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铁三角谁最有可能升为中将?

渔樵侃史

授衔时李云龙、丁伟、孔捷都是少将,他们都愤愤不平,认为给自己评低了,应该是中将才是,被老师长训了一顿才老实了。剧中三人都闹着要升中将,若是真的在李云龙、丁伟和孔捷之中选一个人为中将,最有可能的是谁呢?

首先最不可能的就是李云龙。李云龙虽然是铁三角中资格最老的一个,从1927年黄麻起义的时候就参加革命了,在长征路上就是团长了!但要知道评选大将元帅的时候,可能会考虑资历的因素多一些,但少将和中将更多的是看军功和军事能力。从长征到抗日,李云龙功劳是不少, 打山崎、灭观摩团,还顺手毙了个日军少将,全歼了山本特战队,但他闯的祸也不少,违抗命令、擅自行动等,以致于他光从团长的位置上就被赶下去了三四回,结果到了抗战,还是个团长。

还有一个原因是淮海战役中李云龙受伤后,基本就留在了后方,没再打过仗了,但丁伟和孔捷却没闲着,要知道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都是评衔的重要参考。

那么丁伟呢?丁伟是三人中军事素养和大局观最好的,战场上的表现一点也不输于李云龙。在军校学习的时候,李云龙的论文也是他指点着写好的,而他自己的论文《大纵深防御战略》无疑也是三人中最出彩的,后来我国的“三线建设”和这篇论文就是一个路子。

丁伟也是属于“错误没少犯,福没少享”,他看似没有李云龙那样经常违抗命令,但却是三人中最坚持原则的,这让他在战争结束后,没少吃亏,所以以后要再授衔,他升中将的机会也不是太大。

最后说孔捷,他才是最有可能升为中将的。《亮剑》中,孔捷作战敢打敢拼,有点虎,要不怎么叫“孔二愣子”呢,但缺乏灵活机动,所以前期战绩比李云龙和丁伟差了一点,但最大的优势是参加了朝鲜战争,而且战争结束后奉命驻守东北,是当时最为重要的战略防御要地。

孔捷打仗虎,但他却是三人中最容易妥协的一个,也是最能够贯彻上级命令的,使用起来最顺手最放心的那一个。所以,三人中最后他的结局最好,而且也应该是最有可能升为中将的那一个。


渔樵侃史

55年,我军决定进行授衔。当时,授衔有很多条条框框,既考虑军功,又平衡山头,当然还有一些个人感情因素,比如,萧克上将,八路军120师副师长,这可是与贺龙(120师师长)、聂荣臻(115师副师长)、徐向前(129师副师长)、罗荣桓(115师政训处主任)平起平坐的人物。55年授衔时,八路军三个主力师的师级干部除他之外都是元帅军衔,当时的旅级干部好几个也授予了大将军衔,如陈赓大将(129师386旅旅长)、徐海东大将(115师344旅旅长)、黄克诚大将(115师344旅副旅长)。旅长都授予大将,按萧克的资历,即使授不上元帅,最低也应该是大将吧,可他偏偏就授了个上将!这里面就不排除个人感情因素的影响了。

再来说说李云龙、丁伟、孔捷,三个人55年都是授予少将军衔。他们都是解放战争初期的团级干部。55年授衔时,很多抗战初期团级干部都是上将军衔,如115师的杨得志、杨成武、杨勇、韩先楚、李天佑、邓华(115师685团副团长),120师的宋时轮、贺炳炎(120师716团副团长)、彭绍辉、张宗逊,129师的陈锡联、谢富治。连邓华和贺炳炎的副团级干部都是上将,李云龙、丁伟、孔捷,要么是上将,最低也应该是中将吧,可是他们偏偏授予少将!所以他们三个都愤愤不平,认为给自己评低了,最起码应该是中将才对。被刘帅(老师长)训了一顿才老实了。按资历和军功,他们三个授予中将绰绰有余,可是为什么才授予少将呢?这里面就有很多主持授衔人员的感情因素了!就是因为有了这些因素,所以他们才被低授。正如丁伟所说:“陈大麻子跟我一起提的纵队司令,他授个中将,我却是少将,给谁说理去呀”!

