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法則,幫助父母輕鬆應對孩子的“第二叛逆期”

青松育兒,讓育兒更輕鬆


最近,育兒群裡有媽媽向我求助:

快來幫我分析一下我兒子謙謙是怎麼回事,之前一直很乖很貼心的,最近不知道怎麼回事,動不動就在家發脾氣。不管我說什麼他都要頂嘴,專門和我對著幹,我都快被他氣死了。

我問她:謙謙現在多大呢?

這位媽媽回答:七歲了啊。

我說:恭喜你,你的兒子長大了!謙謙的這種表現,證明他已經進入第二個叛逆期啦。

通常來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大概會經歷三次叛逆期。

第一個發生在兩到三歲,稱為“寶寶叛逆期”。

第二個發生在七到九歲,叫做“兒童叛逆期”

第三個則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出現在14歲前後的“青春叛逆期”。

其中兒童叛逆期常常會被家長錯誤對待。



當2歲孩子“不聽話”時,父母會覺得是孩子小不懂事。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叛逆,經過這些年的科普,家長已經充分的重視。所以對於這兩個階段,父母往往會用溫柔、包容的心態去對待。


而7歲的孩子表現出“不聽話”,父母會覺得是孩子“變壞”了,就會用權威的方式,甚至是通過打罵去管教孩子,急於讓孩子變得“聽話”。


這個過程中很容易讓矛盾升級,導致孩子的叛逆期拉長,甚至影響孩子的一輩子。


01

“兒童叛逆期”也叫“準大人期”,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是小大人了,不想處處被家長管著。

七歲左右的孩子的叛逆表現主要集中在這些方面:


1.愛頂嘴

你讓他幹什麼,他偏不幹。他們喜歡辯論,愛爭輸贏,不接受權威,凡事要爭出個是非對錯,以此證明自己是對的。

2.拖拉

當孩子遭受父母壓制時,他可能不會頂嘴,但是你讓他做什麼時,他卻不去做。故意不寫作業、晚睡、賴床、不洗漱。其實,他們是在用拖拉的方式與你對抗。

3.脾氣越來越大

但凡不順意,就會發脾氣,尤其在父母對孩子嘮叨的時候,孩子越煩躁易怒。

4.愛面子

這個階段孩子開始構建自己的社交圈子,擁有一定的自尊心,喜歡聽好話,特別重視身邊的小夥伴對他的看法。



有人形容,這個階段的孩子就像一隻小刺蝟,既柔軟,又堅硬。你想要去好好地擁抱他,他卻時不時地用刺扎到你。

叛逆期其實也是孩子思維發展的一個飛躍期,隨著自我意識的迅速發展,他們不再是爸媽眼中的乖寶寶,對事情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會有很多和過去不同的表現。

這些表象背後是孩子自我意識的進一步覺醒,這是他們獨立思考的開始,也是心理健康的標誌之一。從這個角度,當家長看到孩子叛逆的行為時,應該感到欣喜,你的孩子,正在學著長大。


02

孩子的叛逆期本是一個自然過渡的階段,但由於父母錯誤的教養方式,會發現有些孩子的叛逆期曠日持久,而且越來越強烈。


很多父母在聽到孩子說“不要”的時候,會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第一反應就是想要糾正孩子,讓孩子儘快的迴歸乖巧,不要給大人添麻煩。


恐嚇、說教、打罵,這是父母最常用的控制孩子的手段。


第一種是恐嚇。


“虎媽”蔡美兒提到過自己教育女兒時,有過這樣一件尷尬的事情。有一次她要求小女兒練琴,小女兒不肯,她就恐嚇女兒說:“如果你不肯練琴,我就把你扔到外面去。”

當時外面很冷,女兒又穿的很少,她以為女兒一定服軟。但是沒想到,這更加激發了女兒的逆反心,甩開門就自己出去了。

殊不知,這樣恐嚇的言語經常出現在孩子耳邊,孩子會信以為真,這讓他們長期處於一種緊張恐懼的狀態,隨時擔心被父母遺棄,會造成孩子性格上的抑鬱。



第二種是說教。


知乎熱榜上有這樣一個問題,成長過程中是什麼導致孩子不願再跟家長溝通?

