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把式一年跤,十年太極不出門!

從民國時期全國、省各場次搏擊比賽情況來看,練習拳擊、摔跤的選手即使練得時間不長,也往往佔據前幾名,太極拳選手很少能有名次,太極名家名手也不例外。有一句武術諺語:“三年把式一年跤,十年太極不出門”。把式一般是指具有攻防意思的招式及單操,兩者均要發力。跤、把式、太極三者相較而言,獲得實戰能力最快的依次是跤、把式、太極。

三年把式一年跤,十年太極不出門!

網絡圖片

拳擊十分強調體能訓練,拳法主要是直拳、勾拳、擺拳,簡單實用,三拳練習純熟,組合起來。摔跤也十分重視體能訓練,別、拐、挑、勾、插精妙。拳擊、摔跤練習很大一塊就是直接對抗,一開始就直接對抗,在嚴酷的直接對抗中成長。即使練得不精,也能用得上。傳統太極拳練習過程繁瑣冗長,站樁、套路、單推手、雙推手、散推手、斷手,最後才散手。用意不用力的站樁、套路練習,配合性的太極推手練習,讓人十分地舒服愜意。安逸、舒服、愜意、和平共處,久而久之,不會再有鬥志,勉強上擂,難有作為。取出套路中具有攻防意思的招式或單操一個人反覆發力練習,再講手對練見招拆招,這基本上還是停留在“一廂情願”的“對練套路”層面。這種程序化“套路”式練習,少有真正的直接對抗,如果練得不精,幾無用場。把式見效也不快。

太極拳練習一定得化很長時間後才能上擂臺嗎?如果按照站樁、套路、單推手、雙推手、散推手、斷手,最後才散手的老套程序按部就班地練習,確實是有問題的。如果一定要運用純粹的太極功夫搏擊,確實是有問題的。太極拳術要在短時間內學以致用,它的練習程序、內容、方法不能走老路,要做改正。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不死抱“正宗”,“正宗”會嚴重固化該項技術的練習程序、內容、方法、功能。一膽二力三技巧,膽、力、技巧三管齊下,問題就解決了。

重視體能訓練。力量、速度、柔軟、硬度、耐力都要練,不要怕練硬練死了。用意不用力的太極拳套路練習和配合性的太極推手練習能有效地幫助消除僵硬,大力才可能得大勁。大力大勁才有殺傷力。

摒棄“固定招法”。李小龍可謂是雜家,摔跤、柔道、空手道、泰拳、拳擊等等無不涉及、學習、吸收借鑑,到頭來總結出要無招無式,創立截拳道。王薌齋從形意拳開始,形意拳是有套路的,到頭來總結出要摒棄“套路”和“固定招法”,“拳術鍛鍊如果只著眼於技擊的技術和技巧,只偏於某一姿勢或某一招式的刻板方法,就會背離拳術的總體要求”。這是實踐出真知呀。李小龍和王薌齋在他們的練習中都有推手或類似推手的內容,有了推手的內容,就會有“挨何處何處發”的能力,這種能力是攻防一體、化打一體,手感好,攻防、化打不分家。截拳道是一種理念,不是一種拳術,對手拳腳過來,我迎上去碰去截,碰到的時候化打幾乎同時完成了。碰到的時候說完成了化和防,都會理解,說幾乎同時完成了打和攻,有點不可思議。當具有零距離發力、粘衣發力、寸勁、挨何處何處發的能力時,就不會懷疑了。

我們龐大的太極拳練習人群中,沒有多少人在打散手在與摔跤與拳擊對抗。沒有過散手,沒有過與拳擊、摔跤者對抗的經歷,就不會知道太極拳套路中的所謂招式不靈不管用。太極拳套路里的所謂招式,主要是手的動作,腿的動作簡單到不能再簡單,即使有也遠不及摔跤別、拐、挑、勾、插精妙、有難度、需要更高更強的身體素質,太極拳的招式與摔跤的招式沒法比。拳擊也主要是手的動作,但是它卻只有直、勾、擺三拳,少而精,這可以集中精力精練。太極拳套路里的所謂招式至少有四五十個,這麼多有什麼用呀。期望招式產生作用,必須要經過發力錘鍊,如果一直勻緩連綿地練習所謂的招式,沒有用。有一種說法,吳式以柔化著稱,其實不盡然。體重相差懸殊者推手,體重大者常不經意問會把對手彈出或者摔倒。這非招式所為,與是否練“以柔化著稱”的吳式無關,體重力大的吳式太極拳者中,瀟灑拋擲對手不乏其人。楊澄甫體重大,穩定力矩大,長勁拉放,腰腿部尤見功力。楊少侯個頭沒楊澄甫大,體重越小,移動穿插能力越強,步法快捷緊湊,手法輕靈奇巧。雖為兄弟,風格迥異,亦非招式之故。體重大“陣地戰”佔優,體重小穿插遊走“游擊戰”應之。太極拳套路的練習,對技擊的貢獻主要是消除僵硬,全身協調、柔軟、輕靈,不是它的所謂招式。