由此,回到题主的问题:如果选一个升中将,谁最有可能呢?我认为孔捷可能性最大!但是,前提是他们必须在1988年第二次授衔时仍在军队领导岗位!

回放一下88年授衔情况,当时共有17人授予上将军衔。除洪学智是1955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外,其他人都是升任上将。这17人中,张震、刘华清、秦基伟、尤太忠、向守志、李德生全部是原129师,以及后来的第二野战军刘邓的老部下。如果大家看过邓选就知道,邓有一次在军队高级干部大会上的讲话,说到:有人说我总是提拔二野的干部,没办法啊,因为我对二野的干部比较熟悉嘛。呵呵!

然后再来说说李、丁、孔三个人谁有升为中将的可能性!

一,首先,绝不可能是丁伟。《亮剑》中丁伟一出场,字幕介绍很清楚:八路军冀中军区三分区28团团长。冀中军区司令员是谁?吕正操!而吕正操解放后不久就离开军界做他的铁道部部长去了。所以,丁伟不是刘邓129师的老部下。剧中有一个细节,丁伟接手李云龙的新一团团长职务,是老总亲自谈话,不像李云龙接管孔捷的独立团,是陈赓大将拿个鞭子把他轰去的。这说明丁伟是空降兵,属于外来干部,所以不是129师的嫡系。抗战结束后,丁伟被抽调到四野,开始隶属林罗麾下!即使丁伟熬到了1988年授衔,可是他没政治资源啊!老领导吕正操已不在军界,林(1973年)和罗(1963年)都已经逝去,刘帅解放后就交出兵权教书去了,邓是大权在握,可是邓对他不熟悉啊,所以,他肯定没戏!


二,其次,也不可能是李云龙。李云龙倒是原129师的老部下,这一点从刘帅对他的喜爱可见一斑。但是他有两大可惜之处,一是他的老领导陈赓大将去世较早(1961年),这是失去的第一棵大树。二是中野挺进中原以后,他就从中野划归华野(也就是三野)序列,可惜他的三野领导陈和粟去世也比较早,陈是1972年,粟是1984年,这是他失去的第二棵大树。那时,刘帅也已经去世(1986年)。只有邓在,而且邓是军衔制度改革的决策者!但是,李云龙在解放战争时期已经隶属三野,就不再是二野的人了!好比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已经远不如张震、秦基伟、刘华清、尤太忠等可比啊!

三,最后,孔捷还有点希望。孔捷也是原129师刘邓的老部下,虽然孔捷在解放战争时期也隶属四野序列,但是孔捷此人比较老实厚道,执行领导命令不打折扣,应该会给邓留下不错的印象。更为关键的是,孔捷与洪学智有过两次交集,一次是解放战争时期,同属第四野战军。二是,孔捷参加了抗美援朝战役,洪学智作为志愿军副司令员,孔捷又在洪学智麾下。而洪学智在88年授衔时,一直是军委秘书长,而他又是我国军史上唯一一个两次授予上将军衔的开国上将!有这么一个大树,再加上又是邓129师的老部下,所以,孔捷在1988年授予中将还是有可能的!


管理那点事

都不可能晋升中将。如果一定要在三人中找一个出来,孔捷有一点点希望。前提也是他要会站队。

1955年第一次评衔时,有两条指导性意见。

“授予军官军衔时,一般不得高于编制军衔,但可低于编制军衔一级至两级”;

“一般以不低至其编制军衔三级为原则”。

这就导致了实际军衔与编制军衔脱节,实际军衔普遍低于编制军衔一到两级的现象。当时全国在编的军长和军政委一共有66人,但被授予中将军衔以上的只有8人,占比只有12%。李云龙、丁伟、孔捷的少将属于正常情况。

