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强迫症该怎么办啊?

清新小豹纹



无论强迫症状的程度如何,我们先明确以下原理。

一,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是人体对自己的保护,是有意义的,即使它并不是最佳的自我保护方式;

二、强迫行为的根源是强迫思维,即潜意识与显意识的对抗。

如果有人不停的洗手,虽然他的理性也就是显意识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必要的,但他却无法停止这个行为,因为就种强迫行为背后有一种更强大但不被察觉的潜意识控制着它。当你努力停止强迫行为时,就会造成两股意识的冲突并引发焦虑。

我们可以把控制强迫行为的潜意识理解为后天建立的某种习惯思维。不断练习某个动作会越来熟练甚至无需意识控制,比如走路,成人可以一边走神一边进行,而刚刚学习婴儿就因为还没有将这个行为潜意识话而必须集中注意。同样的,当我们不断重复某种思维时,这股思维就可以像本能一样在我们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自动运作。

为什么我们会形成一段思维并熟练到进入了潜意识呢。这和生物的最大本能即获得自我存在有关。所有生物都有维护自身存在的本能,这种本能最开始仅仅体现在维护肉体安全方面,比如动物在受到攻击时激发保护反应。但进化到了人类,由于思维能力的壮大,人类可以提前采用某些方式来规避还没有发生的危险,比如为了防止车祸伤害提前绑上安全带。感到的危险越大,激发这种保护方式的动力就越强;而一旦某种保护方式有效,人类就会更多的重复这种方式,甚至形成类似本能的反应。

明白了原理,我们就可以分析一些强迫行为、思维背后的运作逻辑了。如果一个人毫无必要的重复洗手,就说明他的潜意识已经习得了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就是说,潜意识认为这种方式能保护他,也确实通过它获得了安全感。这表现为,当人们完成了强迫行为后,他的压力会获得部分释放,虽然很快他又会因为这种怪异的行为而更快积累压力。

换个角度,“洗手能保护我们”这段潜意识还同时认为 “不洗手我会很危险”。此时请注意,其中的洗手不一定是实指而是象征意义,它可能实际上代表着“不干净我会很危险”“不纯洁我会很危险”“不在别人面前表现出干净的状态我会很危险”“不优秀我会很危险”等等。 不同的人会对洗手赋予不同的象征。一个成长在极度严厉家庭中的孩子因为有一次见客人时有点脏而被父母重重责罚,那么这个孩子的潜意识中就可能形成“如果我不保持干净,我就会失去父母的爱”这样的思维。而对孩子来说,父母的爱是安全感的最大来源。

所以当这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被男、女朋友抛弃等导致孤立和丧失安全感的事件时,就可能因为激起记忆中的雷同事件,而开始洗手。在幼年的那起事件中,他还可能因为洗手而获得父母的谅解从而得到安全,但成年后的事件中就不能了。但潜意识并不会分辨其中的区别,它会因为执着曾经的洗手行为获得的安全感而习得压力事件下的洗手行为,并在下一次压力来临时再一次强化。

再举一位网友第一次出现强迫行为的过程为例。这位朋友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他一直在学习一个人写的关于如何让心理强大的帖子。当他看到那个帖子中的“如果只从理智上而非心理上认同这些道理,那么就无法获得进步”的字句时,他突然出现了强迫行为,开始强迫性的不断的阅读同一段文字。

这个例子说明,任何情况下都有可能引发强迫行为,只要那种情况激起了人们的不安全感,且这种不安全是长期存在且有较高强度。所以上述例子中的强迫行为背后的逻辑是“我必须马上学习到这个帖子中的道理,否则我就永远无法摆脱心理问题”。从心理层面获得某些体悟是很难的,所以他的潜意识就选择了不断重复阅读这种似乎是有效的方法。

当然,和其他强迫行为一样,潜意识选择的行为不能真正获得安全感。洗手并不能解决不被人爱的问题,不断的阅读某段文字也无法获得更深的体悟。所以,强迫行为只能让人更焦虑,更因为这种不正常行为而丧失安全感。

总结一下:强迫行为是潜意识为了缓解来自幼年或长期存在的心理焦虑,而这种焦虑来自不安全感。

这种不安全的丧失根源于过去,且一直没有解决。

潜意识运用了往往是幼年习得的幼稚或表面化的方法来解决现在的问题。

这种方法只能在表面上解决问题获得微弱的问题已经解决的安全感,但理智很明白的知道它是无效的。

人们会因为强迫行为的出现加深不安全感,从而导致强迫程度的加深或变异成一种更严重的强迫行为。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就可以推测强迫行为的解决方法:强迫行为的根源是长期的不安全感,只要消除了不安全感,强迫行为自然消失了。我们需要获得以下认知:

(1) 强迫行为是我们的自我保护方式,并不是坏的东西。我们可以把控制强迫行为的潜意识当成一个小孩、一个过去的自己。虽然他的行为比较幼稚,但就像一个孩子拿着自己储蓄罐中的全部硬币去帮助濒临破产的父母时,我们更应该感谢这个幼小的自己而非痛骂他,排斥他,让他带着这些没用的帮助滚蛋。

(2) 我们之所以没有安全感是因为幼年的我们无法保护自己,必须依赖外来力量,甚至不惜牺牲自我意志努力迎合、献媚能保护我们的人,比如父母。但现在的我们已经足够强大,足够保护自己了。我们可以轻松的克服幼年的我们无法克服的危险。我们感到不安全仅仅是因为内心那个幼年的我们在害怕,此刻的我们已经可以毫发无损的面对这种感觉。

(3) 每一次在不安全感、焦虑感出现时面对它们。就这样勇敢、平和、微笑的面对它们。一开始,潜意识中幼年的我们会大喊大叫,让我们逃避,但每一次勇敢的面对都会让我们明白一件事:这些负面情绪远比我们想象的弱小。一开始我们很可能败下阵来,没关系,我们可以还是用幼稚的方式逃避不安全,只要每一次都先尝试着面对就好。很快,内心的小孩就会长大,直到他和现在的我们合二为一。

(4)当强迫行为出现时,应对它的核心原则是: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继续使用强迫行为,因为它是无意识控制的,无法用意志层面的努力直接消除。可以简单的把强迫当成本能,就和过一段时间肚子就会饿一样。这样的认知会消除强迫引发的自我谴责。想一想,你会因为不得不吃饭而觉得自己是个废物吗;在强迫行为没有干扰我们的时候,坚持用理性而非幼稚化、逃避式的方式去解决所有的现实问题。现实生活才是意志可以发挥作用的战场,逐步解决现实问题才是真正消除强迫行为的捷径。

有一位曾经的强迫症患者说的好:我感谢强迫症,如果没有它,我不会这么了解过去的自己,不会成为一个如此完整的自己。

面对、接受、理解过去的、幼稚的自己,用更理性、积极的方式面对而非逃避压力是解决所有心理问题的方式。


娱乐一哥小林


有强迫症怎么办?

有强迫症怎么办。比如锁门了,要再拧几下看看到底锁上了没,写过的身份证号要核对好几遍才放心,总是怀疑事情没干好,这样好累啊,搞得效率很低。怎么改善呢

这是很常见的强迫症或强迫症状,如果偶尔的担心门没锁好,再看一下锁好了,就去上班了,这样几乎没有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也没有什么痛苦,就是正常的,但如果反复看,一看就是多少次,几个小时,内心纠结,痛苦,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就是强迫症了,需要系统的调整干预。

首先要清楚,强迫症是手刺激惊吓形成的条件反射,本质就是焦虑,只要消除焦虑,就能消除症状,达到康复水平。

焦虑源自不合理认知,条件反射,和敏感多疑没有安全感的性格,从这三个方面调整,就可以康复。


霍体清


我身边有个朋友也有强迫症,我明白强迫症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

下面我们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强迫症

一、强迫症的特点

强迫症是一种身不由己的行为,很多强迫症患者明知道他的行为是不对,但总控制不住自己。

有些事情不去做,就像有什么事没有完成,浑身都难受,坐立不安。

强迫症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伴随焦虑、抑郁、恐惧、狂躁等现象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强迫观念”就是患者大脑中产生的没有用处却不可自拔的想法。

比如出门后,总是怀疑自己的门窗没有关好,心里七上八下的,脑子里反复地想着这件事,同时内心很焦虑。

强迫行为最常见的就是重复而过度的清洁以及检查行为,比如出门前总要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检查家里的门窗,多次确认没有什么问题才能安心出门。

强迫症患者有时候,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强迫行为。

据估计,全球约有近2.3%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刻会被强迫症所困扰,以强迫观念为主的强迫症占所有强迫症总数的50%~60%。

值得注意的是,有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并不代表患上了强迫症。

只有当一个人的强迫观念或行为非常严重,即使明确知道这么做不对,也无法控制,且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才可能是真的患上了强迫症。

强迫症的强迫观念和行为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反复发生、持续存在、明显焦虑和痛苦。

如果一个人只是偶尔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而且自己可以控制,完全不会影响到生活,那么就不能够认为这个人患有强迫症。

得了强迫症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打个比方,假设你正在制作一份呈交给甲方的报告,其中有几行英文,如果左右对齐,英文字母间的距离就会过大,但如果左对齐,右边就会显得很不整齐,无论怎么调整你都觉得不好看、不完美、不舒服。

强迫症患者的体验就是这种不舒服感觉的加强版,会忍不住想把报告调成“完美”的样子。

我有个开便利店的朋友,她是个典型的强迫症患者,货架上的货必须经她手才满意。

如果有其他人帮她的货架上货,她怎么看都不对劲,一定要去重新整理一下,哪怕整理过后的布置跟之前一模一样,她也觉得非常的必要。

就算是在生病的时候,她也要拖着虚弱的身体,把她看不顺眼的货架整理好,才可以安心去休息。

那么强迫症是怎么产生的呢?

