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代雄主,死後慘被暴屍兩月有餘

時間:公元前651年。

地點:葵丘(今河南省民權縣)。

背景:公元前655年,天下共主周惠王想廢掉太子姬鄭,立自己與愛妃生的兒子姬帶為太子。齊桓(huán)公為了保全太子的地位,便以諸侯要拜見太子為藉口,於同年五月,聯合八國諸侯在首止開大會,太子姬鄭在首止和諸侯見了面,一起住了幾個月,並得到諸侯聯盟支持,不久,周惠王薨逝,公元前652年,太子鄭即位為周襄王。

周襄王對齊桓公十分感激,為答謝齊桓公,於即位次年派使者給齊桓公送了祭肉、珍貴的弓箭和車子。齊桓公便利用這個機會,通知各方諸侯於在葵丘會合諸侯,招待周王的使者。

事件:齊桓公召集魯國、宋國、衛國、鄭國、許國、曹國等國於葵丘相會結盟,規定同盟國都要言歸於好,齊桓公頒佈了天子禁令五條。周襄王派宰孔參加,並賜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給齊桓公。

此次事件,史稱“葵丘會盟”,“葵丘會盟”是齊桓公“九合諸侯”其中的一次。史書記載說,春秋五霸,以齊桓公最盛;齊桓公九合諸侯,則以葵丘之會最盛,葵丘會盟標誌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頂峰,通過葵丘的盛會,齊桓公成為中原的首位霸主。齊桓公的九合諸侯,與今天的各種“國際峰會”何其相似,頗有開“峰會”先河之意。

位於河南商丘的葵丘會盟臺遺址

齊桓公一時風光無兩,乃至意欲效仿“三皇五帝“行封禪之禮,封泰山禪梁父山。名相管仲以自古封禪之主皆受天命(“皆受命然後得封禪”)為由諫之,於是齊桓公有了下面的一段話反駁管仲。

“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登太行,至卑耳山而還。諸侯莫違寡人。寡人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異於此乎?吾欲封泰山,禪梁父。”

管仲見前言勸諫不成,就以天未降瑞兆為由再次勸諫桓公,於是桓公才停止這種想法。桓公一言,雖有驕縱傲慢之嫌,卻也並無誇大妄誕之意,就連聖賢孔子也評價齊桓公說: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

今天我們就著重介紹一下今天的主人“公”,“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注:此處區別於“田氏代齊”後的另一位齊桓公“田齊桓公”田午)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齊桓公

家世顯赫

我們知道,齊國是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被周天子封為侯爵,疆域主要在今山東地區。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即姜尚、姜子牙)。被左丘明的《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國語·鄭語》和司馬遷的《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共同評價為春秋四大國之一。

春秋初期諸侯國分佈狀況

齊桓公(?-公元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齊氏(齊桓公是姜尚的第十二代孫,其先祖姜尚原為呂氏,因姜尚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於呂,故以呂為氏,而姜尚被封於齊地,故其後人以齊為氏),也叫公子小白、姜小白(此姜非彼江啦,聽起來是個小白,其實並不水~)是齊僖(xī)公的兒子、齊襄公的弟弟。

人家不是這個小白啦~

波折又傳奇的即位之爭

齊僖公有三子,分別為諸兒(齊襄公)、公子糾、公子小白(後來的齊桓公)。齊僖公去世後,齊襄公即位,此為背景。

齊襄公晚年時,齊國國政混亂。公子糾的師傅管仲與公子小白的師傅鮑叔牙雙雙都預感齊國將發生大亂,就各自保護兩位公子到魯國與莒(jǔ)國。

齊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齊大夫連稱管至父謀殺齊襄公,立其堂弟公孫無知(齊僖公同母弟夷仲年之遺腹子)為君。

