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不仅诗词写得好,更是武艺高强,哪首诗是他自己的写照?

贵可春秋


问题:辛弃疾不仅诗词写得好,更是武艺高强,哪首诗是他自己的写照?

题主问得是诗,但辛弃疾以词名于世,词亦是诗之余,属于诗歌的一种,所以词也可以看作是诗。笔者认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的写照。

一首诗词作品,欲了解其真正的含义,应将其置于时代背景,并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所以,要知道哪首诗是辛弃疾的写照,必先了解辛弃疾的人生经历。

辛弃疾的壮志难酬

辛弃疾出生时,其所居之地已沦于金人之手,尽管他的祖父辛赞在经过当官,但也是无奈之举,辛赞一直渴望能够有几乎与金人决战,光复中原。这种信念和精神,深深影响到了辛弃疾。

从小,辛弃疾就立下了光复中原的青云之志,因此他苦读经史、兵书,并锻炼自己的体魄,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二十一岁时,他聚集了一支约两千人的起义军,反抗金人的统治,在当时小有名气,之后辛弃疾为了长远的发展,将自己的队伍并入了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担任掌书记。

辛弃疾一直努力奔走,想联合南宋朝廷,一起对抗金军,但因为张安国的背叛,起义军溃散,辛弃疾听闻之后,率50人袭击数万人的军营,将叛徒抓了回来。

之后,辛弃疾进入南宋朝廷,走向仕途,但南宋一直主张求和,又因为辛弃疾“归正人”的身份,一直让他担任地方官,辛弃疾力主抗金的意见,一直得不到重视。开禧三年,辛弃疾被任命为枢密都承旨,不过此时他已卧病不起,同年九月初十,68岁的辛弃疾病逝,临终之前,他大声呼喊了三声“杀贼”!

纵观辛弃疾一生,只有早年抗金时期,有过一段热血抗金的经历,可是踏入南宋朝廷之后,却无法得掌兵权,与金军作战,大半生郁郁不得志,抱憾而终。所以,辛弃疾人生最突出的,是壮志难酬,此种感情基调的诗词,才是他的写照。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道尽了辛弃疾的不甘与无奈

而在我看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最能体现辛弃疾的壮志难酬,作为他的人生写照: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写这首词时,辛弃疾已经南归八、九年,但一直担任闲职,这让他十分愤懑。这一日,他登临建康赏心亭,遥望被金人占领的北国江山,不禁忧从中来,便借景抒情。

词的上阙,描写了眼前的风景,看着山河之美,更引动了辛弃疾心中的国仇家恨,可是,他把吴钩(宝刀)看了,栏杆拍遍,依旧没有机会驰骋沙场,建功立业。

下阙首句用了张翰的典故,言自己家乡尚在金人统治下,他不是想如许汜一般求田问舍,而是能够名正言顺,带着宋军收复故土。然而流年易逝,南宋风雨飘零,北伐遥遥无期,只有侍女红巾翠袖,擦拭辛弃疾的眼泪。

结语:

整首词,都表达了辛弃疾对北伐的渴望,可是这从小立下的志向,却在岁月中蹉跎渐行渐远,这令辛弃疾十分无奈。他文武全才、智勇双全,无愧英雄之名,但,英雄却无法在战场上流血,只能迫于朝廷,偏居一隅,在失望中流泪,直至身死。

所以,我认为这首词正是辛弃疾一生的写照,辛弃疾的一生,是悲凉的,是令人惋惜的。


风月古今


【醉里挑灯看灯,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1140一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青年时曾聚众二千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在一次战斗中辛弃疾率少量轻骑,直闯金军中军大帐,斩敌将首级而胜归。后归南宋,历经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安抚使。他立志恢复中原,坚决主张抗战,多次向朝廷提出自已的抗金复国意见;但其主张不仅未被南宋朝廷采纳,反而将他置于闲职,最后词人怀着壮志未酬的遗恨离世。他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著有《稼轩词》,总计六百余首。

附辛弃疾词一首:

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里須長劍。人言此地,夜深長見,斗牛光燄。我覺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憑欄卻怕,風雷怒,魚龍慘。〇 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元龍老矣,不妨高卧,冰壼凉簟。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問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繫斜陽纜?

一一【宋】辛棄疾《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

南剑(今福建南平县)。


白溪釣客


辛弃疾,山东济南长青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本来在军事领域可施展抱负,但是,由于受当时社会各种原因的束缚,忠心报国与渴望祖国统一的理想终未实现,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他个人的悲叹。辛弃痰一生引以为傲的是赤手领五十骑将叛军头领张安国缚取于五万众中,这一壮举,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这是他一生的骄傲,在日后的诸多诗词中,每每流露出来。

作为一个军事家,而他的成就更多的表现在文学创作上一一指诗词,重点为词。

我是一个当过兵的人,虽未上过战场,但是火热的部队生活,战斗的气息,紧急集合的军号声时时响彻,全然是一种战斗状态。读辛弃疾的词特别是关于战争战斗的作品,能引起自己极大的共鸣。

个人交织的感情与完美的艺术形式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读来更觉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读者犹如身临其境。

其中最能代表辛弃疾一生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悲愤的词,我觉得还是那首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吧:上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䏑,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下阙: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一可怜白发生!

每每读来这首词阙,个人总感觉太象一首慷慨激昂,高歌入云的战歌了,自己又好象回到了战斗气息浓厚的军营,使命在身,时刻准备着。词的头两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也常常被后来的诗人借用点化。

词中的描写虽然是醉中梦里,但谁也不能否定这是战争场面的真实写照。

当然,透过词的中间也不难看出,作者叹息空怀壮志,蹭蹬无成的同时,渴望重上战场,来实现自己忠于国家,为国家的早日统一去建功立业,这一点不多说了。

总之这首词作是摧人奋进的,始终把个人的利益得失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读来受益匪浅,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励志词作。

这是一首壮美的词作,它决不亚于一首激昂慷慨的军歌。透过词中,辛弃疾个人的理想与抱负跃然纸上,一个壮怀激烈,决心报国,渴望国家统一的英雄辛弃疾就在我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