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兵火铳早期装填慢,精度差,为何却能在战场上取代冷兵器?

众所周知,“火药”的诞生实则有着相当的偶然性。

由于封建时期的人普遍迷信,故而为了追求所谓的“长生不老”,也就衍生出了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炼丹之法,火药也就因此而诞生,成了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可是很明显,火药无法被炼制成所谓的“丹药”,也没法帮人长生不老,而且还十分容易造成丹炉炸裂,引起火灾。

所以古代的炼丹家很快就对这种十分容易“着火的药”失去了兴趣,火药的配方也因此而落入了军事家的手中,成了古代战争时期辅助“火攻”的一项战略物资。


诸如唐昭宗执政时期所诞生出来的“飞火”,两宋时期的火箭、火球、火蒺藜、霹雳火、震天雷、突火枪等等,之后在元朝时期,还诞生出了一种被称之为“铜将军”的“铜火铳”。

诸如中国历史博物馆所陈列的那尊制造于1332年,长533毫米,口径105毫米,重6.94千克的铜火铳,其就是当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火炮”。

没错,虽说叫火铳,但其实却是火炮,其明显并不适合单兵应用,而且也多是被用在了攻城或者守城上面。

不过按照波兰历史学家德鲁果斯在《波兰史》一书的记载来看,“铜火铳”的发明时间甚至还要更早一点,也就是当时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喷火龙”。


欧洲的单兵火铳

因为在十三世纪初期,伴随着蒙古大军的第二次西征,铜火铳也一并伴随着成吉思汗的远征步伐而横扫东欧战场。

火药在中国战场上的发展截止此时,也基本可以说是告一段落,逐渐转向了欧洲战场。

虽说不像很多人以为的中国古代只是用火药来放烟花了,但是事实上中国古代对于火药在战场的运用确实多是用在了辅助方面,而不是主战单兵武器。


但欧洲不一样,欧洲骑士那厚重的板甲以及坚固的贵族城堡已然是让弓箭、投石机等冷兵器失去了实质性意义,所以他们迫切的需要一种全新的武器来攻破贵族城堡以及骑士那厚重的板甲。

所以在从蒙古大军这里获得了“铜火铳”以后,欧洲人也顺势开始对了铜火铳的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为了攻破坚固的贵族城堡,他们把“铜火铳”造的更大,使其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火炮”。同时为了击穿欧洲骑士那厚重的板甲,他们又另外造了一批更小更轻的“铜火铳”,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单兵火铳”。


最早版本的单兵火铳有缺陷

火铳与火炮也就此开始被区分开来,可是与火炮那凭借“个头”就可以提供射程和威力的结构相比,“单兵火铳”明显对于“精度”以及“重量”有着更高的要求。

可是最早的单兵火铳一是精度不够,在当时这是技术限制,基本无解;而且若是想要威力以及射程,重量势必也会更重。

所以在当时曾一度在“单兵火铳”的枪管下方设立过一个“支架”,从而借其来抵消“单兵火铳”的自重。

但这样就能取代冷兵器了吗?并不能。

因为当时的“单兵火铳”还有着一个更为致命的缺陷,即“装填慢”。

跟我们现代这样换个弹夹、然后上膛就相当于完成装填的过程不同,那个时候的单兵火铳想要完成一次射击极为麻烦。

首先必须要从枪口处往枪管里填充火药,继而才能装填铅弹、铁砂或者铁珠等子弹,当然,别忘了得用一根“小棍”将其夯实。(直到后来出现“后装”燧发枪)

可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因为还有一个击发的过程,不像我们现代的热武器这样扣动扳机就行,最早的单兵“火铳”是要用绳子引燃的。(直到1547年出现燧发枪,用燧石代替了绳子)

其中任何一个步骤错了都有可能导致击发失败,一来二去之下,完成一次击发怎么着也得将近一分钟的时间,而且精度还不敢保证,几乎完全随缘。更别提还不防水。

如此一来,没等点燃绳子完成击发,敌人可能都已经冲过来了,那这仗还怎么打,还不如用弓箭或者刀剑长矛等冷兵器呢,最起码拿起来就能用。

所以在“铜火铳”刚刚传入欧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虽然欧洲已经逐渐分化出了火炮和火铳,但其在战场上的定位其实跟中国战场一样,都是辅助武器,并非主战武器,冷兵器在战争中的地位依旧稳固。


欧洲对单兵火铳的规模化应用

直到1503年,西班牙名将贡萨洛完成了一项壮举,他凭借着八千兵力,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打败了法国的三万板甲骑兵军队,而且法国的主帅“穆尔公爵”也一并成了战役期间阵亡的四千亡魂之一。

这种战绩,在当时的欧洲战争体系中显然是不可能发生的,要知道,三万骑士部队,也就相当于是三万个欧洲小贵族了。

不光是因为这些“骑士”的身份,而是因为这些骑士的造价以及强悍的防御力,光是他们那一身几乎武装到牙齿的板甲,就不是传统的单兵冷兵器所能轻易击穿的。

这还没算这三万骑士部队还是当时欧洲盛名已久的王牌军团,即当时欧洲最强悍的瑞士雇佣兵,单兵实力定然不会弱。


可是“贡萨洛”做到了,因为他用的不是冷兵器,而是“单兵火铳”,真正实现了用子弹射穿贵族骑士盔甲的壮举。

或许对欧洲历史有所了解的朋友已经猜到了这场战役的名字,没错,就是当时意大利战争的一部分,“切里尼奥拉战役”。

凭借着火铳方阵的轮番射击,贡萨洛轻易的抵消了单兵火铳“装填慢”的缺陷。

同时凭借着一千火铳手的数量优势,单兵火铳精度差的缺陷也因此而弥补,只需要对着法军部队方阵射击就行,只要偏不到自己身上,那 其就有可能落在法军的身上。

而且为了防止法军的冲锋,同时也为了弥补己方防御力缺陷以及人数劣势,贡萨洛还在战场上挖掘了大量壕沟,让全副武装、几乎武装到了牙齿的法军根本发挥不出来其强悍的冲锋能力,只能被动的成为一个个活靶子。


战场上冷兵器的衰退

单兵火铳也因为这场战役,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声名大燥,迅速传遍了整个欧洲战场,欧洲各个国家也因此开始重视对于单兵火铳的规模化应用,使其正式成为了欧洲战场上的主战武器,并逐渐取代了冷兵器。

而且随着欧洲殖民者的扩张步伐,火炮以及单兵火铳也再次于明朝末年踏上了中国战场,就好比明嘉靖初年于西草湾之战所缴获的二十门“佛郎机”,也就是“西文火炮”。以及后来明朝仿造,或者是从葡萄牙进口的“火铳”武器等等。

据《明史》对佛郎机那“火礮之有佛郎机自此始”的记载来看,显然中国战场上真正意义上的火炮正是从这个时候才被广泛应用在了明朝的城堡攻防战上。

冷兵器在全球战场上的地位也就此开始了衰退,虽然衰退的进程与速度不同,但其被因火药而衍生出的一系列热武器取代的趋势已然是成了必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