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象升最后是怎么死的?

少奴行来不是春


你好我是江湖百晓生,很高兴为您解答!

说起明末大将,怎么也不能少了当时的天下兵马总督卢象昇,他生于公元1600年,明代常州宜兴人,22岁就中了天启二年进士,卢象昇因治军严刻,抚循有方,无论是镇压起义军还是抗击清军,功绩都不容忽视。

后来,崇祯主张与满清议和,而他主张抵抗满清,在陈明抗清大义时得罪了宦官高起潜,兵部尚书杨嗣昌等主和派,被架空权利,以致地方竟然不给他增派军饷,各地将领也不听他号令,收下只有士卒5千人,且缺乏粮草,后在河北巨鹿身陷数万清兵包围,他临危不惧,激战三日,壮烈战死。深陷围困时,高起潜的军队距他不足五十里,卢象昇派手下去求救,但高起潜对此却置之不理,卢象昇知事不免,军中大哭,并勉励将士与清军决一死战!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卢象昇死后,万军齐哀,三郡百姓批孝送行,痛哭不止!死时38岁,没有儿子。



每天学一个知识点


卢象升,字建斗,号九台,明末抗清大臣,生于公元1600年,卒于公元1639年,是明常州宜兴人。象升虽然不是出自世代书香门第之家,也不是名门望族,但他的家庭也还是可以算作文人之家的。他的祖父是知县,父亲也是秀才,都是读书人,这对卢象升的教育很有帮助。象昇小的时候就潜心研读经史,又喜好骑射,因此两者都用心学习,卢象升可以说文武双全。

公元1622年,卢象升中天启二年进士,后授户部主事、历员外郎,迁大名知府、大名道。崇祯二年募兵保卫京师,镇压农民起义。因为军功,累迁右参政兼副使,崇祯四年又升按察使。七年凭借军功迁任佥都御史,抚治郧阳。次年升任巡抚,总理直隶、河南、山东、四川、湖广五省军务。崇祯十年,任兵部左侍郎衔,为各镇援兵总督。

后来,崇祯主张与满清议和,而他主张抵抗满清,在陈明抗清大义时得罪了宦官高起潜、兵部尚书杨嗣昌等主和派。被架空权利,虽名为督天下兵,实辖兵员尚不及两万。杨嗣昌等人,多方牵制,以致地方竟不给卢象升增派军饷,各地军队首领,也纷纷找借口脱离他的麾下。这个时候的卢象升,实际手中已经没有什么权利了,只有两员大将可听其调遣。崇祯帝不久又听信谗言将其去职,以侍郎视事,手下仅有疲卒五千,乏食空腹,哀呼莫应。后在河北巨鹿身陷数万清兵之围,临危不惧,激战三日,壮烈战死。卢象升的死是三方造成的,崇祯帝的偏听偏信,任由杨嗣昌等人架空大将手下权利。杨嗣昌主张议和,就处处针对构陷卢象升,最后使得卢象升空担了总督军的名头,却没有相应的权利,以致深陷困境之中,竟调不动其他人手下的兵力,落得战死的下场。阉党高起潜更为可恶,为了手中权利,与人祸害诬陷卢象升不说,还见死不救,致使一代大将以及手下英勇男儿皆一一战死沙场。

卢象升不管是治世还是领军都很有才华,是真正的文武双全。他尽忠君主,心系天下,誓死抗击外族,是一代英豪,受人尊敬的民族英雄。体恤下属,关怀百姓,没有将自己摆在高处,而是亲军亲民。

卢象升英年早逝,死时才38岁。


文博山东


卢象升为明末抗清名将。他文士出身,22岁中进士后,文武双修,武艺高强,累败张献忠、高迎祥、李自成义军。升任兵部尚书后,力主抗清,守护京城连战连胜。因遭宦官高起潜陷害被降职。

1637年8月,清兵大举入侵,崇祯第三次赐一具尚方剑“督天下援兵。”1639年1月,卢象升在巨鹿贾庄被清兵包围,统率数万关宁铁骑的高起潜坐视不救。卢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他拒绝部下突围建议,与敌肉搏,亲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后,壮烈殉国。死后,人们发现其遗体铠甲下还穿着为父守丧的孝服。

《明史》称赞其为“不世之才”,是“忠义激发,危不顾身”的忠臣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