1956年11月,国防部发出《关于严格控制提拔干部的通知》的文件。

随即干部军衔的晋升基本停止,也就是说1955年授什么衔,以后基本就不晋升了。事实上也是确实是如此。1955年授少将军衔的人,截止到1965年取消军衔,没有一个晋升为中将!仅在1956年和1957年补授两名中将,注意是补授,不是晋升。

所以,不管李云龙、丁伟、孔捷有多大的能耐,截止到1965年取消军衔为止,他们都不可能授中将,因为这是国防部的政策。


原著中李云龙后来自杀,丁伟失踪,只有孔捷还在军长任上。孔捷升中将的唯一可能性就是熬到1988年复评军衔,仍然在现役服役。比如:

(张伯祥少将)



(张伯祥中将)

张伯祥中将,1964年授少将,1988年第二次评衔授中将;

还有李曼村中将,1955年授少将,1988年第二次评衔授中将。

1955年的少将,在1988年升中将以上军衔的有几个人,虽然不多,但是也有。而且,孔捷在129师混过,曾经是邓政委的人。只要他会站队,88年复衔有一点点希望。


最后说一点很现实的问题---年龄。

1988年第二次授衔,年纪最大的是洪学智上将,1913年出生。就算李云龙没死,丁伟没失踪,他俩也不可能熬到第二次评衔。因为年龄是他们俩最大的瓶颈!李云龙也说过,他当兵最早,孔捷当兵最晚,也就是说李云龙的年纪最大,孔捷年纪最小。

李云龙参加过1927年的黄麻起义,他最晚也是1910年左右出生的人,17岁参加革命。丁伟和他同岁,所以也是1910年左右的人。熬到1988年恢复军衔,他俩都已经78岁了!比洪学智上将的年纪还大!怎么可能还在现役服役?

所以他俩完全没可能授中将,因为年纪太大了!


Mer86

写在前面的话:以下所有的假设和讨论,均基于电视剧。如果和现实夹杂在一起,是没有答案的。

按题主所说,三个人无论是战功、资历,在不久的将来,全部都可以升为中将。没有一点问题。

在此次授衔中,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三个人实际上是低配的了。

所以,问题应该是:谁最先升为中将?我个人的观点是:丁伟。

原因如下:

第一,要从人才的稀缺性来看

当时,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武装斗争,我军战将如云,仅仅一个晋西北就有铁三角这样的猛人,其它地方也差不到哪去。再经过朝鲜战争的洗礼,与十六国联军对抗不落下风,我军的战力已经达到了近百年来的顶峰,猛将如云。

也就是说,能打仗的将领,很多!但是,有丁伟这样有战略观、大局观的军人却不多。

能够从纯军事的角度出发,看到中国未来十年的国防战略走向,殊为不易。而质疑老大哥,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在这一点上,丁伟是高于李、孔二人的。

第二,从老师长的态度来看

丁伟的论文可谓石破天惊,引起了众人的质疑,但是老师长却力挺丁伟。

以老师长的资历、层次和身份,是能够参与最高军事决策的。关于与北方邻居的相处,这些历经战争考验的军神,早把所谓的老大哥看穿了。

不防备才怪了。

所以老师长力挺丁伟,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高层的意见。一个军校学员,能够看得如此长远、目光如此具有穿透力,难得!与高层的看法不谋而合,难得!

所以丁伟今后的路,可能要比孔、李二人走得更快。

更值得注意的是:早在晋西北,丁伟就获得了去延安学习的机会。而在解放战争时期,丁伟也是最先提拔的。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所以,综上所述,丁伟应该是三人中最先提中将的。


脂肪故事

应该是丁伟。这三个人当中就属丁伟的文化水平最高。至于孔捷跟李云龙,按着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扁担倒了不知道是一字。虽然并没有规定说升中将一定要有文化。可是结合当时的情况,三人没能在战时晋升中将,到了和平时代就几乎没有用武之地了。

