242240855

連清軍自己都沒有想到可以這樣輕鬆一舉滅掉明朝,原本皇太極還希望與崇禎皇帝和談,劃地而治,甚至可以聯合剿滅農民起義軍,但被崇禎及其豬一樣的大臣給拒絕了。



清軍的十萬鐵騎和明軍戰了好多年,除了一次兵臨城下,如果明軍死守嚴打的話,清軍很難進入關內,這還是在明軍內有外患的情況下,尚可將清軍攔在山海關外。假如沒有農民起義,清軍想滅亡明朝談何容易?



明朝直接滅於李自成的起義軍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自殺,清軍被吳三桂放入關內,順勢摘桃子,一舉滅亡明朝和起義軍,統一天下,農民起義倒是幫了清軍的大忙,可謂神助攻,清軍撿了太大的便宜。



如果沒有農民起義的話,明朝可以集中兵力、財力、武力,對付清軍,很有可能崇禎皇皇帝能夠逆襲,殲滅清軍,挽救於明朝於危亡之際,實現中興,也說不定。即使再不濟,也會延緩明朝的滅亡。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所有人忽略一點,那就是明朝在皇太極之後,征服了蒙古,導致了天聰二年的入侵京城事件,從這一年開始,實際上北方已經成為滿清自由來去的牧場

這裡面明朝較強的軍隊兩處,一個關寧鐵騎,一個宣大地區的九邊精銳,先說說關寧鐵騎,組建於孫承宗,成長於袁崇煥,問題是從天聰二年的戰況看,仍然遠遠不是滿清對手

再說說宣大地區九邊精銳,明朝末年蒙古末代大汗為了抵禦滿清決議西遷,這其中為了錢糧入侵宣大,結果被皇太極幾千人打的如喪家之犬的蒙古軍隊,仍然可以欺負九邊軍隊

一句話。天聰二年之後。不管是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全部是滿清想來就來,燒殺搶掠。也就是說明軍任何軍隊野戰都打不過滿清的情況下,明朝的北方地區,皇太極是可以打下來的,唯一的原因是,滿族人口太少,北方在天災人禍之後太過殘破


風中小草59

能。

明朝滅亡的原因不是農民起義,不是滿清入侵,不是吏治崩壞,不是土地兼併,也不是天災,而是崇禎的騷操作。

有崇禎在,誰都能滅明。

袁崇煥,崇禎殺的。

盧象升,崇禎的好基友楊嗣昌害死的

孫傳庭,崇禎瞎指揮逼死的

洪承疇,崇禎瞎指揮逼入絕境的

三餉,崇禎加的

廠衛,崇禎壓的

驛站,崇禎清的。好吧這個是偶然…

可怕的不是犯錯,而是犯一輩子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