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长平之战,战国胜利了,最后赵国会统一六国么?

龙山史剑仙


客观的讲,一场战役的胜负只能改变某种趋势,而无法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长平之战,假设秦国战败,赵国也会元气大伤。因为身为秦朝指挥官的白起是不会犯下像赵括那种致命的指挥失误的,一定是两败俱伤。那么,也只是短期内暂时延缓了秦灭六国的脚步而已。秦必一统,六国必亡。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早秦昭王时,秦国就加快了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垂沙之战,大败楚军 ;伊阙之战,战胜韩、魏两国,扫平秦军东进之路 ;鄢郢之战,获得了楚国大量国土 ;华阳之战,大败赵、魏联军,攻取了魏国的几座城池和赵国的观津。等到长平之战时,所谓的“三晋同盟”早已瓦解。即使是迫于形势所逼,韩、魏也已无力救赵,而当时的楚国更是苟延残喘。而远方燕国时刻面临齐国兼并,自保尚不足。只有齐国仍有一战之力,奈何齐国距离最远,且早已与秦修好。长平之战秦国胜,秦加快统一步伐,若败,六国也已无灭秦之力。

表面上看,长平之战起于“上党之争”。实际上,对于秦国来讲,此战必战,旨在歼灭赵国的有生力量。可以说,这种思想是秦昭襄王制定秦一统天下的战略,是国策。当时的丞相范雎提出,只有做到"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才能真正消化所取得的领地,他主张“远交近攻”策略。这一策略得到秦昭王的积极推行, “远交近攻”策略先把斗争重点放在离秦国较近的韩赵魏三家,而暂时对较远的齐楚置之不顾。这样,不仅巩固了秦国所攻取的土地,还破坏了东方诸侯国的“合纵联盟”,加快了秦国统一的步伐。后人只能痛惜那45万赵卒,战则死,降亦死。

秦国,原本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国最初的领地在秦(水市),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秦穆公时,秦国开始参与中原争霸,逐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到秦孝公时期向全天下颁布《求贤令》,各国游学士子陆续入秦,商鞅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商鞅本是卫国公族后裔,从魏国跑到秦都栎阳,帮助秦孝公实行变法革新。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是:重刑、弱民、抑商和禁旅。迅速使得秦国从一个西方不起眼的弱国变成为“天子致胙”,“诸侯毕贺”的军事强国。连周天子也送礼给孝公,封为“方伯”(一方诸侯领袖),各国纷纷前来祝贺,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富足的国家。秦国军队自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政策(军功授爵制)后愈战愈勇。武器装备不断改进。兵种已有步、车、骑之分。军队数量多时达到“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其后涌现出尉缭子、白起、王翦、蒙恬等著名军事家和将领。使秦国很快跃居战国首强,迈出了秦朝崛起的重要一步,逐渐使秦国成为实现中国统一的中心力量。

从秦国历代先王到秦王嬴政,我们不能只感叹始皇帝挥剑天下终归一统,仅仅用了十年。还应该看到,秦孝公颁布《求贤令》励志强国,磨剑用了一百多年。而秦穆公中原争霸,铸剑足足用了三百多年……可谁又曾想,如此丰功伟业,却只传了二世仅仅维持了13年。如果说,秦兴源于孝公的求贤若渴,知人善用;那么,秦的灭亡,无疑是嬴政的用人失察。李斯虽有大材却嫉贤妒能,阿谀奉承,宦官赵高无德无能却独得恩宠。正如唐代大家杜牧所讲:“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卓别林的历史书


首先,可以肯定的说,就是长平之战赵国胜了,赵国也不会统一天下,原因和理由如下:

一,秦国就是战败,也会积蓄实力,卷土重来。

秦国经过春秋战国几百年来二十多位君主的奋发图强,开拓疆土,国力日渐强盛。特别是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和以后釆取的远交近攻等国策,废井田,开阡陌,增加了土地面积,改革了土地制度,最终便利了私有土地的发展,极大刺激了秦国生产力的发展。而奖励军功,则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商鞅变法建立了封建国家制度,造就了强大的秦国。秦国在长期与游牧民族的决战中,逐渐养成了尚武,坚韧的性格。保持了长期的强大地位。

另外,秦国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东方六国只能向东从函谷关方向进攻秦国,而且秦国还有富饶的巴蜀和肥沃的关中平原保证粮食供应,保证秦国的基本国力,为秦国日后的统一打下坚定的物资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秦王赢政登基后,公元前247年13岁继承王位,公元前238年平定了嫪毐的叛乱,之后,又除掉权臣吕不韦,开始独揽朝政,重用李斯治理国家,重用王剪富国强兵,显示了雄才大略,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战略家,一统天下,人心所向,水到渠成,非秦莫属!