授衔仪式是1955年才授予的。而1955年以后中国就没有对外发生战争。因此,丁伟,孔捷,李云龙在军事领域的建功立业基本上算是告一段落了,很难再继续晋升。如果有,那只能是去带领建设兵团,搞经济建设。而着三个人当中只有丁伟有这方面能力。

丁伟,亮剑里区别于李云龙跟孔捷最大的一点就是识字。丁伟谈不上文化很高,跟赵刚这种政委比肯定是不行。但是跟其他的军长一个级别的,还是相当占优势的。在八路军总部,丁伟绝对是救火队员。比如,李云龙犯事了,总部就赶紧急招丁伟回来,去接任,既是因为丁伟跟李云龙熟,也因为他有文化,适应性更强。


优己

亮剑铁三角 李云龙,丁伟,孔捷。按电视剧中来看,其实各有各的特点,而这哥三脾气都是个二杠子,不肯吃亏的主,两句话不对就耳刮子过去啦,可这三个就恰好能够组成铁三角,主要是因为各自所擅长的领悟互补而且脾气对胃口。而他们所擅长的领域也就决定了他们的前途。

老李,这家伙那就是个泥腿子,大字不认识一个,不过打仗可是把好手,干了坂田联队,山崎大队,搞了日本观摩团,端了平安县,整了楚云飞,一路是一直在反杀对面,经济不行反复迂回生生干死,而且按剧中所说在长征是就已经是团长了,这可牛逼了,要知道长征是红军才多少人,别说团长,连长都在后边是牛逼人物,其实如果不犯错这么下去中将应该是妥妥的,可这家伙不省心,成天犯错,虽然大部分功过相抵,可这战功累累不升官啊,可不后来就成了少将,不服也正常,不过在之后他所擅长的打仗可就不行了,虽然当时世界并不是很和平,可撑死就是个小冲突,打仗根本轮不上他打,政治就别说了,那家伙还不如一个村长厉害,所以战争时期李云龙还可能升,可到了中国和平时期想要升中将就只能吃资历了。


再看看丁伟,这家伙就比老李头高一个档次了,为什么??人家看问题都是大局来看啊,看看当时楚云飞驻扎大孤镇,丁伟过去一分析直接分析到国共解放战争,把李云龙都蒙了,你说说这眼光,再看看最后那个演讲,思想绝对超前,而且也符合当时国情,分析的也明显牛逼,这就是个战略家,军事家,而且他还说过他一个师就把廖耀湘一个军干了,虽然在当时国民党以是惊弓之鸟,可能派上跟廖耀湘对的能是一般部队么?兵对兵,将对将么,所以这家伙除了政治上玩的不知道怎么样之外,在别处几乎是完美,如果没有别人的迫害,中将我感觉是妥妥的。


得,就剩孔二愣子了。都说这家伙二愣子,可我感觉这家伙大智如愚,打战比起另两人虽说不及,可也是厉害人,特别果断,请看那段阻截平安县援军,而看过书的人都知道后边文化大革命就这家伙完好无损,人家在东北呢,不知道是幸运还是聪明,不过能和李云龙丁伟铁三角能没有两下子么?那两人都是心高气傲一般人不屑于做兄弟的。所以说孔捷后来当中将绝对稳妥了,熬也能熬出来个中将,更别说经历了各种大战还参加了抗美援朝了。

当然了,这都是我个人看法,打了这么多字手指都疼了,不管赞不赞同来个互粉??


良城啊少

记得当时看亮剑的时候,很惋惜为什么李云龙丁伟孔捷不是中将,而是少将,因为他们在地方都是一个军的军长。但是后来我看到其实是他们自身的原因,都不服输。

而要说谁最可能晋升中将,丁伟的机会是最大的,因为从丁伟的一些习惯以及丁伟的为人处世来说,包括当时丁伟去李云龙家做客面对李云龙岳丈的表现来看,丁伟最有可能。


孔捷的可能也很大,因为孔捷忠厚,不与人为争,而且孔捷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好事,做的为人本分,总是静静的做事,从李云龙大闹课堂来说,孔捷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而是静静的看着她们闹,这也是在小说最后孔捷能够生存下来的原因。

