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劉伯溫要誓死阻攔朱元璋滅掉日本?

平付小超

日本,是我們扔不掉的鄰居,雖然一衣帶水,但是他在歷史上狼子野心長存,只不過古代很長時間打不過我們所以虛心學習,而一旦我們有亂,他們便會趁此機遇,兵戎相見!


明朝是一個強盛的朝代,尤其在中前期,彼時朱元璋剛剛建立明朝,定鼎江山,萬國來朝之際,朱元璋甚為高興,然而此時東瀛小國卻不識趣,派去的兩個使臣一個被殺一個送回來報信,此時的朱元璋龍顏大怒,一代雄主這肯定不能忍,於是打算出兵日本!

這時候劉伯溫問詢趕來,說是日本情有可原,因為他們以為這是蒙古人派過去的使臣,因為當年忽必烈出兵過日本,於是日本人懷恨在心,畢竟彼時日本人對於華夏正統還是心存敬畏的。

後來朱元璋再次派遣使臣東渡日本,說明情況,沒想到日本人又一次不識趣,拒絕朝貢,於是朱元璋再次大怒,然而日本人就是接到戰書依舊堅持下去,朱元璋真的要出兵了!

這時候,劉伯溫又來了,他知道皇帝大怒肯定攔不住,於是悄悄遞了個摺子,報告各地災民和北方戰事的情況,不得不說,劉伯溫確實有能耐,這一下,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慮了,畢竟能夠做開國皇帝也一定不是一般人。

劉伯溫趁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我們大明朝剛剛建立,百廢待興,而北方蒙古沒有徹底平定,還有捲土重來的氣勢,而東邊的小國,一時成不了氣候,若是出兵討伐,必定要大肆建造船隻,訓練水軍,花銷頗大,而窮困島國有沒有什麼好東西,打贏了也沒有啥好處,相反會掣肘大明朝的發展。

經過這一番勸告,朱元璋冷靜下來,只能夠休養生息了,雖然後來朱元璋把日本列為不徵之國,但是仍舊告誡子孫謹防這東瀛小國。

歡迎朋友們評論區交流!


潁州小史官

在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就開始派使者帶著國書去了周邊的番邦日本、高麗、安南、占城四國,目的有兩個,第一就是告訴他們這幾個國家的統治者,現在中國之地是大明當國,元朝已經完蛋了。讓他們俯首稱臣,將來磕頭別磕錯了人。第二就是去探查這些四夷有沒有可能幫助元朝餘孽。



使者去了這四個國家後,高麗,安南和占城都還不錯,只有小日本出現情況了。

當時日本處於南北朝時期,明朝使者以楊載為主使的使團見到的是南朝的懷良親王。此人是後醍醐天皇的皇子,性格殘暴,作戰勇猛,反過來說就是個大老粗。

而朱元璋對於日本人十分蔑視,加之當時南北朝時期日本浪人都跑到中原王朝這當倭寇,讓朱元璋十分不高興。因此老朱的國書寫的十分不客氣。下面給大家摘錄一段:

“聖旨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庭,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盜,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豈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圖之。”

這段話大意就是,你們日本要麼認我大明當宗主國,要麼就整軍備戰等著捱揍。要是不知悔改,非要當倭寇,就等著我們殺過去吧!

這段話說的非常不客氣,懷良親王本就是粗人,一怒之下把楊載給揍了,還殺了其他使者。

朱元璋得知這件事情後憤怒值爆棚,此時劉伯溫出場,第一次勸朱元璋。他說此時國家初定,老百姓剛過安生日子。國力不足啊!況且兵兇戰危,沒有必勝的道理,如果重蹈元朝伐日本的覆轍,豈不是大損國力!



朱元璋雖然生氣,但是一代雄主,他並不蠢,明白現在不是伐日本的好時機,便忍了下來。

等到第二年,老朱再次寫了國書給日本人。好死不死,還是南朝這個懷良親王收到國書。也就是說老朱的國書一直沒有送對人。更悲催的是,此次的使臣姓趙。懷良親王認為這次的使臣是元朝趙良弼後人,非常生氣,上來就要殺人。要不說小鬼子腦子有病呢!你先分出來誰是誰啊!

