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曾是政府发配犯人的“天涯海角” 老上海花业公所和售花公所

上海市中心区的人民路小北门有一段上海古城墙遗址,这也是上海仅剩的古城墙遗址,城墙上有“大境关帝庙”,二者于1959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由上海市文管会大修,并于1995年10月对外开放。曾有人在三山会馆相邻的“三山里”拆迁工地上发现一块很大的石质砝码,形似杆秤上使用的方锥形秤砣,但很大。工作人员借附近的一家国粮店的地磅秤称了一下,实重约六十一市斤。砝码的一面镌阴文“上海花业公所北市”,另一面镌“司马秤五十棲”,许多人想知道,这上面的字是什么意思,要多大的秤才能配这只大秤砣,它又是派什么用场的。

今天,中国的沿海城市或地区往往是经济发达地区,而在农耕时代,大海不仅对种田人来讲派不上什么用场,而且沿海多风灾、水灾,土地贫瘠,不宜种植,沿海地区大多是“穷地方”,还是政府发配犯人的“天涯海角”,古代上海也是如此。

上海曾是政府发配犯人的“天涯海角” 老上海花业公所和售花公所

棉花原产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的海南岛和广东、福建有少量种植,它是一年生或多年生木本植物,有的品种可高达五六米,花结果后再开裂,就是植物纤维棉花,所以,中国古人讲的“木棉”就是今日的棉花。中国的北方没有棉花,用棉花织的布很珍贵,古人用来抄写经文,其作用与“贝叶”相同,于是被叫做“吉贝”。

上海地区近海,以沙土、盐碱地为多,不适宜耕种,但是,有福建、广东的船商不定期地来上海,把棉花种子带进上海,人们试着种棉花,想不到上海的土质颇适宜种棉花。但棉花的后期加工很复杂,先要将籽棉脱籽,成为原棉,然后将棉花弹松,再纺纱织布,上海人不懂棉花整理的技巧,又没有合适的工具,所以棉花种植难以推广。

上海曾是政府发配犯人的“天涯海角” 老上海花业公所和售花公所

元朝初年,有一位叫黄道婆的人从海南漂洋到了上海乌泥泾,她带来了纺织工具和技巧,还对纺织工具进行改进,教人们织出各种各样的布,于是,棉花就成了上海主要的经济作物,家庭手工纺织也成了家庭的副业或主业,织出来的布远销各地,使上海百姓摆脱贫困,走上小康。当然“上海之布,衣被天下”,黄道婆对上海作出的贡献可谓大矣。 一直到近代以前,上海是江南棉花的种植区,上海的棉花产量很高,而家庭手工纺织的能力有限。于是商家把多余的棉花贩销到上海周边地区,使周边地区的农家可以在家庭织布,既可以“自给自足,丰衣足食”,也可以使空闲的家庭妇女利用织布增加收入。

上海曾是政府发配犯人的“天涯海角” 老上海花业公所和售花公所

上海的棉花销量极大,利润较高,于是农家放弃种粮,改种棉花,上海的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粮食就得依赖苏州、常熟地区,作者担心,一旦运输中断,上海人真的要饿肚皮了。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上海市东部的上海、南汇、川沙、宝山等县还大多种植棉花,西部的青浦、松江、嘉定等县以种植水稻为主。棉花是上海主要的经济作物,其收成好坏直接关系到农家的收入,于是在沪方言中,凡独称“花”就是指棉花。

在沪业农者,罕见种稻。自散种以及成布,男耕女织,其辛勤倍于禾稼,而利亦赢。乡人称木棉,统称为“花”。 确实如此,上海人把种棉花叫做“种花”,采摘棉花叫做“捉花”,晒棉花叫做“晒花”,棉花初结的铃叫做“花铃”,棉花秆叫做“花萁”等,沪谚有“花好稻好”喻“样样都好”。上海农家种植的农作物主要就是棉花和水稻,如棉花和水稻的收成都很好,那当然是“花好稻好,样样都好”了。 花了这么多的笔墨去解释“花”,无非就是想说明,上海的“花业公所”就是棉花业公所,而不是“flower业公所”。

