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战国四公子排名,谁先谁后?

大器晚成的摩羯


战国了四公子分别是,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君黄歇,齐国孟尝田文。

战国四公子又是怎么来的,有必要说一下。

战国未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国都感觉力不能支。于是出现了各诸侯贵族和王室,为了挽救本国提升信心,竭力网罗人才和武士,以供驱驰和使用,最出名和具有代表性的,后人归纳了四个人,号称战国四公子。

齐国孟尝君田文,齐国贵族家庭,父亲死后,留下了无数财物。就在自己封地向各国发布号召,广招人才,最多时门下食客几千,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吃免费饭的人。

孟尝君这人有点意思,鸡鸣狗盗,三教九流人士占齐,所以故事也多,也让现代人更喜欢,现代很多武侠小说里什么赛孟尝,指的就是孟尝君。

说个孟尝君小故事,有次他去秦国,秦国不放他回去。三教九流的门客派上了用场,到秦国国库里,偷了件狐皮衣送给了秦王宠爱的女人,得以放行。

放行之后,秦王不知什么原因又反悔,想重新关押起来。可是孟尝君走的很快,到函谷关天没亮,城门不开。可能古代都有鸡叫开城门的规矩吧,这时他的门客有个会学鸡叫之人,马上昂头大声长叫学了几声公鸡叫,立马四周一片鸡鸣之声响起,于是城门大开,顺利出城,逃回属地。

赵国平原君赵胜,最直观的就是电视中《虎符传奇》还有毛遂自遂,大部份人都可能知道。就此带过不多写。

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算得上魏国的军事和政治家,也是门下食客几千,自成势力。在军事上两次击败秦国,救了赵国和魏国,当属历害,还写有巜魏公子兵法》看来书读的比较好。连李白都写诗称赞,大梁贵公子,气盖苍梧云。救赵复存魏,英威天下闻。

楚国春君黄歇,没有贵族背景,做过大臣,任过楚相。博览群书又善辩,口才特好。

到楚考烈王时,拜相又赐淮河以北十二县,封为春申君,正式步入四公子之列。

在江苏治过水患,带领过楚军和魏赵联合共同破秦,想不到三大公子联手,打赢了秦国,后来灭掉鲁国。但是带领六国联军抗秦时,失败在函谷关下。

终上所述,魏国信陵君排第一,楚国春君黄歇排第二,齐国孟尝君田文排第三,赵国平原君赵胜排第四。


马踏月亮


战国四公子指的是战国时代末期的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战国四公子排名:

一、信陵君魏无忌

魏无忌,号信陵君,战国四君子之首,魏国第六个国君魏安釐王魏圉的异母弟,由他汇集手下门客思想言论编纂成《魏公子兵法》。

魏无忌处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魏国自梁惠王魏罃时的马陵惨败后,国势衰落,江河日下,而西邻秦国经商鞅变法、张仪略地,在列国中突起,有兼并六国之势,没有一个国家敢真正抗御秦国,魏国毗邻秦国,受秦害较深。

他效仿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的辅政方法,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他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

但屡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为离间信陵君和魏王的关系,秦王派人持金万斤到魏国行贿,找到晋鄙的门客,叫他们诋毁信陵君。

秦王又几次派人假意祝贺信陵君,问他是否已经做了魏王。魏王因听信谗言,心生疑窦。信陵君则推说有病,日夜以酒色自娱。如此四年,被魏王赐予鸩酒毒死。

信陵君为了拯救赵国苍生,甘愿接受客死他乡的结果,说明其的忠心义胆。尤其是在魏国国君犹豫不决的时候,明白赵国一旦灭亡,魏国肯定也活不长的道理,表明了信陵君长远的战略眼光。所以信陵君无疑要甩出其他几个一大截。

二、平原君赵胜

赵胜,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国贵族。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封于东武,号平原君。

他礼贤下士,门下食客至数千人,和朋友关系处理的很好。但不注意礼貌对待平民,后在一名门客的指导下和平民搞好了关系,威名大震。初为赵惠文王之相,赵惠文王死后,又为赵孝成王之相。

赵孝成王七年,秦军进围赵都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向魏和楚求援。九年,食客毛遂自告奋勇,同平原君去楚国求援,说服了楚王,派春申君率军救赵。此即“毛遂自荐”。

援军到来之前,邯郸城内兵困粮尽,平原君尽散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直到楚军和魏信陵君援兵赶到,解邯郸之围。赵平原君虽立大功,却不向赵王请封。

有一次和秦昭王喝酒,秦昭王想让他杀他的好友魏相魏齐,但他却厉声拒绝了。赵孝成王十五年卒。武安君记叙:“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

在整个战国历史上,赵国一直是能够和秦国相提并论的强国。不过,虽然有着赵国的背景加成,而且平原君确实比较忠心自己的国家。但是,这个人的才能不如功绩赫赫的信陵君的。在上党之争中,平原君的目光短浅充分暴露。而让毛遂自荐,也表明自己之前没有知人善用。而且老好人的他,在执政赵国的过程中,政治军事全面无能,促使赵国一步一步走向衰败。

三、春申君黄歇

春申君,名黄歇,为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春申君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辅佐治国而闻于世。

楚襄王时,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带兵打败韩国和魏国后,联合韩、魏两国共同讨伐楚国,形势危急,楚襄王派能言善辩的春申君出使秦国,说服秦昭襄王退兵。