這個姓趙的使臣好一通解釋後,懷良親王才明白怎麼回事,打開國書一看,是這麼寫的:

蠢爾倭夷,出沒海濱為寇,已嘗遣人往問,久而不答,朕疑王使之故擾我民。今中國奠安,猛將無用武之地,智士無所施其謀,二十年鏖戰,精銳飽食,終日投石超距。方將整飭巨舟,致罰於爾邦,俄聞被寇者來歸,始知前日之寇非王之意,乃命有司,暫停造舟之役。

怎麼說呢,老朱還是不拿小鬼子當人。

懷良親王也修書一封,是這麼答的:

臣聞陛下有興戰之策,小邦有禦敵之圖,論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論武有孫吳韜略之兵法。又聞陛下選股肱之將,起竭力之兵,來侵臣境。水澤之地,山海之州,是以水來土掩,將至兵迎,豈肯跪塗而奉之乎!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有何懼哉!若君勝臣負,君亦不武;若臣勝君負,反貽小邦之羞。
自古講和為上,罷戰為強;免生靈之塗炭,救黎庶之艱辛。年年進奉於上國,歲歲稱臣為弱倭。今遣使臣答黑麻,敬詣丹墀。臣誠惶誠恐稽首頓首,謹具表以聞。

這段文字寫的確實文采斐然,但是,我一直不明白,第一段懷良親王還在吹逼自己有何懼哉,怎麼到第二段就惶恐,就稽首了呢?

老朱接到這信後,再次炸毛。此時劉伯溫又出現了,他並沒有如第一次一樣勸說朱元璋放棄,而是上書說西北不平。委婉的表示,現在咱們還是消停為上,日本人留給後人吧。



這就是劉伯溫第二次勸朱元璋的過程。

不過,有一說一,劉伯溫如果不勸朱元璋,沒準以老朱的能力,加上南北朝時期日本的分裂,還真能一戰滅了日本呢!

所以說,都怪劉伯溫,書生誤國啊!


王斌兔斯基

毛主席對古代君王曾作出過這樣的評價:“自古以來,如果說論打仗,李世民當屬第一,沒有人敢說比他還厲害,其次便是朱元璋了。”

可見朱元璋在軍事能力有多厲害!

朱元璋也當得起這份評價,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一介白身,登上帝位,古往今來,唯他和劉邦兩人矣。

當朱元璋由南向北統一天下以後,便開始威震四海,震懾四鄰,像高麗,安南這些蕞爾小國,紛紛歸附。當然,也有一個蕞爾小邦,不知天高地厚,引得我們這位開國皇帝十分不愉快,一度想不辭千里討伐之。他就是小日本。

但是這讓劉伯溫給攔下來,當然,朱元璋什麼人?

能屈能伸,而且殺伐果斷,劉伯溫之所以可以攔住,那肯定是時機未到,不得不忍心這口氣。

當時朱元璋之所以沒有輕舉妄動,那是因為元朝曾派大軍征伐過,但是都失敗了。

話說當年忽必烈即位以後,把高麗解決了以後就把目光瞄向了日本。

在公元1266—1273年,忽必烈曾數次派使臣前去招降,均鎩羽而歸,於是在公元1274年,忽必烈派大軍征討,可惜途中遇颱風襲擊,損失慘重,無功而返。

忽必烈並沒有就此罷休,又派使者,結果小日本蠻夷之國,竟斬來使。這一下子讓忽必烈徹底怒了,於是成立了一個名為徵東行省的機構專門對付日本。

在公元1281年左右,元朝又派出兩支遠征軍遠赴日本,共計14萬人,結果颱風又一次眷顧了小日本,14萬大軍損失慘重,十不存一。

前車之鑑如此慘痛,不得不讓朱元璋三思而行,畢竟當時的元軍何其強大,可是天助蠻夷小國,兩次颱風猶如天威。

當然,朱元璋何其雄才大略,怎會輕信這種鬼神之說,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當時的大明王朝剛立,根基未穩。