二、产生强迫症的原因

强迫症不是别人强迫你干什么,而是自己强迫自己,但自己又没办法控制的一种难以理解的行为。

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认为强迫症是由于患者的防御机制不能处理强迫性人格而形成的焦虑,当本我的情欲和攻击本能与超我的自我控制和调节发生矛盾时,自我如果不能用理性机制来调节它们的冲突以及由冲突所引起的焦虑时,就会出现强迫症状。

这个有点难理解,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动物本能,

比如人的吃喝拉撒这些本能的行为,这些本能是随性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是不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的。

超我则是经过批判和控制后的自我,像神一样按照道德良心去限制动物性的本能冲动。超我通常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依靠家人、老师的教育形成的。超我的意识里有廉义礼耻,是我们人类所独有的。

而自我就是本我和超我协调下的结果,它会根据周围环境来决定我们的行为方式,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周旋,达到一种平衡。在这三者的相互作用下,我们的心理活动就产生了。

本我和超我的协调并不总是会顺利,如果一个要往东,一个要往西,就会产生冲突。

而强迫症就是在本我和超我发生冲突时出现的,因为本我和超我的冲突在人的潜意识领域,所以自我很难发现它们。

但是自我能感觉到莫名其妙的恐慌与焦虑,恐慌与焦虑从意识中分离出来的时候就会出现癔症的表现。如果焦虑被人用理智强制隔离,就会出现强迫症状。

简而言之,就是自己不能察觉的潜意识里,发生了冲突,让人产生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安和焦虑,当我们用理智去强行控制的时候,就产生了强迫症。

强迫性联想或者强迫对立思维,是出现强迫症的征兆。

比如,看到别人不好的事,就会联想到这种事情可能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并因此引起不必要的紧张和焦虑情绪。这种情况频繁的发生,很明显,这是强迫症的征兆。

再比如,看到一个好的事情,你立即想到了坏的一面。看到晴朗的天空,马上想到要下雨的坏天气,类似这样立思维频繁地出现,也是强迫症的征兆。

强迫症其实是一种心理障碍,是思想和意识的对抗,你越是用理智去反抗强迫症,强迫症就反弹地更厉害。对付强迫症要反着来,让它“顺其自然”。

日本森田正马教授创立了一个叫“森田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对治愈强迫症有一定的疗效。

森田疗法的精髓——“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森田理论要求人们把烦恼等当作人的一种自然的感情来顺其自然地接受和接纳它,不要当作异物去拼命地想排除它。

情绪是不由自己控制的,伤心的时候,没办法控制伤心让自己高兴起来,开心的时候也不可能把悲伤的情绪调动起来。对于自己不能左右的情绪,不要用理智去控制,顺其自然地接受。

1.顺其自然

人的情绪都有一个客观的规律:喜怒哀乐任何一种情绪,都会遵循同一个发展过程,即从发生——高潮——消失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是客观的,也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情绪既然发生了,必然要经过了高潮,才会逐渐自然消失。就好像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一样,是一种正常的和自然的现象。

如果违反情绪发展的自然规律,强行控制强迫症时的情绪,就会得到相反的效果,强迫症没有控制住,反而越来越严重。

根据森田疗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精髓,学会放手,跟强迫症和解,让它慢慢退出自己的生活。

2.为所当为

为所当为”,其实要分散注意力,不要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抗强迫症这件事上。

你越去关注痛苦,它越会折磨你,比如我们不小心把手挂了一道伤口,如果很忙的话,根本不会注意到它,也不会觉得疼。

但是一旦注意到它了,那疼痛的感觉就会马上袭来,想忽略都不行。

从森田疗法的角度出发,如果一个人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与强迫症的抗争中,那么他就会一直处在痛苦之中。

他也不能用心去做其他的事,手上的其他事容易被弄得一团糟,加重强迫症的痛苦。

不如放弃想要控制它的想法,任其自然发展,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不过,森田疗法并不是神丹妙药,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强迫症不会马上就治好,它是一个循序渐进,慢慢治愈的过程。

结语:强迫症并不可怕,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强行去控制,一切会慢慢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