其中有一個觀點是這樣的:父母只會說教,永遠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孩子怎麼會有和孩子溝通的意願?

說教是按照大人的思維,站在成人的角度,試圖和孩子講道理,告訴孩子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說到底這是種地位不平等的單向交流。

過度的說教其實家庭中軟性的語言暴力,這在無形中,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每當孩子想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得到的都是否定。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形成一個想法:家長都不會理解我。

孩子最需要的,往往不是理性的說教,而是來自父母情感和情緒的理解。

最後一種,也是最糟糕的,就是通過打罵來讓孩子服從。

當父母情緒失控的時候,往往就會對孩子動用武力,這是最快的制服孩子的辦法。

加拿大科學家研究發現,童年時期頻繁的體罰,會導致孩子大腦前額葉中灰質的減少,這會影響孩子的智力和學習能力。

而且,如果父母經常用打罵來管教孩子,孩子會認為自己是不會被人喜愛的,因此自卑怯弱。另一方面他會認為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攻擊,從而習慣用武力去解決問題。


心理學作家武志紅說,作為父母,允許你的孩子叛逆吧。



03

那麼面對孩子的叛逆,父母應該怎麼做呢?這五個法則,可以幫助大家輕鬆應對。


1.“魚缸”法則

孩子就像魚兒一樣,需要成長的時間和空間。

孩子長大後,不但學習任務加重,心裡也會有小秘密。我們應該給孩子自由可支配的時間和一個專屬於自己的安全空間,例如她的臥室,或者家裡的某個角落。除非孩子主動邀請,不然不要去闖入孩子的空間。


2.“三分鐘”法則

“三分鐘”法則有這三個步驟,先冷靜一分鐘,再與孩子進行一分鐘溝通,最後一分鐘相互表揚。

和孩子有衝突,先冷靜一分鐘,想一想為什麼孩子今天會這樣?再與孩子進行一分鐘溝通,讓孩子說出他的心聲,找到可以達成一致的解決方法。最後一分鐘相互表揚,跟孩子來一個擁抱或擊掌:“今天我們倆用和平的方式解決了問題,都沒有對對方生氣,做得很棒哦”。


3.換位法則

想要讀懂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我們應該放下家長的架子,與孩子建立一種平等的關係。

把孩子當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小孩不是大人的附屬物。我們希望孩子怎樣對我們,那我們就怎麼樣對孩子。



4.共情法則

重視孩子的感受,對孩子的喜怒哀樂,與之共情。

假如,有一天,孩子放學一進門就臭著臉,然後把自己關在房間裡。

你會把孩子揪出來說:“你想幹嘛,給誰臉色看呢?”

還是會這樣做:“孩子,你今天看上去好像不開心,我看到你這樣也很難過,你願意和我說說嘛?”

前一種會讓孩子更加委屈、難過,後一種和孩子共情,他會覺得被家長尊重、理解。


5.統一法則

很多媽媽會吐槽家人都是“豬隊友”,最終把孩子的教養問題都攬在自己身上,事實上,教育不是單靠一個人力量就能解決問題的。

“統一”法指的是,全家人統一個科學的教養方式,共同出力。遇到分歧的時候,不抱怨、不爭吵,一起溝通解決。

孩子的叛逆期,其實是老天賜予父母的機會。

通過這個機會,父母更加全面、細緻的瞭解孩子的性格特質,同時也能發現自己在教育方面的缺失。

我們為了孩子去學習和改變,不僅能幫助孩子順利的度過叛逆期,更是實現自我的成長和進步。

叛逆期只是一個善意的提醒,讓我們把它當成一個禮物,提醒自己,為人父母,是一場永不停歇的修行。



作者:小松爸爸,心理學專業,在育兒道路上,一直在摸索前行。愛教育,也熱愛生活,點擊關注,願與更多父母分享教育經驗。


有任何問題,歡迎私信交流,我們共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