內有百姓思太平,急需減賦寬稅休養生息,如果此時徵調大軍遠征日本,就算人民不怨聲載道,可必然會加賦加稅,這很不利於當時剛太平的大明王朝。

外有北元虎視眈眈,當時的北元逃竄到了西伯利亞,勢力很強,並且一直對於中原虎視眈眈。一個是臥榻之強敵,一個是隔江的蠻夷小國,哪一個更為緊要不用我多說了吧!

因此劉伯溫力勸朱元璋不要去征伐日本,說這種事情還是留給後人吧。

只可惜,子孫不肖,並沒有完成祖宗的夙願,當然,也並不是誰家的後人都能像漢武帝那樣雄才大略,開拓疆土。

以上。


木劍溫不勝

你說他親日,你說他是和平主義者,都無從考究,但我認為,歷史是一個轉折點,這個轉折點只有兩個方面,一有利,二有弊。但從現在來看,還是留著日本為好,畢竟我們的教科書多了一層砝碼。


用戶72869794263

首先澄清一點,對東瀛倭寇這個小國家,筆者沒有任何好感,即便是在那些抗日神劇中,看到日本人的那些暴行,還是會瞬間恨得後槽牙疼。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後,便四處派遣使臣,其中日本就是使臣到訪國之一,但明朝使臣竟然有去無回,這可氣壞了王霸之主朱元璋,因為明朝在初年國力強盛,北進蒙古,南征安南,可以說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對外非常強勢的封建王朝,明朝使者被殺,聖怒之下,焉有完卵?朱元璋大手一揮,剛要發作卻被劉伯溫的一席話攔下來,究竟是為什麼?

其實,在明朝剛剛建立時,並不瞭解日本國內的形勢,當時的日本國內正處在“南北朝”時期,有南北兩個天皇,明朝的使者到了日本,兩眼一抹黑,哪個天皇也沒見到,硬是迷迷糊糊的把詔書送到了南朝的懷良親王手中,這才導致五個使者被殺其他人被拘禁。

朱元璋可不管詔書送給誰,反正是送到了日本人手裡,但這時劉伯溫極力勸阻朱元璋發兵,他的本意也不是替日本人考慮,而是替大明朝的江山社稷考慮,才陳述利害勸阻發兵。

劉伯溫熟讀史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必然知道歷史上征討日本的戰爭:元朝統一後,忽必烈野心勃勃,打算統一全世界,當他聽說東瀛小國對大元朝誓死不降後,就下定了征伐日本的決心,於是忽必烈派遣江南水軍和朝鮮水軍從朝鮮半島南端出發征討日本,但戲劇性的是,每次快要剿滅東瀛時,突然就來了一陣狂風,連續三次都是“神風”救日本,元朝艦隊折戟沉沙,導致國家元氣大傷。

朱元璋聽完劉伯溫的解釋以後冷靜下來,決定再派遣使者說明情況,告訴日本元朝已經被明朝滅了,現在是明朝邀你們來進貢,可沒曾想日本依然硬氣回應到:“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亡,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弈,有何懼哉”。而面對這次日本的“打就打誰怕誰”的回應,朱元璋真坐不住了,說什麼也要教訓一下不知天高地厚的日本。劉伯溫覺得朱元璋下定決心剿滅日本,再用什麼言辭勸說都沒用了,第二天劉伯溫只是默默的呈上了一份關於難民的奏摺,朱元璋看到後長嘆一口氣:“如今天下初定,百姓依舊飢寒交迫,民不聊生,應當休養生息,不應再添戰事了”。朱元璋最後放棄了平定日本的打算,還告誡子孫後代,切不可意氣用事,必須時刻防範東瀛小國,並且杜絕貿易往來。


