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女神
那么怎样就是抑郁症呢?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是这么说的:
抑郁发作:
重性抑郁发作:
在抑郁症的心理研究与矫治这本书中讲到了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和附加症状。
核心症状在于:
(1)持续2周以上的心境低落,即感到忧伤、悲观和绝望,觉得生活没意思、郁郁寡欢、沉溺在痛苦情绪中无法自拔,可能还会出现焦虑、易激动和紧张不安等症状;
(2)兴趣缺乏:通俗一点来说就是以前觉得有意思没意思的现在都觉得没意思,提不起兴趣,不想去做,常常表现为疏远亲友、回避社交。
(3)乐趣丧失:亦即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到乐趣,主要表现在情感上,一是体验不能,简单来说就是该高兴的不高兴,该悲伤的不悲伤,没啥感觉;二是表达不能,就是能够体验到情感,但是无法用言语和动作表现出来。
以上三个症状可能会一起发生、互为因果,但也可能会各有程度不一。
附加症状就包括心理症状:焦虑(紧张、注意困难、记忆不良、敏感、胸闷,呼吸困难、头痛、颤抖等等)、过度自责、幻觉或妄想、自杀观念、思维迟缓、缺乏对自己当前状态的清醒认识以及躯体症状:难以入睡或早醒(提前一两个或几个小时)、食欲下降(体重一个月下降5%)、性欲减退、持续的疲乏无力、早晨抑郁的程度更深等等。
下面加入一点科普成分和对比说得更清楚一点。
1.抑郁不等于就是抑郁症。抑郁症是通过各种方式确诊了之后,符合严格的诊断标准的心理障碍,而很多人理解中的抑郁症其实是抑郁情绪,这两个光是听名字就知道是不一样的,关于抑郁情绪,我觉得这个答案写得很好,直接附上来:抑郁情绪对人有什么意义?
2.抑郁是心灵的感冒吗?是,但也不是。说是感冒,是想说它的发生很正常,就好像感冒一样。但是感冒会让人生活障碍人际障碍吗?抑郁症是真的会。所以不要因为这个比喻就随便轻视抑郁症。
3.抑郁症目前并没有统一认定的没有争议的诊断标准,其病理基础也还不清楚,因此而产生的问题很多。
4.那怎样就不是抑郁症?(以下参考抑郁症的心理研究与矫治这本书)
抑郁情绪不是抑郁症,焦虑不是抑郁症!
焦虑是主观的内心紧张不安,是对未来的可能事件的过度担心,在观念上是不确定的,而抑郁症是既定的某种丧失,在观念上是确定的。
并且焦虑对人是有保护性意义的,焦虑会鼓动你去采取预防措施,也就是说,在焦虑状态下你可能会觉得如果我再不采取措施,事情就会变得很糟糕。但确实,抑郁症的人也会有焦虑症状,就是因为这样才产生很多误会和混淆。
神经衰弱不是抑郁症!因为轻度抑郁常常会有头晕头痛无力和失眠等症状,所以会被误以为是抑郁症,但很明显的是神经衰弱可能是因为长期紧张、用脑过度等因素引起的,而且患者自知力良好,意思是患者对自身当前状态仍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强迫症不是抑郁症!两者很大的一个区别就是,两者谁是原发性的和谁占主要地位。强迫症会引发抑郁心境,抑郁症患者也可能会有强迫症。另外,抑郁症是发作性的障碍,而强迫症是慢性的,而且后者与人格有直接联系,前者则不与某种人格有特定联系。
疑病症不是抑郁症!疑病的一个表现就是患者对自身健康的过分关注而产生疑虑,即使由医生解释后仍然排除不了的疑虑,而抑郁症患者常常会有疑病的观念,但这往往不会占主导地位。
抑郁症还需要与一系列应激相关障碍分清楚,例如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双相情感障碍(也称躁郁症,也可以说是抑郁症的一种吧,暂时不详细说,以后有机会再深入解释)、持续性心境障碍如环性心境障碍、恶劣心境等。
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必须讲清楚:
就是居丧反应不一定就是抑郁症!
居丧反应就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反应,在我看来其轻度状况也包括失去恋人的情况,它是一种正常的悲痛反应,居丧者会常向周围人叙说悲伤心情,会有轻微的负罪感和体重减轻、睡眠紊乱,这些症状的强弱还应该与本人性格以及实际情况有关系,这种反应一般只要转移注意力就可以逐渐摆脱,2个月内严重症状会消失,1年内情绪会逐渐平稳。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认为,居丧反应在2个月内没有明显的社会功能损害和无价值观、自杀观念、精神病性症状和运动迟滞等严重症状,就不能诊断为抑郁症。
我们都承认我们这世界同时存在物质和精神,在这里我们把物质具体为我们的身体,精神具体为我们的精神,我们的身体会出毛病,会感染会生病,那么精神为什么就不会?
精神作为一种存在,同样也会出问题会生病,我们对此的歧视和偏见,讲道理来说,就是毫无道理!!!
那我到底该怎么办?!
