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传变顺序为太阳,阳明,少阳,那为什么说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阳明不是在中间吗?

段兴宇


首先,要搞懂、弄清楚明白什么是、什么叫六经辨证?中医自然科学认为:宇宙万物,自然物质世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人是自然世界天然、天生、天赐的产生、诞生的物体之一,通过自然人体物质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刺激的反射、反应产生精神意识、形成意识形态、思想观念、思想层次和思想境界、思维层次和思维境界,思维模式和思维导图、导向,即人与自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宇宙万物,自然物质世界中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形成的三阴三阳,同样对称、对应自然人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自然形成的三阴三阳。

自然人体中经脉、经络分为三阴三阳,三阴三阳中的形与气,有离有合,相互协调、相对作用、相铺相成,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力的旺盛,叫做六经辨证。

在自然人体之中,上半身叫做“广明”,下半身叫做“太阴”,太阴的前面经脉是“阳明经”,广明的后面经脉是“阴明经”。

阴明经(太阴经脉)在里为合,形成自然人体生长的肉体、骨架、血脉、血气、运气等。

阳明经(少阳经脉)在表为开,形成自然人体生长的形体、形象、形态、形状,如正身、头部五官、手、脚等。

人是自然物质世界天然、天生、天赐的自然物体之一,自然人体的经脉,如同宇宙万物,自然物质世界都具有、具备正反两面性,形成阴阳,都具有、具备正极与负极,形成太极………

自然人体太极图中有阴有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半阴半阳,半里半表,形成自然人体阴阳经脉,半阴经脉,叫太阴经,半阳经脉,叫太阳经。


袁聪


六经传变的顺序历代争论非常大,《黄帝内经》有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的顺序。《伤寒杂病论》的顺序亦是按照这个顺序排列,但是临床上疾病会这么传变吗?

当然不会,仲景在书中从未讲过太阳病一定会传入阳明,或是传入少阳,而是讲阳明病可以由太阳传来,少阳病也可以由太阳传变,因此临床是丰富多彩的,不拘一格的,没有一定的规律可言。

太阳为疾病最初之形,变化莫测,可以一直存在,也可以向内传变,可以转为阳明病(太阳病发汗,汗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可以转变为少阳(伤寒,脉弦细,头痛有热者,属少阳),当然也可以变为三阴证(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并无一定的传变次序。

《伤寒论》中有一句话:“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什么意思呢?疾病到了阳明腹实证,胃实肠燥,大便结于肠中难出,则很难传变,更不要说向着少阳传变。

这个传变规律是怎么来的呢?就是从来不读《伤寒论》,人云亦云。其实《伤寒论》作为一部临床经典,反应的是真实的临床,而且教我们如何因对变化,这是《伤寒论》最有价值的地方,没有一句赘言,句句都是精华。因此常读《伤寒论》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原来临床如此丰富多彩,原来仲景先师如此伟大。


金匮真言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其实很多中医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可是谁也没弄明白,都是稀里糊涂的乱说一通。

其实太阳和阳明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这样一来,就变成了,太阳不会传病于阳明。那么这样说法对不对呢?答案是对的。

这就变成了,太阳直接传病于少阳,阳明也直接传病于少阳。同时太阳和阳明的关系变成了并列的,阴阳关系,天地关系。而不是你所理解的,递进关系,一层一层关系。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

希望能够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