齊桓公元年 (前685年),齊大夫雍廩(此處有爭議,《左傳·莊公九年》記為“雍廩殺無知”,西晉杜預註解雍廩為齊大夫,《史記·齊太公世家》則記為“雍林人襲殺無知”,按史記的說法,雍林為地名,因左傳成書早於史記,此處取信於左傳)殺公孫無知,隨即與大夫

國氏高傒等準備秘密迎回人在莒國的公子小白回到臨淄(山東淄博東)即位。

魯國聽說公孫無知被殺,也派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糾回齊國,而管仲帶兵堵截住莒國到齊國的路。傳說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帶鉤(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繫腰帶的掛鉤,又稱“犀比”。多用青銅鑄造,也有黃金、白銀、鐵、玉等材質。),小白咬舌吐血假裝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魯國於是就不慌不忙地送公子糾回國,六日方抵。而這時小白已兼程趕回齊國,高傒立其為國君,是為桓公。

王位爭奪戰——先到者稱王

即位首戰於魯

小白趕回即位後,隨即發兵迎擊魯國,在干時(今山東省桓臺縣)大戰,魯軍敗走。鮑叔牙給魯侯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公子糾是齊君的兄弟,齊君不忍殺他,請魯國殺他。公子糾的老師召忽、管仲是(齊桓公)仇人,請魯國把他們送來剁成肉泥;如不從命,我們將出兵討伐魯國。”魯人害怕,殺公子糾,召忽自殺,管仲則要求魯國囚禁自己。小白要殺管仲,鮑叔牙規勸說:“臣幸運地跟從了君上,君上現在成為了國君。如果君上只想讓齊國成為強國,那麼有叔牙和高傒就夠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業,那麼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能強盛,不可以失去他。”於是齊桓公姜小白聽從了鮑叔牙的建議。

之後齊公姜小白和管仲談論霸王之術,大喜過望,以其為大夫,委以政事。

齊桓公與管仲

任用賢能——管仲相齊

齊桓公起用管仲進行改革,建立健全宮廷官制。在相之下,設立大司行、大司田、大司馬、大司理、大諫之官等五官,分別掌管外交、經濟、軍事、刑法、監察等,削弱了世卿的統治權力,增強了君主集權,形成了完整的中央政權機構。並構建地方行政機構,實行國野分治的方法,國都為國,其他地方為野。國中設二十一鄉,其中工商六鄉,士十五鄉。每五家為一軌,軌設軌長。每十軌為一里,裡設裡司。每四里為一連,連設連長。每十連為一鄉,鄉設良人。再為臣設三卿,工設三族,商設三鄉,澤設三虞,山設三衡,加強管理。對於野,以三十家為一邑,邑設邑司。十邑為一卒,卒設卒帥。十卒為一鄉,鄉設鄉帥。三鄉為一縣,縣設縣帥。十縣為一屬,屬設大夫。全國共有五屬,設五屬大夫分別治理。並劃分各級官員的職權範圍,屬大夫管刑獄,縣帥管劃分田界,鄉帥管一般政事,要求他們兢兢業業,不許荒廢政事,不然處以刑罰。每年正月,五屬大夫要向桓公彙報述職,桓公根據政績來進行獎懲。加上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的制度。規定士鄉的居民必須服兵役。每家出一人為士卒,每軌為一伍,伍由軌長率領。每裡五十人為一小戎,小戎由裡司率領。每連二百人為卒,卒由連長率領。每鄉兩千人為一旅,旅由良人率領。五鄉一萬人為一軍,十五鄉共三軍,桓公、國子、高子各率一軍。農閒時訓練,有戰事時出征。這樣既提高了士兵戰鬥力,也不必支付養兵的費用。另外,為解決武器不足的問題,規定犯罪可以用兵器贖罪。犯重罪可以用甲和戟贖罪,犯輕罪的可以用盾和戟贖罪,犯小罪可以用金屬贖罪,銅用來鑄兵器,鐵用來鑄農具。訴訟成功則要交一束箭。從此,齊國的兵器也漸漸充足起來。亦通過減少稅收,增加人口的生育水平。從而提高齊國的總體人口數量。對商業特別是鹽商加以重稅,以補足稅收的差異。並實行了糧食“平準”的政策,避免富人搶奪窮人的糧食,進一步限制貧富的差距。也間接承認了農民自由買賣糧食的權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並且還保障了私田農的生產利潤。這種經濟政策,亦為經濟層面的國君集權。並在齊國各處設立“女閭”,將戰犯或罪犯的寡婦充於其間,並抽以稅收。這樣的做法導致了許多秦人,晉人慕名而來到齊國大大的充實了齊國的國庫。

