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是誰刺殺的?

錢用草袋裝89時尚

這個問題有兩重意思,一是刺殺宋教仁的殺手,這個毫無疑問是兇手武士英。二是刺殺宋教仁的幕後主謀。我覺得你要問的應該是第二個層次的問題。圍繞宋教仁案的幕後主謀,學術界有著不同的看法。首先我們回顧一下宋案本身。

宋案經過

辛亥革命之後,袁世凱最終當上臨時大總統。當時孫中山、黃興等人認為民族、民權已經實現,今後的任務主要是發展民生。但是宋教仁認為:“今革命雖告成功,然亦只可指種族主義而言,而政治革命之目的尚未達到也。推翻專制政體,為政治革命著手之第一步,而尤要在建設共和政體。今究其實,則共和政體未嘗真正建設也。”

因此他主張在民國取代帝國後,政治鬥爭的方式也要相應的改變:“以前,我們是革命黨;現在,我們是革命的政黨。以前,是秘密的組織;現在,是公開的組織。以前,是舊的破壞的時期;現在,是新的建設時期。以前,對於敵人,是拿出鐵血的精神,同他們奮鬥;現在,對於敵黨,是拿出政治的見解,同他們奮鬥。”宋教仁試圖通過倡導責任內閣和政黨內閣,利用合法的政黨競爭來建設資產階級民主政治。

1913年初,中華民國舉行第一屆正式國會選舉,在宋教仁的努力下,國民黨獲得國會多數席位,在參、眾兩院870個議席中,得到392席,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國民黨的選舉勝利,進一步抬高了宋教仁的政權預期和政治熱情。儘管袁世凱曾想用巨金收買宋教仁,但宋教仁是個既有能力又有政治操守的人,並不願意成為袁世凱的私黨。宋教仁希望以國會多數黨的地位組織責任內閣,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黃興等人的陪同下到達上海滬寧車站檢票處,躊躇滿志地準備乘車進京以國民黨代理理事長身份組閣時,遭到槍擊,兩天後不治身亡,年僅31歲。

眾說紛紜

槍案發生後,兇手武士英很快被緝拿歸案。隨後在審訊的過程中武士英供出了主使人——江蘇駐滬巡查長、中華共進會會長應桂馨。後來上海租界巡捕房警探又通過應桂馨小妾獲取大量信件與電報,其中涉及國務秘書洪述祖與國務總理趙秉鈞。案情一下撲朔迷離,變得日益複雜。加之後來兇手武士英暴死獄中,儘管應桂馨百般抵賴,但是社會追查幕後主使的呼聲是一浪高過一浪。眾多民間探案高手不滿足於將幕後主使判定為國務秘書洪述祖,他們要求繼續追查,比如洪述祖的頂頭上司國務總理趙秉鈞,以及將趙秉鈞視為心腹的大總統袁世凱

比如當時的《民立報》在1913年4月27日刊登44件證據後做出判斷:

“宋先生之死,袁、趙死之,非洪、應與武死之也。洪、應二犯僅一器械,武士英更器械之器械,而真正之主動,乃袁世凱、趙秉鈞也”。圍繞者宋案的幕後主使人,出現了非常多的陰謀論。主要有:

1,袁世凱刺宋說

2,趙秉鈞刺宋說

3,陳其美刺宋說

4,孫中山刺宋說

宋案重審

但是這些論斷多缺乏充足的實證研究,也沒有足夠的史料可以支撐。其中最大的問題是研究者錯將“宋案”等同於“刺宋案”。但是最近北大歷史系尚小明教授通過數年悉心考證,運用大量被前人所忽視的核心證據,對宋案進行了重審,出版了鴻篇鉅製的《宋案重審》

該書徹底糾正了過去研究者的認識誤區,明確揭示“宋案”實際上是由收撫共進會、調查歡迎國會團、操弄憲法起草、構陷“孫黃宋”、“匿名氏”攻擊、低價購買公債以及刺殺宋教仁等多個情節次第演進與交錯進行而釀成的複雜案件。並通過極其細膩的考證,將看似毫無關聯的各個情節之間的內在關係徹底揭示出來,最終令人信服地揭開了宋案一系列謎團。可以說是關於宋案的蓋棺之作,大家有興趣可以買來細細品讀。


越後湯澤

宋教仁先生究竟是誰殺的,我不敢淡然下結論,只能把一些可能說一說,諸君自己下結論吧。

宋教仁,湖南常德人,字鈍初,號漁父,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華民國的主要締造者,中國“憲政之父”。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殺與上海火車站,享年31歲!

