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鬼吹灯》改编?《龙岭迷窟》当之无愧吗?

营销号一片夸赞,都说《龙岭迷窟》是《鬼吹灯》最好的影视改编。看着就烦,连夸赞的点也都一致,什么用了沙画,什么依据科学。可是,硬是给每个原著小说的奇幻设计,都找一个科学解释,烦不烦呀?我好端端看着黄河里有条大鱼,啊,联想到了“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刚想感慨祖国江山之奇妙,偏偏就有人在耳边说,这是受了辐射,扫不扫兴?



一部影视剧的好坏,还是要客观,我去看了15集,《龙岭迷窟》有其编写和制作的用心,也精良,也有其欠缺,不妨来聊一聊。


显然,相比《龙岭迷窟》,同一个导演和团队的前作《怒晴湘西》更精彩。原因也简单,从书系来看,《龙岭迷窟》是鬼吹灯系列第2部,无论是主人公,还是作者本身,都是经验值累积初级阶段,比较单薄,还处于一个初级“解密游戏”的设计中。而《怒晴湘西》是系列中第7部,作者更娴熟,且故事又是个篇外篇,主人公变成了传奇盗墓者——卸岭帮主陈玉楼和搬山道人魁首鹧鸪哨——联手三天湘西元墓的故事,加上湘西的历史和地理背景,各种怪物迭出不穷,就更加精彩丰呈,影视化后也更精彩。



所以,上述种种并非厚此薄彼。鬼吹灯系列自有其特色。就如我在看完《怒晴湘西》剧集之后,嫌不过瘾,又去看了小说原著,想看看文字是否能够呈现更丰富多彩的想象世界,看完反而有些落寞,总觉得相比如今爽文来说,《鬼吹灯》就显得“老实”,不是动则就挖坑,也还为各种奇幻找科学依据,前面铺了个细节,后边就一定要用上。



这可能就是作者和鬼吹灯的特色,在盗墓类型小说,甚至是整个网络小说中,鬼吹灯是相对“本格”的,相对“经典”的,一切的虚构都是以现实为基础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任何“怪理论神”,在作者笔下都会有一个唯物主义的科学解释,比如湘西的六翅蜈蚣,是因为吃了古人的弹药而如此彪悍,而龙岭的人面蜘蛛,则是受到了辐射,而尸王吸血,是因为身前炼了内丹,死后内丹催动才让肢体发生了作用,并非狭义上的僵尸“诈尸”。


另一个是体现,是鬼吹灯系列的主线叙事,实际上铺展的还是比较集中,第一部是三人寻找揭开红眼诅咒,第二部更扩展,铺展出盗墓流派的体系:发丘摸金,搬山卸岭,以及观山道人,而故事主线,就变成了寻找古卦,以及流派的历史恩怨。其“盗墓宇宙”还是相对简单的。这个“简单”,是相比之后那些动则挖坑的网络小说而言的。



于是,回过头去看《龙岭迷窟》,就更觉得内容单薄,它有些像系列的“脖子”,短小而轻盈,起过渡作用。所以改编成影视难度就大,因为体量不够。比较下已播的剧集,对照原著小说,能发现一些重要的改编处还是有道理的。


最大的改编是叙事结构


《龙岭迷窟》小说,是由两个盗墓故事串起来的,前一个是胡八一和胖子进西周墓,后一个是讲述的故事,属于套匣,套了一个鹧鸪哨和了尘盗黑水城。一前一后。前一个就显得短小,单薄。



《龙岭迷窟》网剧版,让胡八一和胖子先误入龙岭迷窟,一定程度上还原原著的同时为后续剧情做一点铺垫,找到金算盘拿到摸金符,与Shirley杨摸金三人组组成后,再被马大胆裹挟下墓。而鹧鸪哨的故事,插在中间。



这样的好处有几点:一是让这一季线索更跌宕,让胡八一和胖子,Shirley杨有一种随着命运而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墓穴,观众也仿佛被牵着一直跟着走。另一个好处,其实也是对系列剧集的一个修正,让整个“鬼吹灯”系列的主线,更集中——作为第一部,目的就是围绕着找红眼诅咒,所以找李淳风墓,也就是为了寻找解除诅咒的线索。



而原著小说,似乎盗墓更像是一个副本故事,像是第一次盗墓凯旋而归后,又一次新的试炼。


增加人物,让故事更丰满

增加了最主要的人物,就是马大胆兄弟帮,陪同摸金三人组一同下墓。马大胆兄弟帮,最主要的功能,一个是叙事,推动故事线索的开始和发展,从一开始去北京把胡八一和胖子和大金牙招来龙岭,这一线索中,到底是谁给谁下套,就像一个角力的过程,看着似乎是胡八一三人使了个招想去龙岭拿更多的货,结果反而是被下套了。接着又被马大胆兄弟帮胁迫而入墓,这一推动故事发展的功能特别明显。