这里说的“我”是指患上抑郁症的人和知道身边的人患上抑郁症的人。有病就治病,别拖着耗着,对于觉得自己患上了抑郁症的人,先好好了解抑郁症是什么东西,看看它到底是怎样的,以谨慎的态度来对自己作初步判断,每个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不一样,一切都要基于对抑郁症的知识和思考以及对自己的了解来做决定。
快感缺失(Ahedonia)一直以来都是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下文简称MDD)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但是最近却有一些研究发现MDD患者的快感缺失好像并不是原来理解的那样子(Pizzagalli et al., 2014),也就是说,原本认为同样做一件会带来快感的事情,跟普通人相比,MDD患者做完这件事情之后不会觉得有快感。而最近的研究却发现MDD患者做一些会带来快感的测试任务,也会表现出标准的享乐主义的评价(Treadway et al., 2011)。因此,MDD患者的快感缺失可能是因为他们的
这样的区别就好像是下面这两种说法的区别一样:
(1)MDD患者做啥都不快乐。
(2)MDD患者觉得自己做啥都不会快乐
在这样的快感缺失概念背景下,我们似乎就可以理解MDD即使接受了抗抑郁治疗仍然会出现的慢性长期性和复发性,因为MDD可能就是缺乏对奖赏做出行为调整的能力,也就是说MDD患者即使在听到做这件事情有奖励的情况下,大概依然会无动于衷。有一项证据就是,当普通人接受了药物处理后,减弱了多巴胺能的信号发出,他对于奖励也会变得迟钝起来。因此,MDD可能是难以对面前出现的奖励做出适当的反应的一种障碍,从生理层面来说,可能是由于多巴胺能信号发出的降低所导致的。
在MDD患者做强化学习任务时(强化学习是指在被试学习过程中,给他一些反馈与奖励,来探究其学习的机制) ,很多研究发现,
除了上面所说的生理学和行为上的证据之外,还有脑成像的数据也证明,MDD患者确实在奖励加工回路上出现了异常。比如MDD成年患者的奖励期待行为伴随着较弱的壳核活动,另外在面对偶然会出现的奖励时,尾状核、伏隔核和前扣带回的活动都比控制组更弱一些(Pizzagalli et al., 2009)。最近的研究表明,腹侧纹状体活动的减弱可能是MDD的一个风险因素
另外一组证据是,在一些与奖励联系的强化任务中,伏隔核、前扣带回和腹正中前额叶(vmPFC),在健康的控制组中其活动是最强的,而在首次患上MDD的人中其活动强度次之,而在多次复发的MDD患者中其活动最弱(Hall et al., 2014)。
对于上面这一段话可能过于专业性和学术性,如果非要用简单的三言两语讲出结论来的话(尽管这样就不是很严谨),那就是(1)MDD患者在做有奖励的任务的时候,上面所说的这些脑区的活动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弱的;(2)对于一些虽然没有患过抑郁症但患病风险较高的年轻人(家族中有人患过MDD),在做奖励任务的时候,如果这些脑区的活动都比较弱,那就有可能在几年后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因此,这些证据都表明,似乎激励性、动机和基于奖励的强化学习的加工变弱是MDD的先兆。而且,如果这些过程的加工变弱(亦即在做这些任务时上述脑区的活动更弱),并与一些加工享乐主义评价的脑区一起出现异常的话,就会导致与奖励期待相关的联结更弱,最终导致快感缺失的症状(Hall et al., 2014)。
絮絮叨叨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想支持开头的论述:MDD患者为什么总觉得做啥都不会开心?可能并不是因为他们实际上去做了之后得不到什么快感,而是在做选择的时候确实对于奖励没啥兴趣(因为其奖励和动机的加工出现了异常,并且多巴胺信号也比较迟钝),如果真的去做了这些事情的话,还是有可能得到跟平常人类似的快感的。
因此,如果你是MDD患者,或者你身边有这样的人,你应该多鼓励你自己或者你身边的MDD患者,多去尝试一下新鲜事物,或者任何能够让你开心的事情(当然不能是反社会的事情啦),尽量从一些低投入(因为他们确实不想花费太多精力)但却有实实在在的回报的事情开始。
太师祖
抑郁严重了会精神分裂,所以谁也不愿意和抑郁的人接触,所以大多数人都会隐瞒,另外抑郁也会遗传,谁又敢张扬呢。
其实抑郁也没有那么可怕,主要要有亲人的陪伴,亲人给予的温暖比任何人都重要,如果一个抑郁的病人家里人不关心,那他很难治愈,或者会加重。
我曾在心里医院护理过一个亲人,那里面一个抑郁患者,家人送来就不管了,也不留人陪护,虽然有各种药物治疗,但是效果不明显,后来加重了,得了精神分裂,转科了,很为他遗憾,那么年轻的一个男孩,可能是正在念高中吧。
不留家人陪伴,可能是他总是骂人,打人,不敢陪伴,抑郁的同时还有躁狂,还有分裂,我想家人若是放弃的话,这个帅气的男孩要废了。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远离抑郁的人,曾经一个病人要一个大夫去心里医院捎点药,可这个大夫直接拒绝了,他说:我不能给你去心里医院买药,别人会认为我有精神病。不知这是一位什么大夫,我觉得他的人格太次了,这会给那个病人多大的打击。
所以有抑郁的人不敢张扬。说来也怕孤独,怕被歧视吧。
柔芙
不敢承认正是得抑郁症的原因,也就是接受不了现实而导致自己不停骗自己。而人最要紧的却正是要从实际出发再行动,否则就全部都是无用功。
自己所能运用的条件就那么多,此时便更要去珍惜,故曰“君子素其位而行”。今人则不然,条件有限就以取巧之心求好条件,求的过程用手段,弄不到手就开始骂,这就是仇富之风。很多人没有“是非之心”,有钱人不管做没做过坏事通通扣个“不干净”的帽子,也就是说这是“有钱”本身的问题。
而内心深处他们又是想富起来的,也就想变成自己仇视的样子。于是不难看到很多得了横财的人很快就完了,要么彻底迷失自己,要么频频被人借债,最终受不了会得罪关系。
内心如此矛盾,内耗如此剧烈,撕裂如此生猛,不抑郁就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