上海曾是政府发配犯人的“天涯海角” 老上海花业公所和售花公所

“小武当”是一座道观,址在今董家渡路。“圣贤桥”是跨薛家浜的桥,在今董家渡路与南区街相交处。“梅家弄”今日还在,是一条连通董家渡路与南区街的小路。这个花业公所吉云堂的建筑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拆了,后来的董家渡路梅家弄11弄叫做“吉云里”,就是沿用了“吉云堂”的名称。我已很久未到那里,不知这个“吉云里”是否还在。 这里再介绍一下上海的“北市”的概念。在古代汉语中,“市”多用于市场、货卖,上海也无所谓“南市”和“北市”。

近代以后,1843年上海开埠,1845年英租界率先在上海县城的北郊建立,1848年和1849年,美租界和法租界也相继在北郊建立,于是就出现了以老城厢为主的“南市”和以租界为主的“北市”。老城厢的贸易以传统的国内贸易为主,而租界的贸易则以进出口贸易为主,于是,在上海,“北市”就是以对外贸易为主的租界市场。前引王韬《瀛壖杂志》中提到:“沪人生计在木棉,贩输远及数省,今则且至泰西各国矣。”

上海曾是政府发配犯人的“天涯海角” 老上海花业公所和售花公所

在上海开埠前,上海的棉花市场主要是内销市场,而1843年上海开埠后,上海产的棉花大量被销往国外,并成为出口商品之大宗,于是,上海的棉花业分为“南市”和“北市”。采摘的棉花中有籽,这种棉花叫做“籽棉”、“子棉”,去了籽的棉花在行内称之“原棉”,在上海则称之“花衣”。商业贸易中通常是“原棉”或“花衣”,今天,上海小南门外近黄浦江的地方有一条叫“花衣街”的小路,它就是以原来这里的花衣仓库和市场而得名的。

当棉花成为出口商品后,销量很大,价格也有所上升,于是,不仅上海棉花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上海周边的南通、崇明、海门等地也大量推广种植棉花。作为商品,棉花的检验指标主要为三类,即纤维的质量、含水率和干净度,商人的品行良莠不齐,不法商人为增加棉花的重量,往往将未晒干的棉花打包进入市场,甚至有意在棉花中掺水。于是,必须在棉花业中建立同业公所,规范商业行为,统一棉花标准,打击不法行为。于是,海门、南通、崇明的棉花商人也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上海法租界联合成立“售花公所”,因公所所在地在“北市”,并以外贸为主,故又称“花业公所北市”。

上海曾是政府发配犯人的“天涯海角” 老上海花业公所和售花公所

近代以后的约五六十年间,上海生产或南通、崇明、海门进入上海市场的棉花大多以出口为主。虽然,早在秦始皇时代就提出统一度量衡,但实际上中国的衡制长期处于混乱状态中,各地有自己的衡制,不同行业也有自己的衡制,为商业贸易设置了重重障碍。近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的总量不断上升,又出现了外国的度量衡制,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专门的度量衡制,才能保证贸易正常、顺利地开展、进行。

日商的“内外棉”的英文名为Home&Foreign Cotton Trading Co.1887年创办于日本大阪。日本的棉花种植量很少,早期,“内外棉”就大量从上海收购原棉,运到日本后生产成纺织品,再部分销往中国。中日甲午战争后,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日本居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实际上就是承认日本人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建厂,将生产的商品销往各地。根据“最惠国条件”原则,任何与中国签约的外国也同时获得这一权利。

上海曾是政府发配犯人的“天涯海角” 老上海花业公所和售花公所

条约生效后,许多外商立即在上海投资建厂,其中又以纺织厂居多,仅“内外棉”就在中国拥有纺织厂十八家之多,并主要集中在上海。纺织厂的原料就是棉花,从此,上海的棉花不再出口,而是就地消耗。原有的产量不敷使用,中国的许多地方开始推广种植棉花,上海仍是中国最大的原棉市场,不过,传统的花业公所、售花公所难以适应庞大的市场。1914年,上海出现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1921年,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开业,棉花成为“期货”,仍是交易之大宗,原来的花业公所、售花公所结束了历史使命,部分商人转入交易所而成为经纪人或干脆建立经纪人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