而第二个功能,就是让盗墓的经过变得更丰富,就好比是《指环王》故事中的矮人,一路插科打诨,非常热闹。一个舞台上不能都是英雄,还是要有些辅助的行当。



此外,原著小说中尚未那么重要的人物陈玉楼,孙教授,都先登场了,并且笔墨颇重。我觉得,这和影视化的节奏也有关,在《怒晴湘西》之后,接着跟着《龙岭迷窟》,要有一些承接的处理,就是把前一部中两个主角人物,顺在在勾勒一下,做一些铺陈。另外一点,强化陈玉楼和鹧鸪哨以及“盗墓宇宙”,实际上也能看出,整个制作团队对于“鬼吹灯”系列的大的格局,并非是盘玩一季结束,而是看着未来的蓝图。


墓中机关再设计,精彩丰呈


1,原著小说中,墓中最主要的机关,就是西周墓像“鬼魂”一样套在了唐墓上。我们一般都了解,因为历史发展,沧海桑田,有时候一块土地下面不同地层会有不同年代的墓。但是小说中的设计,并不是简单的叠层,而是把两个不同年代的墓套在一起。



到了影视中,这一点被加强。增加了唐墓的归属是风水大师李淳风,他在西周墓的基础上,构造出了一个自己的墓穴。这一改动,符合李淳风的身份,也更凸显精彩。


2,原著小说中的人面蜘蛛,在网剧版中增多,放大,成为兵团。但这一点,感觉有一些问题。剧中解释人面蜘蛛是因为收到了辐射影响,但如此成群结队的蜘蛛大军,它们平时的食物链是如何建立的呢?吃什么?镇上整天少了人,难道没人在意吗?



而且,在如今这个年代,在看人面蜘蛛,就觉得也没什么特别。似乎《指环王》中或是其他影视剧中,早就泛滥了。


3,悬魂梯。



原著小说中,悬魂梯靠于天然山洞的有利地形,基于彭罗斯阶梯原理的一个设计变式,呈一个巨大的8字形,人一旦走入其中,会因为光线(吸光涂料限制视线范围搅乱方向)、阶梯宽度与倾斜度(原著是显示宽达十几米)、月牙标记为参照产生二维视觉上的错位,让人觉得自己是呈直线状往下走,其实一直在8字形阶梯中兜圈子。影视中,把悬魂梯做成了要给圆形,但根本没有交代为什么这样的设计会让人始终兜圈子。



小说中的破解方法,是摸金三人组,反向利用了阶梯的宽度,三人保持有效的等距离,来破解掉由光线、标记等导致的视觉错位,忽略掉那些误导人的诱因,就能够顺利找到代表出口的隐藏岔路。


而影视剧中,则是胡八一从易理中寻找依据,悬魂梯一共384级台阶,暗指易经64卦,每卦6爻。要破解,就要找到“困”卦中的关键一爻,随后跳下去。让“困卦”变成“解卦”。


这个设计,基本原理是没有硬伤的,因为如果从“解”卦找出口,一个卦有六爻,也就是对应六级台阶,如果用解卦来寻找出口,对应的应该是哪一阶台阶呢?


编剧的设计是合理的,也没硬伤。可是让人看着总觉得哪儿不对。仔细一想,原来是古人并不会如此运用易理来设计。比如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段誉用易经八卦方位走出迷宫,卦与卦之间,是有算法和歌诀的,古人的设计,是因循着这个算法去做的。而网剧版中,这个解卦一爻,就像猜谜游戏,并不是运用易经的原理来解决机关。


说到底,也是编剧学了点易理皮毛只是,然后自创出来的机关。就好像剧中的陈玉楼给胡八一占卜。居然六个铜钱置一个卦?要知道,周易算卦方式有两种,一是梅花易数,一是京房,都不是这样起卦的。用铜钱起卦,应该是三枚,抛六次,每次代表一爻,这样形成一个卦,而有的爻是会变化的,代表事情的未来。


编剧显然就是找了卦的名字,火天大有,故意放在鬼门方位,东北,来说这个卦看似好,其实不佳。这样的编写太粗浅了。我完全可以辩驳,东北是艮位,代表高山,所以要从山里找。


4,大结局墓室的破局,也是基本的猜谜游戏。就是以棺椁为中心,分成八个方向,分别代表八卦的八个方向,每个方向都对应一堵墙,也就是八门,加上居中的棺椁,构成了一个九宫(格)八门的格局。摸金小组必须找到八个卦象对应墙壁上的明器,如坎位对应水,离位对应火,才算破局成功。



但是问题来了,方位如何辨别呢?不知道方位怎么知道哪个门是什么卦呢?编剧聪明地又设计了一环,就是以墓室居中的棺椁为参照物,套用口诀:“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戴是棺椁的头部,对应的数字九,九对应的是离卦,代表火,南方,景门;履是棺椁的尾部,对应数字一,一对应的是坎卦,代表水,北方,休门,依此类推。



但这里有个问题,八卦有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数字和方位是完全不同的。剧中编剧用的是后天八卦,可是唐朝的时候是先天八卦还是后天八卦呢?既然前面的设计用到了北斗星,这里就应该用先天八卦呀,因为先天八卦是按照北斗信仰来的。


所以说来说去,剧中的易理知识,也就是博君一笑,当不了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