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慈禧太后在戊戌变法中被杀,光绪皇帝能力挽狂澜吗?

墨云说历史


还什么清朝啊清朝的,什么心态啊,这满人是骑在汉人头上作威作福的,提防汉人比提防洋人还重,这清朝是早垮早好!把汉人当作三等公民,杀后汉人还少吗,比如,杨洲屠城七日,江阴屠城,嘉兴屠城,安庆屠城,南京屠城等等等等!!!


邻山近海


1989年6月11日,由于甲午战争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苦难愈发深重的中国甚至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在这种局面之下,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为首的维新派,联合光绪皇帝,提出了维新变法的主张。这场在清廷内部由上而下的变法运动,只历时的103天,就在慈禧太后及守旧派的反对之下失败。

康有为和梁启超

面对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维新派自然也并非毫无动作。他们异想天开的试图说动曾在小站练兵、手握重兵的袁世凯发动政变,直接杀掉慈禧太后,从而扶持光绪皇帝掌握清廷大权。当然,历史事实向我们证明了维新派的这一想法的天真。

不过,一切皆有可能,如果我们假设一下,维新派刺杀慈禧太后的这一主张,如果真的被袁世凯采纳并付诸实施,还奇迹般的成功的话,慈禧太后死后,没有了慈禧太后这个光绪皇帝掌权路上的最大障碍,那么,终于掌握大权的光绪皇帝有能力力挽狂澜吗?

光绪皇帝

很遗憾,并没有。无论是让光绪皇帝挽救被列强欺凌沉沦中的中国,还是挽救愈发堕落、控制力更加薄弱的清廷,都不可能。光绪皇帝在他30多年的生命中,也从未表现出这种能力。

虽然戊戌变法有其积极的一面,也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当时中国部分知识分子试图通过维新变法改变中国命运的努力,毫无疑问的,戊戌变法也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但是,单纯的观看戊戌变法内容和维新派的举动的话,就会发现,戊戌变法从始至终不过是少数知识分子一厢情愿、却又天真无比的妄想罢了,哪怕没有慈禧太后的阻挠,维新变法也绝不可能成功。

慈禧太后

更何况,统治一个国家推行从上而下的变法运动,却是由完全是由一群没有从政经历,也没有治理地方经验的书生去领导,这本身就决定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必然失败的结局。

更何况,维新派中还有一群野心勃勃的妄想家。例如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他发起戊戌变法运动的初衷,实现个人野心和私利的目的,似乎远大于救国救民之念。至于维新派提出的所谓“中美英日合邦”和试图出卖国土“供变法之用”的主张,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其行径与卖国无异。

维新变法领导人康有为

而面对这样近乎儿戏的变法主张,光绪皇帝似乎从未表达过反对之意。这样的态度本身就证明了光绪帝作为一个政治领袖的不合格。

因为,作为维新变法的最主要推动者和最大受益者,连变法条款的利弊都没有分清楚,又如何能保证慈禧太后死后掌握大权的光绪皇帝能够将变法继续推行,乃至于领导整个庞大的国家呢?

光绪皇帝4岁时就被慈禧太后接入宫中并继承皇位,幼年继位的光绪皇帝,可以说从小到大始终生活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之中。本身就是中人之姿的光绪皇帝,既没有能力、也没有胆量与慈禧太后作对。

告密者袁世凯

成年之后,光绪皇帝做过的最大反抗,就是如儿戏一般的维新变法了。因此,即使在戊戌变法之中出现奇迹,慈禧太后真的被杀,以光绪皇帝本身孱弱的能力和薄弱的意志,能不能真正控制朝堂都是未知之数,更遑论彻底控制国家之后带领国家走出沉沦,力挽狂澜了。


鸢飞九天2018


要说力挽狂澜,光绪不见得有那个能力,但是没有了慈禧,光绪一定会把变法推进下去,那样中国的情况会好很多。



有一种观点认为光绪生性懦弱,能力一般,所用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是没有执政经验的人,即使让他全力推行变法,也不会有多大进展。我不赞同这种观点。一方面,当时大清内忧外患,吏治腐败,形势所逼,不变法没有出路;另一方面,光绪掌握了实权,原来被慈禧控制的四品以上的官员就会自然地向光绪靠拢,向权力中心靠拢,特别是洋务派会更积极些。



大清朝不变法不行,这是社会共识,作为大清最高权力者光绪皇帝又力主变法,必然形成积极变法的社会大环境。

光绪推进变法的结果会怎样呢?变法使社会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实际上,八国联军进北京后,清廷与列强签定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打那儿以后,慈禧基本上都是按照光绪变法的内容做的,兴办新式学堂,派出留学生,准备君主立宪等等,只是慈禧守旧的思想使她做得不伦不类,一百个留美学生没学成就终止了,立宪搞得也是稀里糊涂。



没有了慈禧的掣肘,光绪变法效果会好很多。可以想见的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光绪不会向慈禧那样没有一点国际常识,同时与十一国宣战,打败了割地赔款。为了赔款加剧盘剥百姓,使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

第二,兴办新式学堂会做得更好。张之洞是兴办新式学堂的典范,其他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在光绪的支持下也会积极参与。



第三,外派留学生会继续。清廷派出一百名美国留学生,最终半途而废,原因是慈禧得到消息,说留学生西化严重,减掉辫子换上了西装,有伤风化。光绪是变法的主张者,他不会像慈禧那么不坚定。

第四,洋务运动失败后,断臂求生,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看来是大清唯一的生存之道,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光绪会力求实现君主立宪制。

割地赔款少了,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多了,这当然是好事。光绪的能力也许有限,但是顺历史潮流而动终归差不到哪儿去。

我是豫有得,欢迎加关注互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