在中國封建社會王朝歷史上,如果皇帝想做一件事,大臣要想阻攔,那就是冒著生命危險勸諫,劉伯溫誓死阻攔朱元璋滅掉日本,他擔心的是明朝的千秋基業,擔心的是明朝的江山社稷,並不是在乎日本的生死存亡,而歷史證明,明朝採取的政策是正確的,彈丸之地的國家再折騰,它最終也會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後代人一定會比現代人更聰明,所有問題就留給後人去解決吧。


(圖片選自網絡)


小小嬴政

劉基沒有什麼誓死阻攔。但日本的確被明列為不徵之國。

日本人多山多糧食卻很少,經歷長期戰爭,軍人單兵素質高,明軍即使沒遇到颱風能登陸成功也不可能速勝,而颱風隨時會切斷明軍補給導致登陸部隊全軍覆沒。

朱元璋頭號敵人是蒙古。

經過元初的屠殺和元末的戰亂,中國急需修養生息。戰後人口僅千萬出頭,青壯男人還大量戰死,滿國都是老弱婦孺,青壯勞力也就是兩百萬出頭。攻佔日本需要調用的軍隊加後勤運輸至少需要五十萬青壯男人,而且是長年累月的越海作戰,不能像對北方遊牧民族的閃擊戰只在農閒時間突然集結幾個月內完成戰役,無論勝負到時都解散回家種地。

對明朝而言,日本的價值遠不如越南緬甸,戰爭和管理成本卻極有可能拖垮大明。朱元璋雖然冷血好殺,但在大策略上卻極少犯錯,劉基勸與不勸,朱元璋都不會去攻打日本,而且給後世子孫留下規矩,無論以後日本如何做作都不允許攻打日本本土。


石油熊貓

朱元璋成事是因有劉基神算,固而對其深信不移。朱元璋還讓劉基算過大明之國運呢!劉常自比與諸葛亮齊名,是一個等量級地人物。自己有時還覺得比諸葛亮更勝一疇呢!因為他幫朱元璋一統了江山,好不容易享受幾年榮華!不想因為日本,讓元朝殘餘勢力捲土重來,再在自己手裡失去江山,簡直就太不划算了!所以明哲保身了!誤導了朱元璋地決策力,也喪失了對日本鬼子最好地用武時機!給四百年後地中國造成了不可估量地損失!


有故事的人127778979

在元朝時,忽必烈曾出兵攻打過日本, 但奇怪的是,每次就要成功的時候,就會颳起颱風。如此重複了三次,忽必烈的軍隊損失慘重,幾乎全軍覆沒,日本僥倖得以生存,但也因此結下了不小的仇恨。倭寇之患早已有之。


元末明初,倭寇經常襲擾我國東南沿海,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派7名使者到日本持詔書問罪,當時明朝軍力強盛,老朱口氣非常強硬:“詔書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廷,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

不料,日本的一個刺頭親王,懷良親王,致使朱元璋的兩個意圖破滅:

一來威嚇日本使之主動認輸,二來解決沿海地區倭寇的侵擾。日本親王看完國書不僅沒有順從之意,而且果斷大膽的砍了大明使者的腦袋!



並回信稱:“聞陛下選股肱之將,起竭力之兵,來侵臣境。水澤之地,山海之州,是以水來土掩,將至兵迎,豈肯跪塗而奉之乎!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有何懼哉!若君勝臣負,君亦不武;若臣勝君負,反貽小邦之羞。”可以看出當時日本的懷良親王也不簡單,說不害怕朱元璋攻打日本是假的,但是冷靜分析了下雙方的局勢,他還是認為明朝只是來嚇唬的,不會真的攻打,所以殺了使者,就是想看看朱元璋真實的用意。朱元璋看後起初不知其中原因,聽後非常氣憤,想立刻出兵攻打日本,但被劉伯溫勸說並分析其中原因。


