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为不忠,…是为不孝,…是为不仁,…是为不义”,这个句式是谁最先提及的?有何史料记载?

缥缈孤鸿298


我是潘多拉效应,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忠、孝、仁、义是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忠指对君主忠诚;孝指对父母孝顺;仁是对他人的爱;义是行为得体、符合正义;故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是指:没有博爱之心为不仁 ;没有民族大义为不义 ;投降,叛逃,犯上作乱为不忠.;没有孝顺父母为不孝。

忠:传承优良,发扬光大

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底是谁的责任?太笼统了。今天我将其改为: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我们的个人力量太小太小。但我们可以实实在在地为社会做点事情,为政府分忧。

孝:百善孝为先

“孝”字由“老”和“子”字组成。“老”在“子”的上方,无形彰显了其内在关联,也可从中看到中国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中国讲究孝道。父母乃人之根,自己父母都不孝的人绝对不可交。中国讲究以孝传家,孝经写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我们的身体,头发、皮肤都是父母所赐,我们要保护它爱惜它。首先要尽到对父母起码的孝顺,然后才立身行德,杨名于世,出人头地。

仁:仁爱之心,感召他人

孔子说“仁”,就是爱人。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爱,要爱心与别人相处。所以仁的的基本内涵就是“爱人”。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时,孔子回答说:“爱人”。“爱人”即是说要有仁德之心,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因此,“爱人”是仁德的情感基础。

“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特有的一种美好情操。

义:财自道生,利缘义取

“义”就是正义,节操。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表明为了信义宁愿牺牲自身生命。古代讲义气的典型人物,当属关羽第一。若非关羽重信义,华容道上对曹操网开一面,就不会出现后来的“三国鼎立”。


西风悍马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为儒家中心思想,忠孝仁义更是被历朝历代大加推崇,忠,对国家忠心耿耿,对民族不离不弃,对君主忠心不二,孝,敬重祖先,尊敬长辈,孝顺父母,仁,孔子认为的核心思想,大爱于人,甚至可以杀身成仁,义,正义,道义,每个人在大事大非面前都要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要说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原出处,请恕鄙人才疏学浅,也翻查了一些资料,没有找到统一的概论,这个的难度是相当的大,我也希望有高人能让我可以解惑,这个可以泛指任何一个人,历史上的政敌之间,敌对的国家之间,都可以用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来抨击对手,汉朝自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汉律也已维护统治阶级的权益,三纲五常为基准来约束人民,其中也包含对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处罚,从汉朝开始法律儒家化,隋朝《开皇律》中十大恶,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可以说自汉朝以来历朝历代,就把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等违背儒家思想的行为,上升到法律高度。


我叫大王qu巡山


南宋文学家赵与时(1172-1228年)在其著作《宾退录》中曾引用安子顺(1158—1227年)的言论:

“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