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有“驿传”,宋有“递铺”!古代的快递小哥有多效率?

在《元史·兵志四》中,有这样的记载:

“古者置邮而传命,示速也。

对于我国的邮递事业来说,这里的“置”,指的就是古人传递文书的一种驿站。

在我国古代,传递物件和公文无非就是两种形式,用人力或者是用马,步行称之为“邮”;

而用马传递称之为“驿”,这两种方式,构成了我国邮递事业的基本要素。

01,唐朝的驿和传

根据《旧唐书·卷三八》的记载:

“东西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宽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对于唐王朝来说,疆域广阔,东到大海,西起巴尔咔什湖,南至南海,北到黑龙江外兴安岭。

统治者们为了加强对于疆域的统治和管理,都会在中央的管辖范围之内设置统一的地方交通组织和文书,物件的传递路网,驿站和驿道应运而生!

根据史书的记载,唐朝的驿站数目繁多,最多的时候达到了“府西三百里,候馆同鱼鳞”的盛景,即使在最为偏远的地区,也设置了驿站,方便邮递和传递消息。

驿传的制度是我国以“传命”为目的,设置了住宿,通讯,交通为一体的上传下达制度。从最早的军情传递,发展成为后来朝代中的亭候的设置,各类的文书,制度逐渐完善起来。

在《唐六典》中有这样的记载,在唐玄宗开元27年,全国的驿站“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驿二百六十所,水陆相兼驿八十六所”。

唐朝的驿站共有1643所,主要的功能兼具了传递文书以及招待办事大臣的场所。


全国的驿站,都由兵部的驾部郎中掌握,驿站的日常开销和经费,也都是统一从国家的户税收入中抽取出来的。

住驿站,还需要京城派发的驿券,不同级别的官员享受不同级别的待遇。

比如,一般的大臣居住的驿站提供食宿不能超过三日,五品以上的大官还需要自行解决伙食。

对于唐朝来说,有驿,有传,驿的匹配是日行180公里左右,而传则是日行四驿,120公里左右。

“一起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诗中的传递方式便是驿站。杨贵妃喜欢吃鲜荔枝,而唐玄宗就命令人用驿站的方式快马加鞭进行传递,确保效率。

除了驿和传之外,唐朝传递信件的方式还包括熟人稍信,飞钱以及“漂流”等方式。

所谓的飞钱,比较类似于现在的银行储蓄。

大臣们在京城办事处存上欠款,到了地方可以凭借着票据取出使用,非常的方便,不仅可以确保办事的效率,还可以确保路上财产的安全性。

02,宋代的递铺

急递铺,是中国古代的邮驿组织之一,他始于宋朝,在元朝时期达到了普及。

到了宋朝,邮递事业发展较为迅速,最鲜明的一个特点便是由官方直接管辖,从宋初的枢密院管辖到了元丰年间兵部以下的驾部管辖,很类似现在的邮政部门。

《宋史·职官志》中记载:

“官文书则量其迟速,以附步马急递”。

在宋朝以前,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平民来负责差事,宋太宗时期,设置了官兵替代了百姓作为差使,大大的节省了时间成本。

而枢密院颁发给官员的住宿凭证驿券被称作是“走马头子”,不管是在什么地方住宿,一定需要专业的凭证,才能够享受特权。

不仅如此,和唐朝不同的是,宋朝的邮递事业和招待事业已经出现了细分,两者的职能不再重合。

北宋的递铺主要负责是传递文书和各种的重大资料,每隔上十八里到二十五里设置一所。

而递铺还分为各种不同的传递方式,比较类似于我们现在好几家快递公司,收费和运输效率也各有不同。

分别为步递,马递,急脚递以及金字牌急脚递。

从字面意思我们也能够看出,每一种传递方式的效率,步递最慢,而金字牌急脚递则是最快的一种传递方式。

然而,这样的方式可不是人人都能够享受到的,一般都是重大的军情或者是国家机密性的东西。

比如,著名的南宋英雄岳飞就曾经被皇帝连下了十二道“金字牌急脚递”,要求以最快的效率送到收件人手中,在每一个驿站之间都不得延误和停留。

同时规定,这样的文书快到下一站递铺的时候,就需要摇铃,等到铺里的工作人员听到之后,还要快马加鞭的跑过去,像接力赛一样飞速传递。

旁边的行人一般遇到金字牌急脚递,也都会远远让路,知道这是“五百里加急”,延误不得。

到了宋景德年间,因为马匹来往过于频繁,所以统治者做了限制,禁止在川峡路州、军、监、县、镇等地方士卒传递公事,所以在这时,一部分的马递需要用急脚递代替了。

在当时,这些快递员们工作量非常之大。

往往当时急脚递役夫很苦,河北沿边安抚司奏“河北诸州军马递铺兵士有父母骨肉散在诸铺者,乞配在一处”,可见快递小哥的辛苦了。

03,邮驿事业的意义

到了明朝时期,朱元璋下令,非军国大事,不得使用驿马或者是邮递的设施,如果违反了,就需要受到惩罚了。

到了清朝末年,随着近代邮政事业的兴起,公文驿传的方式便被废除了。

对于我国的邮驿事业来说,不管是唐朝的驿和传,还是宋朝之后的急脚铺,它们的设立,让我国古代邮递事业趋于多样化,不仅丰富了我国的信息物流方式,也大大提升了政令的传递,确保了信息的畅通。

同时,邮递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也有助于带动周边的贸易繁荣和物流沟通,促进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对于我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融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六典》

2,《宋史·职官志》

3,《元史·兵志四》

4,《旧唐书·卷三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