至于李云龙来说,他是最不可能的,因为他的性格,他的刚正不阿,他是有军人的血性的,但是在解放后建国后,是要守天下而不是打天下,这个就不需要这种性格,而是稳中求胜,发展经济的,但是李云龙的性格,以及他的亮剑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数据体育说

之前回答了一个李云龙授少将合不合理的问题,竟然收获了近百万的阅读量,看来关心云龙兄的人还真不少,好吧,再说说这三个好兄弟。


先说丁伟。丁伟和李云龙、孔捷都是红四方面军的,但入伍晚于李、孔。李云龙说过他当副班长了,丁伟还是新兵蛋子。

去延安学习的半途被召回,接手李云龙新一团团长职务,有微微提拔点的感觉,也许是某团副团长提的。

但丁伟在三人中表现出了最好的战略眼光和独立思考能力,在四野也成为主力师,战绩不俗。同时也表现的最桀骜不驯,成了两头冒尖。李云龙见了首长可是很乖的,丁伟则不会。毕业论文直指最敏感的问题也看得出来。

丁伟属于边立功边犯错误的主,还不象李云龙犯的错误好处罚,罚过就拉倒,丁伟的“错误”是很难罚的,只能记着,在一些重要的关键时刻就要吃大亏。从小说看,丁伟是第一个悲剧了的,所以授衔时被受中将的可能性最小。公认丁伟的原型人物是四野钟伟,实授少将,因庐山会议后公开为彭总鸣不平被处分,性格决定命运啊!

李云龙授少将不冤,具体分析有兴趣的,可以关注我,看之前的文章。

再说孔二愣子孔捷。剧中李云龙是从被服厂厂长被重新启用,接手被日本特种作战队偷袭遭受重大损失的孔捷的独立团团长,孔捷则被降为副团长,算是戴罪立功。

剧中有交待之前他和李云龙的交集,刚参加红军时是一个班的战友,现同为编制外团级,履历几乎一样。

后来孔捷又被启用,成了新二团的团长,成就晋西北铁三角。解放战争进东北,成为四野一个纵队司令,一直打到海南,比李云龙更早成为军长。朝鲜战争率部入朝,中途被召回进军校深造。而他手下两个师长都授的是少将。


从后面的履历看,他是三个中最完整的。打仗勇猛,智谋方面不如李云龙会算计,也不如丁伟的战略眼光。但孔捷最能服从上级命令,讲政策。从收编土匪那些桥段就可以看得出来,丁伟就没来拦着李云龙替和尚报仇。小说中孔捷也是结局最好的,一直在军队终老,并照顾了李云龙和赵刚留下来的孩子们。

如果说,三个中一定选一个提中将,孔捷的可能性反而最大。


净月暖阳

我认为是丁伟

1、李云龙是员虎将没错,功没少立,错误没少犯,对付师级战斗他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从他打暂七师时当突击队长是就能看出来,可是中将不应该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任物吗,况且他作为军事主官,毕业论文写了一篇政治论文这大大打了折扣

2、丁伟,有文化,敢打敢拼,深受高层重视,从抗日期间赴延安培训就能看出来,本人认为他的论文是最精彩的论文,军事家应该高瞻远瞩,不仅具备能打赢眼前战争的能力,更应该能打赢未来战争的能力考虑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中苏战争,中印战争就说明他考虑的是正确的,中国后期执行的就是他的策略。

3、孔捷,最大的优点就是听话,重要的的是听党的话,而且指挥能力不弱,重要的是打过抗美援朝,见过世面。他的论文仅次于孔捷的论文


娶个啥名字1

三人中最有可能升为中将的人唯有孔捷,只有他能完全听从上级指挥,步调同上级一致,在方面是最重要的。另二人都藏奸丢滑,李更甚,偷偷发展自我力量,作战时临时变更计划,这在小的战斗中较为灵活机动,能取得一定优势,但在大战役中是十分危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