兇手武士英當場被抓,此後又牽扯出應桂馨(中華國民共進會的會長和江蘇駐滬巡查長頭銜的青幫大佬),洪述祖(內務府秘書),趙秉鈞(內閣總理),看起來一目瞭然的事情,但是越是追查發現問題越複雜,隨著趙秉鈞被毒死,應桂馨被砍殺,此事成為迷案。

宋教仁被殺,有幾個嫌疑人:

(1)袁世凱

(2)趙秉鈞

(3)孫中山

(4)陳其美

袁世凱看起來嫌疑最大,國民黨在1913年國會選舉中大獲全勝,宋教仁是國民黨內總理第一候選人,而他本人是堅定的內閣制擁護者,內閣制就意味著要限制總統權力,對於志在掌握大權的袁世凱而言,無疑是權力道路上最大的障礙,袁世凱有足夠的理由殺宋教仁。

但這個事情太過明顯,袁世凱老奸巨猾,不會做的這麼直接,況且後期的相關證據都沒有直接與袁世凱建立聯繫,嫌疑最大,卻沒有坐實。

趙秉鈞,趙秉鈞是內閣總理,也是袁世凱的走狗,他被懷疑有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他是時任內閣總理,宋教仁上臺他就的下崗,處於權力競爭壓力殺宋教仁,第二他是袁世凱的走狗,無論是得到袁世凱的授意,還是主動為主子分憂,都是重點嫌疑人,且當時的嫌疑人洪述祖就是他的下屬,宋教仁遇刺以後的電報都是有轉交的意思,轉交誰?趙的嫌疑最大。

孫中山和陳其美是一體的,如果是國民黨殺的宋教仁,他倆是脫不了關係的。孫中山與宋教仁最大的矛盾在於政見不合,孫雖然當時無力出任總統,但是總統制的堅定擁護者,與宋教仁矛盾很大。而陳其美是孫中山堅定的擁護者,且陳其美當時剛剛卸任上海軍政都督,上海是他的地盤,應桂馨與他有交情。除此以外還有一個非常有利的證據,1913年3月27日,梁啟超在寫給女兒梁思順(令嫻)的家信中:“宋氏之亡,促吾加慎,刺宋之人(真主使者陳其美也),臚列多人,我即其第二候補者,今將彼宣告文剪寄,應某謀北來刺我,二十日前蛻丈已電告矣。”

但這種說法也是破綻很大,首先陳其美與宋教仁是至交好友,第二,孫中山當時已經讓位於袁世凱,且在黨內選舉中主動讓位宋教仁,宋教仁的資歷人望與孫根本不能相提並論,孫殺他的可能性不大。

此事後來的發展超出了許多人的預料:兇手武士英在監獄的神秘死亡,當時看守武士英的滬軍六十一團,是國民黨人黃郛的部隊。而陳其美、黃郛和蔣介石是拜把子兄弟。武士英的上線應桂馨出獄以後北上找袁世凱要錢,被砍殺在火車上,而1914年2月26日。趙秉鈞在天津督署內中毒,七竅流血而死。

究竟是誰殺的宋教仁,似乎成了千古之謎。民國時期,日本著名思想政治家北一輝寫了本書,叫做《一個日本人的辛亥革命親歷記》,他提出了一個新穎的觀點,認為是趙秉鈞和陳其美合謀殺死了宋教仁,而孫中山和袁世凱可能採取了默認的態度。

趙秉鈞之所以能和陳其美聯合到一起,因為趙秉鈞還有一個身份:國民黨黨員。

北一輝是宋教仁的好友,宋死後,北一輝以個人身份專門對此做了調查,後被日本政府召回,他的調查非常獨立,所作出的結論有很強的參考性。

百年隨時過,萬事轉頭空,宋教仁先生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作為後人,我們應該記住他!



日慕鄉關

宋教仁是誰刺殺的?

要準確詳細地回答宋教仁是誰刺殺的問題是有很大難度的,幾年前我在網上就發過“誰是宋教仁血案的主謀?”的網文,最後的結尾因庶務忙而未完成。當然,如果從刑事偵查的角度簡明扼要地探討一下疑點還是可以的。

