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天涯杂记]皇帝请喝酒?“大酺”之惑

读《旧唐书》,本纪中经常出现“赐京城酺三日”、“赐天下酺三日”的字样,赐酺到底赐的什么东西?谁能得到?活动形式是什么?

抱着这些疑问,先查了下文献,资料并不多,在知网上以主题方式搜“酺”,搜出来的记录数不过31条,以关键字搜索,结果可怜的只有一条记录。粗略读之,外加古籍搜罗阅读后,杂记一篇。


随便插张图片不尴尬


一、来源

“酺”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为“王德布,大饮酒也”。最早应该见于《史记 赵世家》“三年,灭中山,……还归,行赏,大赦,置酒酺五日”,但是没说这个酺究竟是招待谁的。说天下大酺的,应见于《史记 秦本纪》“二十五年……五月,天下大酺”,在《史记正义》注:天下欢乐大饮酒也。秦既平韩、赵、魏、燕、楚五国,故天下大酺也。

二、为什么要赐酺

看完来源,就有了新问题,凭啥“大饮酒”就是“王德布”?《史记集解》注:文颖曰:“汉律三人已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今诏横赐得令会聚饮食五日。”《汉书 景帝纪第五》中记载“夏,大酺五日,民得酤酒”。这样就看的比较清楚了,平时不允许群饮,控制售酒,开放一次确实算的上“王德布”了,虽然汉代的人并不领情。但是到了后面,尤其是唐代后,禁酒令已经鲜见,大酺实际上也变了味道,似乎成了与民同乐的一种节日。

三、赐了什么

中国古代大酺的次数,秦3次,西汉10次,东汉3次,魏晋南北朝17次,唐62次,五代十国1次,宋11次,宋之后就没有大酺的记录了。

单纯从二十四史中去搜索赐酺记录并将有东西赏赐的摘录出来,结果如下:

1.《史记 孝文本纪第十》“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

2.《汉书 宣帝纪第八》“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大酺五日。加赐鳏、寡、孤、独、高年帛”;

3.《后汉书 肃宗孝章帝纪第三》“其赐天下吏爵,人三级;高年、鳏、寡、孤、独帛,人一匹……加赐河南女子百户牛酒,令天下大酺五日。赐公卿已下钱帛各有差;及洛阳人当酺者布,户一匹,城外三户共一匹。赐博士员弟子见在太学者布,人三匹。”;

4.《后汉书 孝和孝殇帝纪第四》“赐民爵及粟帛各有差,大酺五日……庚辰,赐京师民酺,布两户共一匹”;

5.《晋书 帝纪第三》“大酺五日,恤孤老困穷”;

6.《晋书 帝纪第四》“孤寡赐谷五斛,大酺五日”,“赐孤寡帛,大酺五日”,“赐鳏寡高年帛三匹,大酺五日”;

7.《晋书 帝纪第六》“增文武位二等,大酺三日,赐鳏寡孤独帛,人二匹”;

8.《晋书 帝纪第七》“大酺五日,赐鳏寡孤老米,二人斛,京师百里内复一年”,“增文武位一等,大酺三日,赐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米,人五斛”;

9.《晋书 帝纪第八》“赐孝悌鳏寡米,人五斛,逋租宿债皆勿收,大酺三日”;

10.《晋书 帝纪第九》“大酺五日,增文武位二等,孝顺忠贞鳏寡孤独米人五斛”,“增文武位二等,大酺五日,赐百官布帛各有差”;

11.《晋书 帝纪第十》“赐百官爵二级,鳏寡孤独谷人五斛,大酺五日”;

12.《宋书》(刘宋)“赐民男子爵一级;为父后及三老孝悌力田者爵二级;鳏寡孤独笃癃不能自存者,谷五斛;年八十以上,加帛一匹。大酺五日,赐王公以下各有差”;

13.《魏书》“秋七月戊申,赐卫士酺三日、布帛各有差。”;

14.《旧唐书 本纪第七》“天下大酺五日,特赐老人九十已上绯衫牙笏,八十已上绿衫木笏”;

尴尬的发现基本看不出来啥东西,“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大赦或者其他赏赐的时候也有,只有《后汉书》给布的能知道是专给赐酺者,翻阅文献,亦无甚得,而到了唐宋,赐酺的记录多一些,看着就像一场狂欢活动。

四、唐宋赐酺

看唐宋赐酺,可以直接看唐诗宋词。

首先看唐诗,随便选了三首。

登封大酺歌四首 卢照邻

明君封禅日重光,天子垂衣历数长。

九州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日观仙云随凤辇,天门瑞雪照龙衣。

繁弦绮席方终夜,妙舞清歌欢未归。

翠凤逶迤登介丘,仙鹤裴回天上游。

借问乾封何所乐,人皆寿命得千秋。

千年圣主应昌期,万国淳风王化基。

请比上古无为代,何如今日太平时。

奉和圣制登封礼毕洛城酺宴 张九龄

大君毕能事,端扆乐成功。运与千龄合,欢将万国同。

汉酺歌圣酒,韶乐舞薰风。河洛荣光遍,云烟喜气通。

春华顿觉早,天泽倍知崇。草木皆沾被,犹言不在躬。

大酺 杜审言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

杜审言这首,毗陵是常州,震泽是太湖,说明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在常州参加的大酺活动。其他古籍也有记载州县的大酺活动,大致以散乐百戏为主,而且要举行竞技比赛,宴饮不是人们的主要关注点。