管仲相齊

國富兵強——九合諸侯,尊王攘夷

齊桓公七年(前679年),在鄄(juàn)召集宋國、陳國、蔡國、邾國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後宋國違背盟約,齊桓公以周天子的名義,率幾國諸侯伐宋,迫使宋國求和,此即為“九合諸侯”的第一次。此次,齊桓公還滅了譚國、遂國、鄣國等小國。除此之外,齊桓公陸續會盟諸侯不下九次(《論語·憲問》:“九合諸侯,不以兵車”。),史稱“九合諸侯”。其中於“葵丘會盟”,桓公更是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弒,抑兼併”的口號,以諸侯長的身份,挾天子以伐不服。尊崇周天子,並數次發動幫助諸侯國的攘夷狄戰爭而大獲讚賞,是為“尊王攘夷”。

齊桓公“尊王攘夷”

晚年昏庸,不得善終

易牙以廚藝服侍齊桓公。齊桓公說:“只有蒸嬰兒肉還沒嘗過。”於是易牙將其長子烹蒸了獻給齊桓公吃(所謂虎毒不食子,易牙猛於虎...)。

齊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管仲重病,桓公問他:“群臣中誰可以代你為相?”管仲說:“瞭解臣下沒有人比得上君主。”桓公說:“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殺掉孩子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 桓公說:“

開方如何?”管仲回答:“背棄親人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近。” 桓公說:“豎刁如何?”管仲回答:“自己閹割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愛。”管仲死後,齊桓公不聽管仲的話,重用三人,三人專權。

易牙被後世稱為廚師之祖(品德不敢恭維)

齊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齊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冬十月七日,齊桓公病死,一代雄主至此王星隕落。其間五公子互相攻打,齊國一片混亂,桓公屍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屍蟲都從屍體上爬了出來,(“身死不葬,蟲流出戶”、“桓公屍在床上六十七日,屍蟲出於戶”)。直到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齊君無虧才把桓公收殮入棺,停柩於堂。

齊桓公英雄遲暮

桓公有子十餘人,總計前後五人曾登君位:無詭即位三月死去,沒有諡(shì)號;接著是孝公;接著是昭公;再接下去是懿公;最後是惠公。孝公元年(前642)三月,宋襄公率領諸侯軍隊送齊太子昭歸國並伐齊。齊人害怕,殺死其君無詭。齊人將要立太子昭為齊君時,其餘四公子的徒眾又攻打太子,太子逃到宋國,宋國與齊國四公子的軍隊作戰。五月,宋軍打敗四公子立太子昭為君,就是齊孝公。宋國因為曾受桓公與管仲之託照顧太子,所以前來征伐。因為王室內部爭奪王位之亂加之與他國勢力間的相互攻伐,一直到八月才顧上埋葬齊桓公。

關於齊桓公之死,還有一種說法是齊桓公病重,佞臣常之巫告知易牙桓公將死,於是易牙等趁機作亂將齊桓公活活餓死,據筆者考證這種說法出自呂不韋的《呂氏春秋·先識》,而《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是病死,成書更早的《左傳》記述也和《史記》一致,由於《呂氏春秋》所記述的關於桓公之死的情況存在諸多疑點,故本篇不予採信。以《左傳》和《史記》記敘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