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何才能做到无欲?

乐学人事

题主对问题的描述说:“象庄子那样。”言下之意,庄子就是无欲的。这要看对“欲”是怎样定义了。人的自然欲望,庄子恐怕也在所难免。孔子说:“食色性也。“饿了要吃饭,这是食欲;长大成人之后要结婚,这是色欲性欲。在这两点上,庄子恐怕也不能免俗。

《三言》中有个故事《庄子休鼓盆成大道》,这是冯梦龙们戴着宋明理学的有色眼镜对庄子的看法。这时的庄子已是神仙之体了。而历史上的庄子是个活生生的人。他的人生态度与儒家不同。在儒家,若是老婆死了,必然是悲痛哀伤。可是,庄子的老婆死了。他却鼓盆而歌。这体现了道家的生死观,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之理,既然无可避免,那就顺其自然好了。

在我的印象中,对“欲”这个概念,道家并非那样重视。当然,道家好象也有“以人从欲,良足深尤”这样的说法。既然要顺其自然,被欲望牵着鼻子走总是不好。

儒家对“欲”的重视程度大概更强一些。宋明理学有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天理”,一个是“人欲“。在他们的定义中,“人欲”完全成了一个与“天理“对立的东西。天理代表的是道德的合理性,人欲代表的是道德上的不合理。这样的定义,大概是理学的缺陷。人生都是有欲望的。欲望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

人的欲望,一般都要尽力满足的。有食欲,就要吃饭,长大了,就要结婚,一个人如果没有欲望了,他就失去生存的价值了。但是,人的欲望是要有节制的,一个根本的原则是,人不能让欲望超过自已的能力。比如说,人人都喜欢钱,努力挣钱,改善自己的生活,这没错。对王建林来说,挣一个亿是个小目标。可是对一般人来说,一亿的小目标足以把人压死。对于普通人来说,努力赚钱,绝没有错。这也是对金钱的欲望,可是,当欲望达到无法实现的时候,人生就掉进了欲望的陷阱里。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常说到“无欲则刚“,这里的无欲,并非绝对的无欲,而是超出自己能力的欲望。也就是所谓“非份之想”。现实中的非分之想也常常可以实现。比如在职场中想获得升迁。这是一种欲望,欲望的代价永远只有两种,一种是能力,一种是人格。以能力为支撑的欲望是合理的,以人格为支撑的欲望是应该节制,因为它在本质上对人生是无益的。

如果你是一个没有什么能力的人,可是你依然获得了升迁。那肯定是出卖人格的结果,在现实中必然是以拍马屁柔媚取容。这样就失去了堂堂做人的刚性,这种刚性的缺失,正是因为背后升迁的欲望。假如去掉这种欲望,不做非分之想,就可堂堂正正做人,这叫无欲则刚。无欲是不放低身段求人,如果你是真有能力,别人会来求你。

欲望是支撑人不断进取的内在动力。这一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大概无多大分别。哥德笔下的浮士德就是一个在欲望的激励之下不断进取的形象。当他最后感到满足的时候,也既他的内心没有了欲望的时候,他就死去了。

人生不能没有欲望,但不能让欲望超过自已的能力。至于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使之保持合理的范围,其实很简单,多学优秀的传统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就不会为个人欲望所控制。这虽是大话,却是实话。


七月流火140400643

人如何做到无欲?欲壑难填,无欲则刚。目前的世界,是一个利益驱动的世界。吃穿住行玩乐,工作事业,哪一样能离开人的欲望?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心不足蛇吞象。熙熙攘攘,皆为利来;攘攘熙熙,皆为利往。老子曰:“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 ,如婴儿之未孩 ,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道德经》第十八章) 从这段老子的话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何才能做到无欲,或者说如何才能达到无欲则刚的境界。

那就是,自己的追求要和大众的追求不一样。当大众都随波逐流追求现实利益的时候,自己却如同一个婴儿,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追求“道”这个宇宙的真理,追求清心寡欲的境界。看破红尘,看淡人生,寻找能够让自己生命永恒的真理——道,并且明白了人生死的大道理,万缘放下,才能真正做到无欲则刚。朝闻道,夕死可也。

庄子也是一样。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庄子认为,只有不凝滞于任何思想、利益等任何事物,才可乘物以游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能达到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境界。

因此,一个人,既然立志要做到无欲,何不以老子、庄子,以及列子等圣贤为榜样,去做自己一生中最喜欢做的不为世俗所累的事情?如果一时做不到,为何不先读读圣贤之书,明明圣贤所讲之理,向圣贤看齐,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这方面,最后建议读读《老子》、《庄子》、《金刚经》、《心经》、《坛经》等教人参悟宇宙天地、人生、自然之理的书,然后再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吧。