而《旧唐书 志第八》记录了唐玄宗酺宴的场景。

玄宗在位多年,善音乐,若宴设酺会,即御勤政楼。先一日,金吾引驾仗北衙四军甲士,未明陈仗,卫尉张设,光禄造食。候明,百僚朝,侍中进中严外办,中官素扇,天子开帘受朝。礼毕,又素扇垂帘,百僚常参供奉官、贵戚、二王后、诸蕃酋长,谢食就坐。太常大鼓,藻绘如锦,乐工齐击,声震城阙。太常卿引雅乐,每色数十人,自南鱼贯而进,列于楼下。鼓笛鸡娄,充庭考击。太常乐立部伎、坐部伎依点鼓舞,间以胡夷之伎。日旰,即内闲厩引蹀马三十匹,为《倾杯乐曲》,奋首鼓尾,纵横应节。又施三层板床,乘马而上,抃转如飞。又令宫女数百人自帷出击雷鼓,为《破阵乐》、《太平乐》、《上元乐》。

而唐朝的大酺也与其命运连接起来,《资治通鉴 卷二百一十八》做了如下记录。

初,上皇每酺宴,先设太常雅乐坐部、立部,继以鼓吹、胡乐、教坊、府县散乐、杂戏;又以山车、陆船载乐往来;又出宫人舞《霓裳羽衣》;又教舞马百匹,衔杯上寿;又引犀、象入场,或拜,或舞。安禄山见而悦之,既克长安,命搜捕乐工,运载乐器、舞衣,驱舞马、犀、象皆诣洛阳。

而宋朝的赐酺主要集中在真宗朝,宋真宗真啥幺蛾子都有,还封过一次禅。

《全宋文》中记录了刘筠的一篇《大酺赋( 并序) 》,基本记录了宋朝大酺时都城开封的场景。全文太长,节选个开头。

于是二月初吉,春日载阳,皇帝乃乘步辇,出披香,排飞闼,历未央,御南瑞之峣阙,临回望之广场。百戏备,万乐张,仙车九九而并骛,楼船两两而相当。昭其瑞也,则银瓮丹甑; 象其武也,则青翰艅艎。声砰礚兮,非雷而震; 势凭凌兮,弗苇而航。

而《宋史 志第六十六》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写赐酺,基本上我感觉是看《东京梦华录》中千秋节差不多的场景

真宗景德三年九月,诏许群臣、士庶选胜宴乐,御史台、皇城司毋得纠察。四年二月甲申,上御五凤楼观酺,宗室、近臣侍坐。楼前露台奏教坊乐,召父老五百人列坐,赐饮于楼下。后二日,上复御楼,赐宗室、文武百官宴于都亭驿,赐诸班、诸军将校羊酒。大中祥符元年正月,诏应致仕官并令赴都亭驿酺宴,御楼日合预坐者亦听。又诏朝臣已辞、未见,并听赴会。凡酺,命内诸司使三人主其事,于乾元楼前露台上设教坊乐。又骈系方车四十乘,上起彩楼者二,分载钧容直、开封府乐。复为棚车二十四,每十二乘为之,皆驾以牛,被之锦绣,萦以彩纼,分载诸军、京畿伎乐,又于中衢编木为栏处之。徙坊市邸肆对列御道,百货骈布,竞以彩幄镂版为饰。上御乾元门,召京邑父老分番列坐楼下,传旨问安否,赐以衣服、茶帛。若五日,则第一日近臣侍坐,特召丞、郎、给、谏,上举觞,教坊乐作,二大车自升平桥而北,又有旱船四挟之以进,輣车由东西街交骛,并往复日再焉。东距望春门,西连阊阖门,百戏竞作,歌吹腾沸。宗室亲王、近列牧伯洎旧臣、宗室官,为设彩棚于左右廊庑。士庶纵观,车骑填溢,欢呼震动。第二日宴群臣百官于都亭驿、宗室于亲王宫。第三日宴宗室内职于都亭驿、近臣于宰相第。第四日宴百官于都亭驿、宗室于外苑。第五日复宴宗室内职于都亭驿、近臣于外苑。上多作诗,赐令属和,及别为劝酒诗。禁军将校日会于殿前马、步军之廨。

赐酺从战国到宋朝,经历了很多演变,宋以后基本不再见到,个人感觉与“与民同乐”缺失有一定关系,毕竟宋朝的衙门都能当公园使用,后面的朝代哪有平民进衙门后花园参观的,那得等到了民国才行。


====

本人非历史专业或工作,超级伪历史爱好者,纯瞎写杂记一些自己的疑问,有误之初请见谅。

个人原创,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