一是忽必烈的前車之鑑。元世祖忽必烈曾調遣空前強大的蒙古軍隊東征日本,卻因各種因素遭遇失敗,明軍雖正值鼎盛,但卻缺乏大規模跨海作戰經驗,一旦開戰勝負難料。二是天下初定,國內還沒能從元末明初的戰火中恢復過來,國內亟待休養生息。元末年以來,戰亂頻仍,天災人禍,百姓流離失所,田地荒蕪,生產廢弛,明初最迫切的任務便是休養民力,恢復生產,發展農業,若窮兵黷武,勢必極大增加百姓負擔,甚至激化階級矛盾。
朱元璋畢竟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和戰略家,他再三權衡後,恢復了冷靜和理智,最終決定吸取歷史的教訓,不再冒險出兵,討伐日本,而且還把日本列入“不徵之國”,專門寫入祖訓,讓後世子孫嚴格遵守,不得違背。


歷史背後的心理學

我大中華自古以來都是文明之邦,禮儀之邦,講究的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雖遠必誅。雖然當時劉伯溫以大明建立之初,百廢待興為由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但我始終覺得弱國無外交,對於冒犯天威的彈丸小國就當以雷霆殺伐來樹立威信


至於為什麼劉伯溫要誓死阻攔,想必是劉伯溫已經算到未來我國與日本的關係,必能上頭條被人們所討論


本文僅供娛樂


悟林新秀

蒙古鐵騎踏遍歐亞大陸卻在島國日本折戟沉沙,百年後給朱元璋出了道難題,如果不是劉伯溫勸阻,後果殊難預料。


日本人當然沒有防禦蒙古鐵騎的本領。但日本懸於海中,得天獨厚,海上氣候變化無常,那時候海戰還屬於摸著石頭過河,全憑運氣的時候。一旦海戰,變化太多。所以忽必烈對付彈丸日本束手無策。

朱元璋趕走了蒙古人志得意滿,昭告天下,自己成了中原之主,引得萬邦來朝,可是日本人不但不來朝賀,還總有流寇過來打秋風,騷擾的海疆不寧。朱元璋很生氣,就派使者去日本問罪。問他們要搞啥事情。不想派去的使者竟然被殺了。日本當時有個懷良王也是死豬不怕開水燙,竟然向朱元璋叫囂:“若君勝臣負,君亦不武;若臣勝君負,反貽小邦之羞。”這是篤定朱元璋不敢打他。



老朱什麼時候怕過這個。大怒之下就要發兵打日本。手下武將自然各個叫好。蒙古人都被咱們攆的滿世界跑,害怕你一個小日本?不想劉基出來阻止。他只講了兩個道理。

第一,蒙古未平。

當時的北元還在西伯利亞窩著,勢力還很強,雖不一定有東山再起的能力。卻也是心頭大患。隨時對中原虎視眈眈。朱元璋不集中精力對付北元,卻跑去對付日本,有捨本逐末的嫌疑。

第二,國內初定,休養生息。

元末戰爭剛剛平定,四海初寧。百姓嗷嗷待哺,正需要休養生息。與蒙古之戰曠日持久,再對日開戰勞民傷財。卻不得好處。海戰費用靡巨,會讓百姓不堪其擾,心生怨言,與初建的大明不利。還舉了若干蒙古伐日的例子。

朱元璋是打過水站的。當時和陳友諒決戰鄱陽湖,你死我活,朱元璋將全部家底搭了進去險勝而已,水戰實在是他的噩夢。更別提海戰。所以思慮再三,朱元璋果斷忍下怒氣,放日本人一馬。而且他覺得日本就是一個狗皮膏藥,沒必要對他們過於用心,所謂“不徵之國”。

之後明朝只對倭寇有過各種抗擊,從無主動出兵日本。直到最後日本豐臣秀吉侵略朝鮮,萬曆皇帝還是在朝鮮和日本幹了一仗。那一戰的結果,三個當事國三種結果,也是很搞笑。今天就不多說了。

我是君箋雅,偶爾也侃侃紅樓以外的文學和歷史。歡迎大家關注:君箋雅侃紅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