從彈道角度上分析,在裸照上,彈孔在上腹中部偏右約200px處的腰上部。如此精確的射擊,應該是兇手左手虛飄地把住宋的左腰,右手持槍,在宋右臂抬起瞬間,兇手右臂繞到前面;或在宋注目前方時繞過宋的右臂,槍口對著宋的該部位向下斜一槍斃命。簡之,兇手是緊挨著宋,從宋教仁的腰上部向腹下方開槍。只有這樣才能在殺死宋教仁的同時,不誤殺傷前面的陳勁萱、黃興和後面的廖仲凱等人。這個信息說明什麼?說明兇手事前被安置在最恰當的位置,宋案發生在上海滬寧鐵路車站,屬革命黨人上海督軍陳其美的轄區,宋案發生當晚,車站值班的警察身在何處?據3月23日滬寧鐵路懸賞海報中稱,“當時鐵路巡警,有4人值班照料車客,二人在行李房內照料北上議員行李”, 唯獨國民黨領袖剪票進站卻無巡警照料,以致事成後“刺客乘間逸去”。如果黨內沒有高層頭頭的設計、規劃、指揮、協調和配合,這個有高難度技術要求的系統工作是無法有效完成的。從中可以看出目標明確,分工配合有效。它不可能是孤立的事件,讓人感覺有一隻無形的手始終在操縱這一切。這個高難度的暗殺項目要袁世凱去搞,派幾個無權無勢的生面孔去恐怕連近身的機會都沒有,如果真是袁世凱搞的,兇手為何怕誤殺旁人呢?多殺幾個革命黨要員不更好嗎?

打宋教仁的子彈取出後經檢驗發現是有毒的。這個用毒子彈殺人的特點,在民國初年只有孫中山有先例可循,孫中山想殺陳炯明時,孫中山親手把處理過的手槍交付黃大偉,說槍中子彈有毒,可以一槍斃命。大家都知道孫中山是學醫的出身,而袁世凱即未學醫,又無先例。

兇手武士英如果真是袁世凱派遣的,革命黨人為何不對其進行詳細的公審,讓其醜聞盡情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讓證據更豐滿、更充足些,豈不更好。所謂孤證不立,難以服眾。年僅22歲的殺宋兇嫌武士英一個星期前“以其押捕房及模範監獄時,均言笑自若,毫無疾病,何以改禁於上海督軍陳其美的轄區六十一團營倉後,即行病斃?”而且是突然死在公審前一天的晚上!是死在陳其美控制的獄中,而不是死在袁世凱控制的獄中?這不是明顯的殺人滅口嗎?

下面來看看宋教仁遇刺後幾個關聯人物的公開表態。

袁世凱當得知宋教仁於1913年3月20日晚10時45分遇刺後的第一反應是:愕然曰:“確矣,這是怎麼好!國民黨失去宋遁初,少了一個大主腦,以後越難說話”。他隱約感到用議會方式合法地選自己當總統,宋教仁當政府總理的南北分權共治的政治格局已遭破壞,南北雙方和平共處的局面不好維持了。隨後袁世凱頒佈命令說:“前農林部長宋教仁,奔走國事,締造共和,闕功甚偉。凡我國民,同深愴惻”。1913年3月23日,袁世凱電令江蘇都督嚴緝宋案兇手,並要求採取措施保護黃興。江蘇都督程德全、民政長應德閎通電全省各地官吏協拿兇手,限期破案。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的大總統袁世凱泣道:“前亡午橋(端方),後亡遁初(宋教仁),我之大不幸也”。“我代人受過多了,從未自辯,我雖不殺遁初,遁初卻因我而死,又何必辯。若是明白人,就該想到,如果我要殺他,又何必招他來京呢?數次招他來京,卻在他將行之際殺之,這豈不是授人以柄嗎?就算傻子也不會這樣做的呀。因此我不自辯,相信總有真相大白之日”。袁世凱電文中表態:“迅緝真兇,徹底根究”。政府也表態:“宋君竟爾溘逝,曷勝浩嘆!目前緊要關鍵,惟有重懸賞格,迅緝真兇,徹底根究。宋君才識卓越,服務民國,功績尤多,知與不知,皆為悲痛。所有身後事宜,望即會同鍾文耀(即滬寧鐵路總辦)妥為料理。其治喪費用,應即作正當開銷,以彰崇報”。

總之,袁政府對破案採取了積極主動的態度,用商榷的態度惋轉地希望此案移轉至公正的第三方來審理:“裁判所移轉之事,不知是否為法律所許,若能辦到,但移至湖北,則此案不難水落石出矣”。而革命黨人則強硬地要用自己的意願和方式去審理。

