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群体的劣根性,就是总有人拿表象当本质

庄子:群体的劣根性,就是总有人拿表象当本质。

人类最可笑的行为,就是总拿自己所看到的表象当做事物的真理,拿只言片语当做判断是非的根据,这才是世间最荒唐的事情。

任何一个事物都存在两种状态:一个是本源,一个是表象

在《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这些都是事物的“象”,但是在“象”形成之前,则有一个根源和以及形成过程,在人生中,所有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事物都只是一种象,而背后则藏着不易察觉的本源。

鲁迅有一篇文章叫《兔和猫》。

后院三太太家的一对小兔莫名其妙不见之后,所有人都将罪魁祸首归咎于大黑猫身上,并不是因为有人看到大黑猫吃掉了小兔,而是因为在小兔买回来的时候,大黑猫在墙头上面叫了一声,然后大家都毫不怀疑的将黑猫当成了凶手,并且,没有人觉得这个定论有什么不对。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人的劣根性,所有存在于人类情感本身的状态并没有错,但是错误的是我们总会拿着这种劣根性轻易定论他人的人生,世间的诸多矛盾与痛苦都是起源于此。

当一个群体习惯性的拿事物表象当做真相时,那么悲剧便会接二连三的上演。

我们都听过东施效颦的故事,从前,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叫西施,西施有一天因为心口疼痛,而皱着眉头在街上行走。

邻居有一个长得丑的女孩,认为西施皱着眉头很美,于是自己也在邻里面前模仿着西施,捂着胸口皱着眉头走路,邻居之中的有钱人看见了,紧闭家门而不出,贫穷的人看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远的就跑开了。

而那个丑女孩却没有察觉到这个问题,她只知道皱着眉头好看,却不知道皱着眉头好看的真实原因。

对人生来说也是如此,我们只看到事物的表象,而忽略了事物形成的根源,当我们不断追逐和模仿事物的表象时,最后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成了人生的笑柄。

《庄子》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任国的一位公子,用又粗又长的黑锁链制作成一个大钓钩,用五十头牛作为钓饵,蹲在会稽山上,将钓钩抛入东海,在那里垂钓。

整整一年没有钓到任何东西,到了一年结束的时候,一条大鱼吞噬了鱼饵,牵引着大吊钩时而沉入水中,时而一跃而起,掀起巨大的波浪,如同一座大山,使数千里外的人都听到波浪发出如鬼哭神泣般的声音,让他们感到震惊。

任国的公子把这条鱼钓出来之后,刨开晒干,从浙江以东到苍梧山以北,这些人全部吃到此鱼。

才疏学浅而且喜欢道听途说的人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都惊喜的奔走相告,他们都举着短杆细绳,蹲在小水沟旁,等着小鱼上钩,这就很难钓上来大鱼了。

任公子用大铁链垂钓,用五十头牛作为钓饵,蹲在会稽山上,将钓竿抛入东海之中,很多喜欢道听途说的人听到他钓上来大鱼之后纷纷模仿,但是他们只是用小的短杆细绳,蹲在小水沟之旁。

这样的可笑行为不仅仅是在书中,其实也充斥了我们的生活,这种以片面的认知定论事物的愚昧行为,在生活之中随处可见。

就好像世俗之人,总是拿片面的表象去判断一件事物的全部,依靠自己听来的只言片语,就定论一个事情的真相。

这样的愚昧无知,不仅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反而让自己成了世人的笑柄,也因为自己的愚昧而给当事人带来了痛苦。

若要逃离这种人之劣根性的局限,更需要注意两点,其一:不要以事物的表象判断事物的本质。

你所看到的事物呈现,以及你听到的只言片语,并非是事物的真相,如果只是轻易的拿表象定论事物,才是人性最愚昧的状态。

其二:不要因为别人对你的误解和轻易定论而沮丧和痛苦。

因为人性本身就是这样,喜欢拿表象去判断事物,这个世界总有人不理解你,也有人喜欢误解你,但是你都要学会接受。

因为人生的修行,是在于接受人性;人生的智慧,就是让自己接受了劣根性之后再去化育问题。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