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潞城县抗日民主政府为什么选在三面环山的土脚村

太行山革命老区处处皆“红地”,无论是山区还是高崖,处处都有着一抹抹红色的记忆,一篇篇红色的故事。

胡哥这两天走访的古村——长治市潞城市土脚村也一样,保留着红色的基因。

土脚村不只有 ,更有作为抗战时期抗日县政府驻地的荣光。

抗战期间,潞城县抗日民主政府为什么选在三面环山的土脚村

修缮一新的抗日政府旧址。摄于土脚村。

1940年1月,潞城县抗日政府成立。当时,潞城处在日伪驻扎地和抗日武装活动地的交界处,抗日县政府必须选择在一个既能带领群众开展斗争,又能在敌人扫荡时迅速隐蔽和转移的地方。土脚村就是最符合的地方。

尽管选址很好,但仍然在1940年6月4日,发生了日伪军在汉奸告密下突袭潞城县抗日政府的“土脚事件”。造成保卫县政府的决死三纵队六支队10名官兵阵亡,24名战士被俘惨遭杀害。

抗战期间,潞城县抗日民主政府为什么选在三面环山的土脚村

抗日政府办公室。摄于土脚村。

潞城县抗日政府驻在土脚村后,主要办公地点都安排在进步村民家中。县政府机关在村民王金仓院内,政府的20多名工作人员和负责保卫任务的决死三纵队六支队官兵分散住在其他村民家中。

潞城县抗日政府的旧址现在已经修缮一新。院子东、西、南三面有房子,南面是三孔土窑洞,虽然经过修缮,但是西面的那孔窑洞顶部明显已经将木质窗框压坏了。里面陈设着火炕、炕桌等物,东西不多。

东西两面的房子是砖基土坯房,里面陈列着当时的一些办公用具,墙上挂着资料图片。除了说明当时政府机构建制等图文外,“土脚事件”被作为重点悬挂在墙上。

抗战期间,潞城县抗日民主政府为什么选在三面环山的土脚村

藏粮洞。

在院子角落里的柴房里,还有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藏粮洞。洞不高,成年人得猫着腰才能进去。

这个藏粮洞曲曲折折一直通到外面的大山上,和村子里的窑洞一样,也是分好几层,原来是村民们用于躲避日伪军时,坚壁清野藏粮之处。

站在院子里,往远处的大土山上望去,能看到好多窟窿,比窑洞略小。那就是土山被雨水冲刷塌毁后,露出了里面的藏粮洞。这样的藏粮洞,村子里一共有4处,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抗战期间,潞城县抗日民主政府为什么选在三面环山的土脚村

图中红圈处就是土山塌毁后露出的两层藏粮洞。

除了抗日政府办公旧址外,土脚村还有一大批当时的相关旧址,诸如县政府下属的财粮科与通讯社、情报站、决死三纵队六支队队部、操场、运输队、贸易局、公安局和看守所、交通站等,这些基本都保留原貌,从此能窥见当时的抗日领导力量。

还有一处红色旧址是当时妇女代表大会旧址,就是村前的玉皇庙。

抗战期间,潞城县抗日民主政府为什么选在三面环山的土脚村

玉皇庙倒座戏台。

玉皇庙始建于元朝,两进院落,一主一次。从倒座山门进去,正对的就是大殿5间,殿顶屋脊破损,房顶瓦片缝隙内长满杂草。

除了倒座山门楼和二层戏台保存较完好外,院内还有东西厢房,殿左侧的厢房顶部都塌了,损毁较重。

别看这里现在破落,在抗日战争时期,全潞城县最具影响力的两次妇女大会均在此召开。

1940年,县政府建在土脚村后,县妇救会在这里举办了全县积极分子训练班。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动员妇女参加革命,还开展放脚运动,破除封建思想束缚,推动了全县妇女工作的开展。

1943年3月8日,县妇救会在这里还召开了“三八”妇女节纪念大会,有400多人出席。会议为评选出的妇女劳模颁发了奖品,还举办了小型文艺晚会。

土脚村,虽然拥有一个土得掉渣儿的名字,但却并不妨碍它成为抗战时期最耀眼的一处红色土地。


喜欢胡哥文章的请加关注,看更多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