下面看看孫中山的態度。宋教仁遇刺後,孫中山在第二天即得知消息並決定立即回國。四天後3月25日,孫中山一行人回到上海,當晚國民黨要員就在黃興家召開會議。此時人犯剛剛被捕,還沒有經過正式審訊,物證也嚴密地保藏在巡捕房,案件剛發生幾天,偵察尚未展開。奇怪的是孫中山等人在案情尚未水落石出之際,毫無過硬證據就一口咬定袁世凱總統是暗殺主謀。會議討論的主題只是動武還是尋求法律解決。黃興等人認為辛亥革命達成的共和政體已成芻型,主張在共和體制內用正當法律程序解決。因為國會馬上就要召開,如果國民黨人的“政黨內閣”能得到實現的話,自有辦法對付袁世凱。孫中山從一開始就認為是袁世凱在背後策劃了一切並明確表示一步也不退讓。認為法律根本無用,只有武力才能解決問題。主張立刻準備興兵討袁。事實表明,孫中山對查明宋案真相毫無興趣,真正有興趣的是籍此怎樣才能倒袁。宋慶齡本人就承認過孫中山有這個性格:“孫先生生平但知目的,不問手段;但知是非,不顧利害,尤反對調和”。

返回上海的第二天,孫中山就迫不及待地開始拜會日本駐上海總領事有吉明,通過有吉明與日本政府聯繫。又通過森恪聽取日本財界的意見。希望日方提供援助。據有人初步統計,1913年3月下旬到7月下旬,孫中山會見日人24次,其中有吉明14次。黃興也見日人12次,其中有吉明7次。在這些會見中,日本方面反覆表示希望孫中山應盡力避免國內動亂,維持共和局面與袁世凱謀求妥協。日本內閣通過了對中國南北糾紛‘全然採取中立不偏之方針’。拒絕了孫中山提出的日本援助中國革命黨人進行反袁的要求”。

儘管不能獲得日方援助,革命黨和北京政府都開始秘密做軍事準備,據當時安徽都督柏文蔚記載,他在宋案後到滬,每夜都和陳其美討論軍事計劃,而國民黨中激進份子也紛紛到各地運動軍隊。而袁政府也不示弱,他加快完成對外大借款,佔得經濟先機,隨後任命陸軍部長段祺瑞為代理總理,並把北軍運動到各個戰略要地。兇犯武士英的突然暴亡必然給宋案的進一步偵破、審理帶來巨大的損失,使司法過程難以為繼,案件審理本身的突然停滯為案件之外的軍事角逐贏得了寶貴的軍備時間。事至此時,似乎可以理解外國律師沃沛對兇手武士英的初審:“你可知國民黨是何宗旨?”武答:“二次革命,推翻中央政府”。法官問:“你說蓄心殺宋已久,在何時?是一年前,還是兩月前?”武答:“兩月前”。兇手在兩月前就已知今後會發生推翻中央政府的二次革命。大家可以想像,文盲兇犯武士英如果不死,會不會對孫文和陳其美的二次革命造成師出無名的後果?

下面看看宋教仁遇刺後的態度。他自知命不久矣,就對陪護在身邊的好友黃興和于右任口述遺囑;今以三事奉告:一、所有在南京、北京及東京寄存之書籍,悉捐入南京圖書館;二、我本寒家,老母尚在,如我死後,請克強與公及諸故人為我照料;三、諸公皆當勉力進行,勿以我為念,而放棄責任心。我為調和南北事費盡心力,造謠者及一班人民不知原委,每多誤解,我受痛苦也是應當,死亦何悔?他授意黃興代擬電報給袁世凱,講述自己的中彈經過和革命生涯, 電報原文如下:“北京袁大總統鑑:仁本夜乘滬寧車赴京,敬謁鈞座。十時四十五分在車站突被奸人自背後施槍彈,由腰上部入腹下部,勢必至死。竊思仁自受教以來,即束身自愛,雖寡過之未獲,從未結怨於私人。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毫權之見存。今國基未固,民福不增,遽爾撒手,死有餘恨。伏冀大總統開誠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權;俾國家得確定不拔之憲法,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臨死哀言,尚祈見納。宋教仁。哿”。宋教仁在手術後,情況沒有好轉,大小便中出血嚴重;21日下午,宋教仁再次被送進手術室,延至22日凌晨4時48分不治身死,年僅31歲。身故後,範鴻仙拍下宋教仁遺體的照片,今宋教仁墓安於上海市閘北公園。

從宋教仁的以上表態中可以看出什麼信息呢?他委託之人不是同黨孫中山而是對立面的袁世凱。甚至隻字不提孫中山。這意味著什麼呢?是不是心知肚明,只是嘴上不說?就像朝鮮的金正男之死,誰也不必講明。事實證明,宋在當時將後事主要託付於袁世凱、于右任、黃興是正確的,涉案的兇犯後來都被處死了,除主謀外,沒有一個有好下場,就是明證。我們設想他委託孫中山會怎樣,會不會像調查蔣介石刺殺光復會領袖陶成章那樣不了了之?