二,自身条件决定,就算长平取胜,赵国也无法统一天下

1.外在秦国攻势强大。公元前236年,秦王赢政乘赵国攻燕,国内空虚,兵分两路,大举攻赵,经过数年攻赵,极大的削弱了赵国实力。秦将王剪先后攻取赵国邺城和安阳等9座城池,赵国实力大减。公元前234年十月,秦王赢政再度攻打赵国的平阳,武城,斩首十万,大败赵军,杀死赵将扈辄。赵国经过秦国数年攻击,死伤数十万,再无组织进攻能力,仅能退守邯郸自保。公元前229年,赵国发生大旱灾,国内饥荒,秦国兵分三路,大举进攻赵国,赵幽缪王派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率军御敌。如果此时,赵国能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加强经济建设,充实军事实力,把强秦拖垮,亦有可能。

2.秦国用反间计,赵国自毁长城。

秦王派奸细进入邯郸城,用大量金银财宝贿赂赵王宠臣郭开,郭开密告赵王,说李牧暗通秦国,意欲谋反。昏庸的赵王误以为真,马上下令革除李牧的职务,改派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和司马尚。在郭开的怂恿下,赵王将李牧逮捕并加以杀害。在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巨奸郭开唆使赵王先后逼走廉颇,害死李牧,无疑加速了赵国的灭亡速度。

3.自然灾害频发,令赵国雪上加霜。

公元前231年,赵国发生大地震,前230年,又发生大旱灾,造成全国大饥荒。公元前229年,秦国兵分两路,南北夹击邯郸,次年,大败赵军,攻占邯郸,赵国灭亡。

综上所述,赵国经济和军事实力较差,加上自毁长城,君王昏庸,自然灾害频发,不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自然也担当不起统一天下的历史使命!


张小广


赵国虽为军事强国,但一统天下的条件还是不够充分的,即便是在长平之战中能够侥幸赢了秦国,那也只是推迟了秦朝大一统的历史进程,并不会改变历史的大发展趋势。

第一,赵国的国力支撑不起其统一大业

众所周知,战争不仅凭借的是庞大的军队和精良的装备,更为重要的是后勤,也可以理解为经济实力,如果一个国家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连粮草、军械、金银都无法持续供应,那么战争也是持续不了太久的。

相较之于赵国,秦国的疆域要大太多了,还兼有关中平原和川蜀之地两大粮草产区与战略要地,足足可养兵百万,长平之战中就凸现了两国在国力上的优劣,赵国举全国之力甚至把十四五岁的少年都拉上战场,才拼凑了四十万军队,而且后勤粮草供给不上,赵军逐渐军心涣散,秦国则有百万虎狼之师,物质供应源源不断,由此两国军事效率高下立判。

长平之战实质上是赵国的国运之战,押上了全部老本,输了一蹶不振,赢了也元气大伤,而对秦国的意义却是不同的,胜则消除了赵国这个大患,输了也依然可以退守关中组织再战,再加上秦国先进的郡县集权制度,高效的财政机器支撑战争,几乎是处于不败之地的。

第二,赵国是诸侯模式的坚定捍卫者

秦国和东方六国在统治模式上有本质区别,在春秋战国时期,深受井田制经济基础,宗法制意识束缚,各诸侯国普遍接受的仍是传统的诸侯制度,即各诸侯国是一个个自治国家,但要受周王室为代表的强势中央的约束,如果中央衰微,那么就从诸侯国中挑选出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作为霸主,继续维系诸侯制度的存在。


秦国处于与中原隔绝的西北之地,国内利益关系也相对简单,历史包袱并不重,所以没有很强烈的诸侯制意识,反而有非同寻常的开拓精神,在商鞅变法后,秦君向往的是大一统集权统治,也就是通过武力吞并六国,然后以强固的集权制度取代松散的诸侯制度,这是东方六国包括赵国所不具备的超前意识。

甚至在秦朝灭亡后,六国勋贵还都十分排斥集权帝国,都主张继续采取诸侯制度,最终在项羽的分配下,六国短暂重新回到了战国时代,但很可惜没过多久,诸侯制度就被刘邦所摒弃了。
所以在经济实力不允许,政治模式不成熟的条件下,赵国仅仅想靠一场长平之战的胜利来扭转全局颓势是不现实的,想统一六国更是可能性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