楚襄王病重,春申君设计使留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太子熊完逃回楚国即位,即楚考烈王。楚考烈王任他为相。在秦军围攻邯郸时,春申君带兵救援。后又为楚北伐灭鲁。

当时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以此为忧。后来,春申君娶赵人李园之妹。李园之妹有身孕后,献于楚考烈王,生子被立为太子,而李园之妹被立为王后。李园因此逐渐掌握大权,蓄养死士,欲杀春申君。

考烈王病死后,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

在个人能力上,春申君可以和信陵君相媲美。尤其是在春申君成为楚国的令尹后,整个国家的实力开始走向强盛。虽然“毛遂自荐”掩盖了春申君在支援赵国上的作用,但是其战略眼光还是值得称赞的。不过,也许是在楚国丞相的位置上呆的太久了,或者说是对权力的贪恋。想要和吕不韦一样给大王戴绿帽子的他,最终被门下的李园给阴死了。所以,没有善终不仅是春申君的个人悲剧,也表明其个人道德的败坏,从而成为是其严重失分的地方。

四、孟尝君田文

孟尝君,妫姓,田氏,名文,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幺儿、齐宣王的异母弟弟,曾于齐威王时担任军队要职,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薛,权倾一时。

田婴死后,田文继位于薛,是为孟尝君。孟尝君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同时也是权倾一时,孟尝君死后,葬于薛国东北内隅,与其父亲的墓冢东西排列,为古薛“四门八堌堆”之中两大堌堆。

提到孟尝君,自然会想到他那三千人的门下食客。不过,能养活这平时不干事的三千人,我们首先得佩服孟尝君的有钱任性。总的来说,孟尝君没有干出值得一提的大事。就对待齐国的内政事务上,孟尝君还是比较看重个人私利。当然,能够听进去手下的忠言,还是表明其实善于纳谏和心胸大度的。


唐明国亮


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的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因其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平原君赵胜(赵国)

赵胜是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虽然对国家一直是忠心耿耿,也一直忠于国君,待人平和温厚。但不得不说,此人的能力实在是很糟糕!

首先,秦赵上党之争,赵胜不识大体,利令智昏,因为贪图上党之地而使赵国四十万军队败与长平,邯郸几乎覆亡。其次,赵国在他执政时期,从本可以和秦相争的军事强国一步步衰落,而且邯郸之战中连都城邯郸也险被秦国攻破,魏齐事件处理得也不好,说明其政治军事能力不足。最后仅有的联合魏楚的外交胜利,主要的功劳还在于信陵君。总而言之,赵胜此人算是个老好人、忠心,但能力不足。

春申君黄歇(楚国)

黄歇以辩才扬名,四君子中唯一不是王室之中的人。楚国太子完作为人质到秦国,被扣留了下来,春申君以命相抵,设计将太子救回楚国。楚国顷襄王死后,太子完登位,就拜黄歇为国相,封为春申君。

春申君也算很有才干,个人认为其能力是仅次于信陵君的。执政时期,楚国力量逐步强大,失地大都恢复。且战略眼光也不错。但是,个人品质太差。黄歇地位已足够高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居然还要动歪心思,居然试图跟吕不韦一样让国君戴绿帽,想搞个儿国君。结果恶人自有恶人磨,最终玩砸了。他和平原君刚好相反,各项能力都可以,就是道德品质太不足。

孟尝君田文(齐国)

田文是齐威王的孙子,齐国宰相田婴的庶子。然而,从他爹田婴受封于薛开始,他家和主家(齐王)的关系就有点微妙。到田文为自保地位写信劝秦伐齐,后联合秦、赵等国攻破齐国,也算得上“齐奸”了吧,也许他心里只有薛没有齐。要是信陵君,也许早就来个“窃符救齐”了。

孟尝君具体处理小事能力尚可,大政方针没什么建树。且其食客虽有三千,但大多是沽名钓誉之辈,除了个冯弹剑,其余全是鸡鸣狗盗之徒。不过从他数次听冯弹剑的劝谏来看,此人倒是能够采纳人言,关键时候用人头脑清醒,宽和大度。然而从他被人嘲笑成矮子,就把别人整个村都屠戮,说明其本性有点儿偏狭。总的概括起来:孟尝君有点小私心、小才华,大政眼光不足,用人面不广,但有一定容人之量,且用人不疑。

信陵君魏无忌(魏国)

魏无忌,战国四君子之首。是魏昭王的小儿子,当时魏安嫠王的异母兄弟,为人仁厚并礼贤下士,因为有他,其他国家十多年不敢有动魏国的心思。后来设计偷窃兵符假托王命救助赵国,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英雄佳话。

四公子中具有军事才能的,公认是信陵君魏无忌。秉性耿直,外交之才虽在四公子之中稳居末席,但是挥军战阵之才是无可指摘,杀晋鄙,窃兵符,胜秦国,著兵书,要知道战国末期仅有三位将领在大规模作战中硬撼过具有压倒性优势的秦军,另外两位是李牧和项燕。可以说信陵君的存在延缓了秦国一统六国的步伐。

在人品道德上信陵君也是无可挑剔的,对国家、国君忠心耿耿。为了对得起国家窃符救赵,为了对得起国君客死异乡。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但同时也是个悲剧的人,后半生颠沛流离,始终未能完全展现自己的才华。

当然四人之高下,千载之前,太史公在《史记》中已经明确的有了自己的倾向,独称信陵君为公子就足见太史公对其的尊敬。各位读者,你们心目中的四公子之首是哪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