在宋教仁的遺囑中沒有糾結到底是誰刺殺了自己,沒有讓同黨為自己報仇。他臨終前囑咐不要以我為念,不要放棄憲政的責任心。希望繼續走議會選舉、陽光參政、公平競爭的憲政民主之路。說明他擔心來之不易的、剛剛起步的政黨政治、議會民主的共和憲政格局從此毀滅,重回暴力解決問題的老路,重回用武力決定誰是老大的老路。從他的遺囑中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位心憂天下的憲政先驅的偉大胸懷和境界!每讀至此,我都會潸然淚下,為什麼一些嘴上高喊共和的人,一旦共和體制剛剛到來,就會有人葉公好龍,將其扼殺於襁褓之中。要知道經過幾千年威權專制的國度,初生的共和是多麼脆弱、多麼不完善、多麼需要各方真誠地共同呵護啊!世上哪有一開始就可以自動出來一個完善的憲政呢?它難道不需要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嗎?它難道不需要大家共同維護、遵守和共建嗎?

陶成章被害後,國內震驚,革命黨人尤為憤慨。孫中山在案件未經公正和詳細審理前,彷彿已知內幕,迅速向報界宣佈並定性為“挾私復怨”、“擅行仇殺”。為媒體宣傳定下基調及輿論導向。希望產生三人成虎、一犬吠形,百犬吠聲、謊言重複百遍即成真理的效應。孫中山對同志們說:陶成章生前雖然反對過他,和他有意見分歧,但是,他不計前嫌,對其慘遭暗害深表痛惜。孫文還親自看望陶成章的家屬並加以撫慰體恤,使其家屬深受感動。他下令:“嚴速究緝,務令兇徒就獲,明正其罪,以洩天下之憤”。於是,浙江都督懸賞3000元緝拿兇手。作為滬軍都督的陳其美也不得不裝裝樣子,懸賞 1000元緝拿兇手。不多日,王竹卿被緝拿歸案,未經詳細審問很快便被處死滅口。蔣介石還是惶惶不安,陳其美也深恐真相大白,只得讓蔣介石暫去日本避避風頭。1912年2月,蔣介石以出國學習軍事為名,再次東渡日本。此後,對陶案的調查就成為賊喊捉賊的黃鼠狼審雞案,在敷衍搪塞中、時間會消磨人的記憶,人們會淡忘或無暇談及此事,最後不了了之,彷彿沒有發生過此事一般。

蔣介石後來在《日記》中說:“餘之誅陶,乃出於為革命為本黨之大義,由余一人自任其責,毫無求功、求知之意。然而總理最後信我與重我者,亦未始非由此事而起,但餘與總理始終未提及此事也”。如果沒有蔣介石《日記》的解密公開,陶成章案永遠不會大白於天下。

刺宋案後的第三年,1916年5月18日,幫助孫中山策劃並指揮暗殺許多同黨的陳其美在法租界薩坡賽路(今淡水路)14號公寓日本僑民山田純三郎的寓所被暗殺了。此案一直未破,也沒有人願意去破案。好象破此案沒有多大的價值和意義。只留下兩個或多個版本的故事滿足一下人們的好奇心。兇手一說是李海秋、一說是程國瑞。這兩人曾經都是陳其美的部屬。究竟是不是這兩人殺的,或者還有別的真正的殺手,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經過一系列的黨內清洗,在黨內已經沒有人膽敢挑戰孫的權威了。中華革命黨關鍵的最高暗殺秘密從此沒有洩密的機會了。

刺殺這幾個次要人物不會對國體政體發生根本變化。唯獨借刺殺被譽為“憲政之父”的宋教仁,而發動所謂的“二次革命”推翻新生的共和憲政,國家政體發生重大改變,使其重回專制老路,區別只是穿上共和的外衣而已。所以宋的死在當時社會上掀起巨大震動。甚至報上有這樣形容:舉國惶惶,揮淚如雨,報紙記載,筆為之禿,墨為之凅。人們即痛惜宋融貫東西學理,調和南北黨爭,這樣的才幹不再有,也傷感他畢命僅三十二歲的華齡。更有遠見者斷言:宋教仁去,真共和隨去,國事不可問矣。