重視單操練習。發力,髮腳,發拳,身體的主要幾個部位在不同的方向都要會發力,能長距離發力,能短距離發力,能發出整勁,能發出飄勁。

重視配合性的推手練習。推手緊緊抓住不丟不頂沾連粘隨核心內容,只要吃勁受勁,不要化勁,只要配合,不要對抗,只要無招無式,不要用招使著,多用腕部沾貼,少用小臂以上部位沾貼。通過這種嚴格意義上的不丟不頂沾連粘隨獨特的推手方法訓練,把身手練得綿軟連貫,把勁力練到前節,把手感練出來。

拳擊、摔跤、散手、推手、太極拳套路一起練,不分先後,培養、保持鬥志,把膽量練大。技擊要素膽、力、技巧中,膽排在首位,不經嚴酷的實戰訓練,沒膽。一些練武的人打不過街頭混混,原因之一就是沒膽。拳擊、摔跤要練要懂要會,但可以不精。雖然什麼都一起上一起練,但是主次要分明,推手為“主食”,其他為“副食”。這樣的練習安排,不但很快就能上擂臺,且打出的散手風格特異。如,推打結合;出拳不必“長途跋涉”定要拉開一個距離,15釐米左右的間距就可以完成擊打;一擊之後手不必收回,蛇行無定向,連續擊打,挨何處何處發。散手結合上述這種獨特的推手練習,搏擊水平會有質的提升,摔跤、柔道等武術結合這種推手練習,也是潛力無限,對抗水平會有質的變化。對抗多了後,每個人都會產生自己最拿手的打法,一人一法,如果要把這個打法稱作招式,還馬馬虎虎,有點道理說得過去。這樣的招式沒幾個,就像郭雲深“半步崩拳打天下”,屈指可數。

按上述程序、內容、方法練習太極拳術,如果時間允許,二年左右,可以出門。

跑步、跳高、跳遠等體育運動,有巔峰,巔峰過後成績下降。技擊實搏能力也有巔峰,一定年齡後走下坡路,外家拳術大多如此。太極拳從技擊實搏角度來說,也是如此。技擊出眾,世界第一,全國第一,人們尊敬你欣賞你給你掌聲,都只是某一時間段的欣喜,受年齡、體力的制約,終有悄然遠去之日,這之後的練習意義又何在呢?拋開技擊,純從太極拳套路練習及推手練勁來說,則是沒有巔峰,永無止境。大多其他拳術容易達到預期,達到預期後難以再進步,太極拳卻不是,永遠在提高,要窮畢生精力去做。一門藝術,窮畢生精力去做,都有可能轉入修身悟道之途。借太極拳修身悟道,是修身悟道者的一種選擇。修身悟道的內容很多,如,遇惡不怕遇善不欺,等。以此為例,看我們是如何借太極拳術來修身悟道。要做到遇惡不怕遇善不欺,仁為重要選項之一,“仁者無敵”,慈悲沒有敵人。仁,就要包容。推手練習,弱不欺,強不怕,不求勝人,而人不能勝之。敞開胸懷,容納對方,宰相肚裡好撐船,要打不著,不要打不動。立足於雙贏,處處時時照顧對方,對於對方的每一施力,給予出路,予以呵護、理順,好似被某一溫柔的富彈性的媒介包裹,來去都有物可依不落空,又永遠夠不著不到頭。在照顧對方的同時,自己更是練出了功夫,因為,對於對方的每一施力,給予出路,予以呵護、理順,自己沒有高質量的沾連粘隨不丟不頂是辦不到的,這反過來促使自己在沾連粘隨不丟不頂上狠下功夫。具備熟練掌握給予對方的每一施力以出路,予以呵護、理順的能力後,如果不想給不給,就會是另外一個結果。似是無為,實則無不為。仁,就要柔、順,不要僵、拙、硬。太極拳用意不用力,輕輕地緩緩地柔柔地,如抽絲,如行雲流水,如百鍊鋼,如閒庭信步,向柔軟乃至極柔軟而去,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仁,就要清靜無為,一念不生全體現。借太極拳術修身悟道,枚不勝舉。

至神明,推手走勁其樂融融,行拳走架身心愉悅。不需要觀眾不需要掌聲不需要第一,只要只有陶醉,陶醉在自己的練習過程中,這陶醉伴隨終身,且歷久彌新。

“十年太極不出門”,從某個角度而言,何止十年,就是“終身太極不出門”也不為過。

大多搏擊術在肢體接觸時,格擋硬接經常出現,硬接程度相對要高,對搏雙力肢體需具相當硬度。太極拳的出手可以不是快如閃電,如是,難免出現硬接硬碰,太極拳的出於是慢中快的惰性力。手向對方進擊途中,松而快,留有餘地,萬一未中目標,不會失重;被攔截可隨時停止進擊。前導部位以最短路線直指目標,如遭攔截,攔截點即接觸點及不會在前導部位,多在手腕後面手臂的某點。攔截不怎麼起作用,就繼續前行擊中目標。攔截若起作用,就在攔截點改變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改變作用是破壞對方的穩定,從而破壞對方下一步的有效進攻。

太極拳的出手不必快如閃電,你只要出手,對方一定要響應。把快、把用力、把消耗體能讓給對方,把慢、把不用力、把經濟用力留給自己,只要具備慢中快的惰性力就行。“慢中快的惰性力”是王薌齋老師總結出來的:“發力含蓄而有聽力,足慢中快的惰性力量。”這種能力的培養,如大成拳所要求的,最好放棄招式,無招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