天地人是小阿弥陀佛


null108161361

人生花花世界,要做到无欲非常不易、也不现实,生存的实际需求,心里欲望澎湃,对美好事物的不尽追求…要使其回归平静淡泊、第一自我暗示提醒最重要,管控心魔。譬如色魔、过客夲人就联想枯骨蛆蛀……

第二适当参加葬礼,尘归尘、土归土,也许对你有启发感悟😁

乱说两点,谢谢你读完☕




匆匆过客85776467

人的欲念无止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对于一个贪的无厌,永不知足的人相当于在玩弄自己。以前有个小故事:一次一个猎人捕获了一只能说七十种语言的小鸟。

这只小鸟说:放了我,我将给你三条忠告。

猎人说:先告诉我,我发誓一定会放了你。

小鸟说:第一做事后不要后悔,

第二:如果有人告诉你一件事,你自己认为不可就不要相信。

第三:当你爬不上去时别费力去爬。

然后鸟对猎人说:该放我走了吧!

猎人依然将鸟放了。这只鸟飞起后落在一棵树上,它大声对猎人说:你真笨,你放了我,缺不知道我的嘴里有一颗宝石,猎人听后想再次捕获这只鸟,他决定爬树,当爬到一半时,一不小心从树上掉了下来,摔断了自己的双腿。这就说明贪婪欲念使人忘记一切,失去理智,应该遇到事情冷静处理,该拿的拿,不该拿的就要放下。知足者常乐!


梦想成真1692016860991

不知道你是问道家或佛家。老子讲无欲,是说“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智、义、利”都是表象,“圣、仁、巧”是出发点。因此,完全没有利的差别,在于巧已经没法再巧了,这怎么可能达到呢?唯有心中认为不可能再巧妙了?那对比不就看出来了吗?要是都没有比较,那理智告诉你也有差别的。怎么样做到理智上认为是没有差别的呢?那就是大家都是圣人。说的通俗点,那就是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每个人都能不朽,这是无欲。倘若你以他人之得为自己之失,那就做不到绝巧弃利,这就是有利可图。总之,老子讲无欲,其实是鼓励人努力追求欲望,到了精力和智力再也不能支撑的时候,欲望才会慢慢缩小。佛教的无欲,首先是看破红尘,不参与尘世间的事情。庄子说生命以息相吹也,吹动必有尘埃,尘起则凡心动,所以,达摩讲究面壁,闭关清修等。不过,按量子力学的观点,一呼一吸必定搅动凡尘,佛门的修行更讲究心定。倘若心定,何处不能修行?这就是随遇而安。这是我一孔之见。


伯爵227998672

淡泊名利,无欲无求。这是道家和佛家所追求的境界。但是从古至今。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

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是有欲望的。作为一个人。一生总是在欲望的驱使下前行的。离开了欲望,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欲望过于强烈。往往又容易迷失自我。有白天就有黑夜。有晴天就有阴天。人生只有几十年。一切的成败荣辱。最后都是过眼云烟。只要明白这个道理。人生就不会做欲望的奴隶。


欣欣向荣35967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无欲。

《道德经》第一章: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里的“无欲”,并非是说把欲望排遣走了,就生出来了“无欲”。

欲望是怎么来的呢?

有名、被命名的万物映射而来。

有欲,领会到“有”,理解有生万物,审视和把握万物的名实与差异,并能了然于胸,对这样的了然有所欲,便是有欲。

无欲,领会到无,则体验无的玄妙,宇宙开始前的那种状态,便生无欲。

无欲有欲之分,体现出道家对待欲望的思想。

以无观无,以有观有,才是恰当的做法。



如何才能和庄子一样无欲?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问,如何能和庄子、老子这样的圣人一样通达于天地?

那么,就只有一个答案:道。

合于道,方能通达于天地。

那么什么又是“道”,如何合于“道”,

请阅读《道德经》、《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庄子》等等先秦诸圣留下的典籍吧。


平凡2850

做零才是最不好做的,您要是归零,那很容易做,很快人就进入无为状态了。但您要做一个零,那就是在画圆圈,得有一个中点,您才能把零画圆了,而且是从中心点牵一根线出来,才好画圆。线不可太长,大长了,您得走一大个大圆圈,才可回归于原点,一般人都躺倒在了半路上了。是要根据自己的脚力来把线慢慢地的长一点点。先从小圆开始画,最好是不要放线地画圆圈,多画几个圆圈就是了,小一点,也是圆,不是零,有八个圆,就是一个亿了。小圆毕竟画得快,也好画。无非只要个无欲之零而已,没必要大张旗鼓,只需默默无闻地画就是了。


李198588733

题主,请问你张子无欲吗?其它别说,就说他每天要不要吃饭吗?没有食欲的人会吃饭吗?人不可能无欲的,人的本身功能就有七情六欲,你总不会无知到连这一个都不懂吧!人有可能做到无欲的吗?再无知的人也知道人不可能无欲的,什么欲来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