宋案的疑點太多了,為了節省篇幅,以上只能列舉了幾個主要的疑點。至於真相如何,革命黨內部高層許多人都心知肚明,只是不便說或不敢說罷了。例如,請看于右任為宋教仁墓題寫的銘詞:“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記?為直筆乎?直筆人戮。為曲筆乎?曲筆天誅。於乎!九泉之淚,天下之血。老友之筆,賊人之鐵。勒之空山,期之良史。銘諸心肝,質諸天地”。這其中有兩重意思:一重意思是:講真話吧,就會被人殺戮;講假話吧,會遭天誅。在這兩難之際,還是期待將來的良史寫出事實的真相吧!一百多年過去了,良史何在呢?還要等多久才會等來良史呢?我想,別說沒有良史,即便有良史恐怕也不敢講吧!如果要問我:宋教仁是誰殺的,我最多隻能講:我沒親眼看到真相,手上又沒有證據,以上寫的這些東西都是從網上搜集整理而來,至於有多少可信度,我拿捏不準,請各位自行判斷,不當之處歡迎批評指正。春節即將結束,我還得去尋點像農民工乾的事,謀點稻梁,否則餓壞身體,下一篇文章:“給歷史學家們上一堂課”如何發得出來呢?朋友們再會!


馮國華的發言

宋教仁遇刺是民國第一要案。遇刺的不僅僅是宋教仁個人,遇刺更是民國的民主。換句話說,宋教仁遇刺就代表著民主已死。

但不得不遺憾的指出,宋教仁遇刺案至今無解。由於當時破案,結案就很倉促。導致當時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無法服眾。到現在就是徹底無法查清。這個政治案件也許永遠無法破解了。

我們現在就已發現的資料來分析一下誰有可能是最大嫌疑人?本著誰是最大受益人誰是兇手的原則。兇手應該是袁世凱。實際上上海巡捕房第一時間就把開槍的兇手失業軍痞武士英捕獲。從其住所搜出總統府秘書長洪述祖的電報。從這些資料來看一定是袁世凱指使洪述祖所為。因此黃興有副對聯:前年張振武,去年陳是英。今年卻是宋教仁。你說洪述祖。他說趙秉鈞。我說就是袁世凱。黃興指名道姓就是民國總統袁世凱。而且對於袁世凱下令懸賞緝拿兇手的行為大加譏諷。大有賊喊捉賊的味道。

當時,在國會選舉中,宋教仁領導的國民黨大獲全勝。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宋教仁即將組成責任內閣。成為擁有實權的國務總理。而袁世凱將成為虛無總統,,是袁世凱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的事實。所以暗殺了宋教仁。但必須指出的是,就算宋教仁不死,組織成責任內閣,袁世凱是否會交出權力?北洋新軍是否接受宋教仁領導?歐美國家只認袁世凱。能否承認宋教仁?還真是一個未知數。作為一代奸雄的袁世凱是否會這麼做,應當懷疑。因為殺了宋教仁第一懷疑對象肯定是他,而他獲利確實不多,有點得不償失。因此上說,是袁世凱麾下有人未經袁世凱同意,而主動暗殺了宋教仁。以便於袁世凱成為擁有實權的大總統。

根據現在發現的材料,孫中山的也有行兇的可能性。宋教仁與孫中山在國家政治體制上最大的分歧在於,宋教仁希望是責任內閣制。孫中山希望是總統制。在政治體制上,袁世凱和孫中山的思想是一致的。而宋教仁孫中山的二人的政治分歧根本無法調和。而在當時的情況下。孫中山已經辭去公職。在國民黨擋內也沒有職務。而宋教仁的競選成功也就標誌著孫中山主張的破產和失敗。而這時候孫中山也許未必會派人暗殺宋教仁。有人主動去刺殺宋教仁。而使得責任內閣制破產和失敗。而結果卻是,袁世凱借宋教仁遇刺,解散國民黨。孫中山二次革命失敗流亡日本。袁世凱強迫國會開幕選舉自己,使袁世凱自己成為具有憲法依據的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

也就是說,在行為和思想上,袁世凱孫中山都有可能,但二人都不是直接責任人。換言之,應該是二人的手下錯誤地理解了二人的思維。盲動行動刺殺了宋教仁。袁世凱和孫中山得知消息以晚,也只有將錯就錯,把責任推給對方。撇清自己。也就此來達到自己的個人政治目的。

可以說,宋教仁的被暗殺,不僅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先驅被暗殺。這個至今無明確兇手的暗殺事件。被暗殺的還有剛剛萌芽的民主政治文明和體制。從此以後,北洋政府徹底走向衰敗和死亡。



清水空流



宋教仁謀殺案可以說是民初第一大案!本來毫無疑問的案子不知道為何又被翻出來,而且說可能是國父孫中山所為。難道“國父”是謀殺同黨之人的幕後黑手?歷史可以大膽假設,但必須小心求證!

