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孩子晚上不睡觉玩手机游戏,白天不好好听网课,这究竟是谁的错?

贺兰山浅谈教育


家长您好,看到您的问题,我的第一反应是2个字“焦虑”。

不错,在特殊的疫情期间,如果孩子发生“晚上不睡觉玩手机游戏,白天不好好听网课”这种情况,如果纠正不及时,不仅会造成生物钟紊乱、视力受损,进而耽误学习,严重的还会因沉迷手机游戏,影响身体健康,延缓身心发展,要是再形成习惯,更是贻害无穷。

因此,家长不用急着论出“对错”,当下刻不容缓的,是怎样改变孩子目前的状态。

首先,家长要认真分析孩子出现迷恋手机游戏的原因在哪里。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一个外在的行为都是由内在的意识决定的。简单地说,就是“脑子决定步子”,这是弗洛伊德“行为冰山理论”的核心观点。我们就从引发孩子这种行为的思维根源说起。

从孩子的角度来分析,有2个方面要引起重视:

一方面,孩子正处在发育期,心智并不成熟,还没有建立学习的自律。这一点在低学段更为明显。而且,在疫情期间,学校网上直播上课,孩子们并不适应,除了开始有点新鲜,时间一长就坐不住。因此,直播网课很难吸引孩子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因为要上网课,孩子必须用到手机或者电脑,这就给孩子玩手机游戏创造了条件。再加上手机游戏可以直接带给孩子们感官刺激,这种乐趣远远大于网课,孩子管不住自己,家长因为复工,不能整天盯着孩子,顺理成章,孩子出现“废寝忘食玩手机游戏”的现象就不奇怪了。

从家长的角度来分析,有3个方面要引起反思:

一是家长的“上梁不正”。时下手机已经“人体器官”,很多家长父母下班回家,天天机不离手,看新闻、刷视频、浏览朋友圈,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这直接传递给孩子一个信号“玩手机比干别的事情都重要”,不少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后,不爱和家人交流,在他看来,玩手机更重要、更有趣,比家庭生活还重要。

二是家长的“无原则妥协”。不少低学段的孩子,想玩手机时,如果遭到家长拒绝,直接躺倒地上撒泼打滚,把家长缠得没有办法,只好妥协,久而久之,强化了孩子的行为。三是家长不合理的管教方式。很多家长发现孩子熬夜玩手机游戏时,经常简单粗暴:有的严厉批评、大声呵斥;有的威逼利诱、物质吸引;还有的家长甚至拳打脚踢。结果发现,不仅没有改掉孩子玩手机的坏毛病,甚至变本加厉到“白天混课,晚上通宵玩游戏”的情况。孩子脾气越来越暴躁,越来越不爱说话,亲子关系也受到影响。此外,小伙伴的传播、网课的教学质量不高等原因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习惯,但是造成问题的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家长只是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了干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孩子的心理的观念,既没治标更没治本。

其次,家长要有的放矢,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建议有3:

建议1:自我约束,正向引导,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家长是孩子的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无以伦比。在对待手机的问题上,家长要以身作则,每天减少刷手机的时间,最好在家里建立“停机坪”,把手机放在公共区域,给孩子更多一些陪伴,多聊聊天、做做游戏、读读书,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另外,要注意改变与孩子的对话方式,多以正向鼓励的方式,减少负面的批评、指责,与孩子平等交流,做既能满足孩子需要,又能引导孩子成长的智慧家长。比如:当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不再象以往一样对孩子横加指责,可以幽默地说:“从你玩游戏就能看得出,只要你上心,就能够做到专注,玩游戏能过关,干别的事情也一定没有问题!”又比如,当孩子跟大人顶嘴时,家长也可以表达为:“嗯,能看出来你真的长大了,能够自己思考问题了,还不错。要是能注意一下语气就更好了!”在与孩子的对话中,家长要始终记得,每当要“急火攻心”时,都要自我警示:发脾气没有用,赌气更没用,只有对孩子正向引导,树立正向的认知才能真正改变孩子的行为。建议2:建立规则,帮助孩子自我约束。贪玩、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对于孩子玩手机游戏这件事要把握度,不能绝对化,一刀切。手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适当玩一玩可以保持孩子的好奇心,不能让孩子绝对不接触,因为有强制就会有反抗。要要学会疏导,疏导的方法就是建立规则。第一,要跟孩子约定手机使用的规则。要跟孩子说清楚,手机和手表、手电筒一样,就是个生活工具,不光能玩游戏,还能做很多事情,可以上网课,还能背单词、做数学题,很多知识都能从手机里学到。游戏可以玩,但要约定好时间,比如:中午饭后,晚上作业后,时间以30分钟内为宜。家长要和孩子签一份“军令状”贴在孩子书桌旁,方便自我约束。第二,要做好监督。游戏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间结束,要定好闹钟,帮助孩子建立自律,让玩游戏这件事正常化,逐步形成习惯,也可以有效避免孩子的抵触情绪。建议3:制定计划,引导孩子“移情别恋”。要跟孩子一起建立每天从早到晚:起床、早操、晨读、早餐、网课、眼睛保健操、锻炼、午餐、游戏、午睡、下午网课、晚餐、游戏、晚读、晚锻炼、睡觉等一整天完整的学习和生活规划,也要和孩子商定完成后的积分奖惩,比如:每完成1项奖励1分到3分不等,每完成100分送一份小礼物等等。当孩子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后,他的成就感会越来越多,因为游戏过关带来的成就感自然就会减低。要提醒家长的是,跟孩子约定后,一定要及时兑现,说话算数,这样的正向引导才有效果。否则,一旦让孩子感觉“受骗”或者家长“说话不算数”,接下来的坚持就会受影响。

总之,家长面对疫情期间,孩子晚上不睡觉玩手机游戏,白天不好好听网课的问题,要理性分析,找到真正的问题根源,要本着疏导的原则,从改变孩子认知入手,通过以身作则、正向引导,建立约定,适时引导的方法,帮助孩子建立好的学习习惯。

以上是我的一点思考,希望可以给您一点启示。

我是老白嘚吧嘚,一个专注教培的耕耘者,点击关注我,可获得相关资料。

也可以在下方留言,我们深度交流,谢谢!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版权,请联系我删除)


老白嘚啵嘚


疫情期间,孩子晚上不睡觉玩手机游戏,白天不好好听网课,这究竟是谁的错?


孩子玩手机游戏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提出的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这个错归根结底在家长,原因如下:

1、家长为什么管不住自己的手机?

如果家长坚决不给孩子手机玩游戏,孩子拿什么来玩游戏?所以,错就错在家长不够严格要求自己,一味地放纵孩子只会害了孩子。不是有句话嘛:想要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智能手机。

孩子玩手机游戏

2、每次上完网课手机就收回

不要让孩子假借上网课而一直偷偷摸摸玩手机,至于孩子网课有没有好好听,如果家长有时间的话,尽可能认真监督孩子上网课;如果实在没空,就只能说服教育孩子上网课要认真了。

上网课

3、对孩子要严加管教

趁孩子小,赶紧严格管教起来。不然,到时候你再想管也管不住了,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综上所述,这样的错,责任完全在家长。如果家长能够严格管住孩子,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没有几个孩子不爱玩手机游戏的,所以,指望孩子自觉,很难。

2020年4月15日


冯占江


自制力要重小培养,培养不了,那是谁的错?

自制力并不是什么新鲜词,说白了就是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行动和情绪,集中注意力去达成自己原本的目标,而不受其他事情的干扰的能力。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是太难了。

每天好像做了很多题,但为什么最后又没有一点效果?

每天好像忙得团团转,焦头烂额,但为什么最后成绩还是没有一点提高?

立下一堆学习目标和计划,但为什么最后一个也没完成?

急吼吼地说要多么努力,甚至还曾以为自己很努力,原来不过就是看上去很努力而已,最后的结果是,想要做的卷子,和本应该完成的作业,都没有完成。

丧失自制力的后果是让我们对自己愤怒和质疑:我们有什么资格谈努力?

自制力强的人,永远分得清主次,拎得清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玩乐。考试在没有自制力的人那里,是压力;在有自制力的人那里,是动力。

这就是本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