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明的詩句古詩詞有哪些?

星星公主的兔兔


在這個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古老文明,其源頭都有美好的詩,在我們中華民族,就是《詩經》。

這個後來被稱為《詩經》的詩集,分幾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風”,包括周南、召南和十三國風,就是周天子下面的十三個諸侯國或某一地域流傳的民歌;第二部分是“雅”,分為“小雅”和“大雅”;然後是《周頌》《魯頌》和《商頌》,稱為“三頌”。所謂《詩經》,就是由這幾個部分構成的。

在世界歷史上,有一件絕可注意的事件,那就是距今兩千五百年左右的時候,地球上的四大古文明區(印度、中國、古希臘地區,還有包括了埃及和巴比倫的小亞細亞文明區),突然不約而同地都唱起歌來了。它們唱的歌和早先不同,其內容都是詩。這些詩有兩種形態,一種是史詩,一種是抒情詩。在印度和古希臘是以史詩為主;在小亞細亞一帶是抒情詩為主,我們現在還可以看到的《舊約》全書裡面的“雅歌”,本身就是非常美妙的抒情詩,和中國的《詩經》很相似,特別是和《詩經》中的“風”很相似,可以看作是小亞細亞的“詩經”。我們中國的《詩經》主要是抒情詩形態,叫做“詩言志”,而不是“詩敘事”。雖然也有敘事詩,但不是《詩經》的主體,《詩經》的主要內容都是“言志”。言志者,“在心為志,發言為詩”。這個“志”是指內心的感動、感情,不能狹隘地理解為“志氣”“志向”。如果要翻譯出來的話,它相當於英文的will,也就是“意願”的意思。所以中國古人說《詩經》是“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是“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

有女同車,顏如舜華。將翱將翔,佩玉瓊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鄭風.有女同車》


詩歌最大的用處,就是使你自己快樂,包括兩種快樂:一是你自己寫出一首好詩,你會感到快樂;還有就是你讀到一首好詩的時候,也會感到快樂。而這種快樂是不可替代的。詩歌這個東西,是所有自我娛樂活動中最高級的,它可以讓你進入一種不可替代的心境和感受之中。實際上,詩是對我們起潛移默化的作用。任何一首詩,都很難收到什麼現場效果,不是說讀了哪一首詩,你的覺悟就提高了,突然就懂得了很多東西。

詩是慢慢浸潤你,慢慢地改變你的靈魂,使你變得有趣味,變得高雅起來。詩歌的價值就在這裡。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在農場搞體力勞動,有時挑的東西很重,一邊挑,一邊就在心中默讀一些詩歌(因為不敢讀出聲來,讀出來就是“封資修”,馬上就要挨批判),這樣可以減輕痛苦,其作用就相當於毒品一樣,只不過這種“毒品”不害人,也不害己。至於詩歌是不是有其他的什麼偉大作用,什麼革命要不要詩歌,這些問題都和詩歌無關。詩歌就是一種娛樂,一種高尚的自我娛樂,在自我娛樂的同時,也可以娛樂他人,這種娛樂不是什麼其他的“亞文化”可以代替的。

思樂泮水,薄採其茆——《魯頌.泮水》。茆:蓴菜

至少從周朝開始,中國曆代的教育都和詩有關。所謂“五經”——《易》《書》《詩》《禮》《樂》《春秋》——既包括了《詩經》,也有對《詩經》的大量引用。這些經典,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每一代人都要讀的東西,從當小娃娃開始就要讀,最初讀的時候,可能還不懂,但只要把它們熟記在心,將來長大成人以後,自然就懂了。這些東西就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靈魂、文化血脈的一個組成部分。

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詩教”,孔夫子也好,孟夫子也好,他們在教學生的時候,都經常引用《詩經》上面的話,孔子說是“不學《詩》,無以言”。這個“言”,當然是指你說的話比較文雅,也比較有趣味,顯得有根據,能表現出你這個人有比較好的文化背景。孔子說詩歌有四種作用,叫“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興”就是起興,用來引發大家的某種興致;“觀”是觀察,就是你可以通過詩去了解種種社會現象;“群”是親和力,可以用詩來吸引、喚起那些有相同或者相似的思想感情的人;“怨”就是抱怨、發牢騷,通過詩來訴說自己的痛苦。無論“詩言志”也好,“不學《詩》,無以言”也好,“興、觀、群、怨”也好,都說明遠古的中國人,對詩歌的態度還是比較現實、比較功利主義的。到了隋唐以後,中國詩歌就超越了這種視角,更加註重詩歌的藝術性,注重意境,注重音韻之美和語言之美。

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

有彌濟盈,有鷕雉鳴。濟盈不濡軌,雉鳴求其牡。 

雍雍鳴雁,旭日始旦。士如歸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不涉卬否,卬須我友。

---《邶風.匏有苦葉》

詩歌還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背誦,能夠吟唱,你把寫在竹簡上、木條上的燒了,它還可以記在腦袋裡面。漢初甚至有一個叫“伏生”的老大爺,濟南人,九十多歲了,還可以用古音背誦《尚書》,漢朝政府就派人去請他教授,然後記錄下來。《詩》不僅可以背誦,也還有一些底稿被人們偷偷保留下來,秦朝亡了以後,到了漢代,政府一鼓勵獻書,各地都有人把自家原來悄悄藏起來的書拿出來了。

最初被獻出來的《詩經》,就是齊、魯、韓三家偷偷收藏的版本,它們系統不同,互有出入,而且解釋也不同。後來出現得最晚的,是北海郡太守毛亨拿出來的版本,大概他是根據他的家族中流傳下來的版本整理的,這個版本就被稱為“毛詩”。後來大家開會鑑定,把四個版本的詩一比較,發現最好的版本就是“毛詩”,所以今天我們讀的《詩經》三百零五篇,固然都是孔夫子修訂過、刪改過的,但是這個版本是毛亨的版本,也就是我們後來通稱的“毛詩”。

《詩經》原來不叫“詩經”,在最早的時候,就叫“詩”。當我們說“詩言志”的時候,“詩”是專有所指的,也不一定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詩經》中的這些作品。因為這些詩最早有很多,經過多次編輯、刪減,才成為“詩三百”,就是現在流傳的“毛詩”三百零五篇,它是由孔夫子整理、潤色,編出來教授弟子的。

到了漢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漢朝的官方利用“詩三百”來貫徹它自己的意識形態,就把它稱之為“經”——經者,常也,意即永恆不變的道理——就是由官方把它定為講大道理的經典。“詩經”由此得名。從這個時候開始,漢儒——就是漢代的那些經師們,就支配了《詩經》的解釋權。漢代的這些經師,包括很有名的鄭玄,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在講詩的時候,不是首先把詩當作詩,而是當作一種意識形態,當作一種推行禮教的手段,給詩附加了很多解釋,而那些解釋不是這些詩本身的內容。這個現象一直延續到宋代。以朱熹為首的宋代儒生們,雖然對漢代的一些解釋做出了修正,但他們仍然沒有跳出利用詩歌來推行教化的這個框框,因此仍然忽略了詩的本意,尤其是朱熹,他把很多一般的愛情詩都認為是“淫亂之作”。所以,宋儒們的解釋很多也是不可取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周南.桃夭》


石鍋牛


如: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杜甫)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

玉輪軋露溼團光,鸞佩相逢桂香陌。(李賀)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明月別枝驚雀,清風半夜明蟬。(辛棄疾)


漁樵之人W


各有各的喜歡。李白浪漫,豪氣,天才。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疑是銀河落九天,難於上青天,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會向瑤臺月下逢...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也大氣,關心底層,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竊望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