我們先看看說孫中山謀殺宋教仁的幾個觀點,主要是說有兩個,一是嫉妒宋教仁威望超過自己,二是將謀殺事件嫁禍於袁世凱,從而反袁重新奪回總統大位。

“辛亥革命”成功後,宋教仁在黨內的聲望確實越來越高,但還遠達不到孫中山先生威望的高度,而無論宋教仁還是黃興仍然認為中山先生仍是黨內的最高領袖,這在“同盟會”改組成“國民黨”大會上中山先生以最高票當選國民黨理事,並被全黨推舉為理事長上可見說明。而此時的中山先生並不熱衷於當這個“黨魁”,他的理想是卸任“臨時大總統”後專心最大的“民生”工作——鐵路建設問題,所以他把大家推舉的理事長讓給了宋教仁代理。中山先生認為革命成功了,他的“三民主義”前兩個主義已經解決,所未解決者唯有“民生”主義了。他在國民黨成立大會上說:

同盟會素主張者有三主義,一民族主義,二民權主義。今民族、民權已達目的,唯民生問題尚待解決”

所以他也就專心去解決“民生主義”去了。這從其後所有的旅行演講中都可以證明這一點,所以說他嫉妒宋在黨內的威望超過自己而起殺心,這就不僅僅與史實不符了甚至有點誹謗了!



那麼中山先生想以此事“嫁禍”袁世凱?結果可以說恰恰相反。 中山在“宋案”發生時並不在國內,他在日本考察工業和籌款等事宜,等接到這個凶信後,開始他並沒有懷疑袁世凱,他只是囑咐同志要徹查此案,他打回國內的電報如下:

“聞鈍初死,極悼,望黨人合力查此事原因,以謀昭雪。”

他如果想反袁,他不會在此前勸黨內同志不要反對袁世凱,要支持他工作,可以說孫中山是以一個君子之心對待袁的,這是中山作為領袖的一個高貴的品質。在黨內革命同志勸他不要相信袁世凱時,他在北京二次見袁後說袁氏“絕無不忠民國之意”,並說:

國民對袁總統萬不可存猜疑心,妄肆攻訐,使彼此誠意不孚,一事不可辦。

此話是在宋教仁遇刺前所說,說明當時中山先生還是對袁世凱非常信任的。他對袁的才幹是大加讚賞的,他說:

維持現狀,我不如袁;規劃將來,袁不如我。”

所以讓袁管理這個國家中山先生認為會比他強,其後就無怨無悔的“規劃將來”去了。 如果說中山先生在“宋案”前準備好了反袁,那他應該做好軍事準備,而恰恰是他根本沒有準備好,一氣之下倉促應戰,不及兩個月就以失敗告終。



在“宋案”發生後僅三天就抓住了真兇應夔丞,隔天又捕獲兇犯武士英,並搜出國務總理趙秉鈞、內務部秘書洪述祖與應犯密謀殺害宋教仁的電函多件,所有證據都指向袁世凱,至少是他的嫡系總理大臣趙秉鈞是脫不了干係的,我倒是贊同美籍歷史學家唐德剛先生的意見,他說袁也並不是真兇,老袁不喜歡宋是真的,但他無意用此手段,況且當時氣候不是他殺別人都會懷疑是他乾的,他何苦為此呢?主要是趙秉鈞“揣摩聖意”,知老袁不喜歡宋,而宋又對自己構成直接威脅(宋組政黨內閣他就是總理),就除之而後快了。 宋一死,“責任內閣”也就夭折了,我們這個民族剛剛見到的一點民主曙光也就熄滅了,百年後的今天想到這個還是欷歔不已!


至良知zlz

宋案是對中國政治史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的大迷案,除幾位直接當事人能夠直接認定外,目前的全部說法也都只能的推測,沒有新的關鍵證據出現前,後人能做的無非是分析哪一種推測更符合邏輯、更為合理。

一致認為的嫌疑人分為兩組:

第一組:袁世凱,趙秉鈞;

第二組:孫中山、陳其美;

說兩組而非四個,是說趙、陳二人縱使涉案,也不會處於為了自己;無論宋是否殞命,趙都需卸任;陳更不可能獲益,不說宋去世後孫是否必然上臺(作為軍方,陳極可能並不看好孫的實力),就私交而言,宋陳似乎也算是好朋友,宋上臺陳應當也能獲益。

毋庸置疑,義憤、激情、一時衝動之類的作案動機絕無可能,如此,則袁、孫似乎都缺乏足夠的動機。

袁此時下手似乎害處遠遠多過益處,相信即便袁真的很欣賞宋,內心極可能不見得真去如何重視宋,宋不過一人北上,在袁看來,多半不會太當成一碟菜。

以袁當時的地位人望,這個毛頭小子想如何撼動自己怕是非常不易,甚至袁未必沒想過能否收編的問題!

更何況袁手下還有那支能征慣戰的北洋軍,宋本人怕也未必想過能夠染指。

所以,袁多半會認為宋不大會跳出自己的手心;若陰暗一些看,留給袁動手的時間實在很多,讓宋北上後再殺,嫁禍他人的技術要求至少遠遠低於在上海動手!

而且,袁終身似乎都非常愛惜羽毛。

所以,無論從何種角度看,冒大不諱在上海的公眾場合刺殺,對袁都無好處,以袁的精明應當算得清楚。

至於說袁安排誹謗宋(“毀宋”),這倒十分符合邏輯,毀的效果好,宋就直接遠離政治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也可能讓宋焦頭爛額,存在向袁求助的可能,沒準能被袁順勢收編。

如前所述,除非袁安排,趙更不可能這樣殺宋。

至於說孫涉嫌,多半是袁被罵火了,又發生了二次革命,反罵孫所致。

袁是缺乏動機,孫則是毫無動機!

說孫殺宋的理由主要是以此發動二次革命,其後武士英在陳其美的眼皮底下被殺也是孫(陳)被懷疑的原因。

目前為止,沒找到二次革命事先準備、串聯的跡象,開打後革命軍的表現似乎也映證了倉促舉事的事實。

況且,宋被刺、就能革命?這顯然是孫算不到的。

如此,孫搞刺殺無疑是既無目的、有無意義,毫無合理性。

至於武士英獄中被殺,若說與陳無關,未必好無合理性。

一方面,武士英被殺的細節記載,其可信度至少沒有案情的其他記載那麼高;另一方面,若欲幹掉武士英,陳的機會應當很多,也有足夠條件做個無解的局。

很難想象,慣於暗殺的陳除掉武士英這種小混混,會一點不考慮技術含量。

若以上的分析存有一定道理,我個人傾向於是洪述祖和應桂馨兩位揣測上意有誤、進而獨自決定的行為,與其他人並無關係。

官場盛產這類奴才,為了邀功進而升官發財,常能幹出害了別人、害了自己也傷了主子的蠢事。


言知zym

1913年3月20日滬寧火車站一聲槍響,中國近代立憲第一人,國民黨教父之稱的宋教仁中槍後不治身亡,遂成民國第一大案。

隨後國務院秘書洪述祖、失意軍人武士英、國民黨人應桂馨相繼被捕,他們三人皆是刺宋案的真接執行人。但幕後指使之真兇卻眾說紛紜,洪述祖是刺宋案的策劃人,他與陳其美的關係皆是共進社成員,同屬國民黨政營,刺宋本質上是國民黨內部的內訌。應桂馨與陳其美乃是密友,二人對宋教仁撇開國民黨搞憲政猶為不滿,宋欲建內閣制,與陳其美、孫文的利益相悖,孫文不會指使屬下殺人,但陳其美不會容忍自已的權力被宋架空,殺死宋教仁已是陳其美的不二選擇,所以我認為陳其美為刺宋案的幕後黑手之嫌疑為最大。


賀灝

孫中山袁世凱都有動機和嫌疑,即使他們沒有明確下達命令,下邊的人領會上意自己幹了也是可能的!到底是誰,史學界沒有足夠的證據!


笑談之中

袁始凱沒理由殺個志同道合同路人,去自毀一手創建的民國。

靠黑幫暗殺起家急竊國權的孫中山,沒資格把宋教仁的死,給別人栽栽贓,再那革命黨到處恐怖暗殺的年代,留下太多無頭政治暗殺案,仔細考問當時政治背景,利益與權利紛爭中的衝突,不難得知,革命黨的血腥暗殺,讓拉登都望塵莫及。


楊朱學泒蜘蛛蜈蟊始祖

宋教仁應該是孫中山殺的,因為宋教仁當時以國民黨領袖的身份當選為民國總理,將率領國民黨去北京組閣,並且當時宋教仁跟孫中山有很多分歧,也就是說,宋教仁的威望和地位都快要蓋過孫中山了,這樣一來,功高蓋主,而且肆無忌憚的取得革命黨一把手的位置,卻又不聽孫中山的話,不除掉他,那孫中山難道要隱歸故里嗎?但孫中山明顯不是那樣的人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