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锋还是争锋:恭亲王奕訢一生的选择题

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天资聪颖,颇有才气,懂满蒙汉三种语言文字,自幼饱读儒家经典,诗文骑射在皇子中卓尔不群,精明能干,留下“鬼子六”的名号。其一生屡现高光时刻,却因聪明太露,在宦海中跌宕起伏。藏锋还是争锋,他用一生来破解这道艰难的选择题。

聪明太露错失皇位

道光皇帝晚年,在哪位皇子立为储君的问题上,一直在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之间纠结犹豫。按才干和清朝传统,当立奕訢继承大统,但却选择了才智相对较平的奕詝。

为什么会是这个结果?据传是奕詝恩师杜受田的主意,让奕詝不比条陈时政和骑马武功,而以仁孝取悦父皇。有一年春天,道光帝带领诸皇子狩猎,奕詝故意一箭不发。“上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道光帝庙号)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道光末年身体违和,缠绵病榻,将不久于人世。奕詝前来晋见,伏地流涕,痛切异常,“帝大悦,谓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皇帝召集重臣,宣布两道御笔上谕,一为“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一为“封皇六子奕訢为亲王”。

历史总有一些真相扑朔迷离,帝王的心思也最是难懂。

把奕訢失掉皇位的原因归结于仁孝输给了奕詝,恐怕是看轻了道光帝的水准。选择聪明能干、锋芒毕露的奕訢,可能会使大清江山陷入动荡;选择才智相对平庸、性格平稳的奕詝,可能会让大清社稷更加绵长。谁又能说,这不是道光皇帝的老谋深算呢?

虽然说历史不能假设,但假如奕訢不那么聪明太露,而是老成持重,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也许结局会是另一个模样,奕訢的人生际遇也会全然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奕訢所做人生的第一道选择题,就决定了自己的命运。

聪明太露失去宠信

奕詝即位,改元咸丰。为了弥合嫌隙、笼络兄弟,授奕訢为十五善射大臣。咸丰二年(1852年),将原庆郡王府(乾隆年间大学士和珅府邸)赐给了奕訢,并且给奕訢的海淀别墅“朗润园”亲自题名并赐诗一首,表示极其关切之意。

咸丰三年正月,奕訢奉旨管理中正殿、武英殿事务,九月署理领侍卫内大臣,参与京城巡防事宜,十月奉旨在军机处行走,打破了清代皇子不得干预政务的祖制。四年二月,管理三库事务,补授镶红旗蒙古都统,四月补授宗人府右宗正,六月调补镶黄旗汉军都统,九月升授宗人府宗令、阅兵大臣,调补为正黄旗满洲都统。五年,总理行营事务,赏穿黄马褂。

应该说,咸丰皇帝对当年的竞争对手信任有加,恩宠备至,超出了一般帝王的心胸度量。而咸丰五年发生的一件事,却改变了奕訢的仕途生涯。

是年七月初一,孝静成皇后(静太妃)病重,奕訢请求自己的生母晋封为皇太后。奕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去世较早,遗命将奕詝给了托孤静贵妃(静太妃,奕訢生母)抚育。也就是说,奕訢生母对咸丰皇帝有养育之恩。按理说,这样的要求并不过分,咸丰皇帝半推半就、含含糊糊也就答应了。奕訢立即传旨册封,导致咸丰皇帝大为不满。二十天后,咸丰皇帝下旨罢免奕訢一切职务,责令回上书房读书,仍在内廷行走,管理中正殿等处事务,给了恭亲王一个下马威。

风波过去,咸丰皇帝虽然后来陆续授予了奕訢职务,却对自作聪明、擅自主张、难以驾驭的恭亲王彻底失去了信任。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奕詝病死于热河,遗诏载淳继位,命载垣、端华、肃顺等8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却把奕訢摒除在外。恭亲王聪明太露,在藏锋还是争锋的问题上,给出的答案让他经历了又一次政治挫折。

当然,咸丰一朝,奕訢的聪明并非全无所获,一些政见举措得以实现。尤其咸丰十年担任议和大臣,主持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聪明干练不仅赢得了西方国家好感,而且笼络了文祥(户部侍郎)、桂良(文华殿大学士)、宝鋆(总管内务府大臣)一帮大臣,形成了自己的政治集团。

聪明太露仕途更加曲折

咸丰皇帝驾崩不久,奕訢协助慈禧太后发动了辛酉政变(北京政变),将顾命八大臣全部处死,改元“同治”,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奕訢被授予了议政王、军机处领班大臣,并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的职务主管王朝外交事务,总揽内政外交。审时度势、果断出击,到达人生高点,奕訢的聪明让此次争锋取得了完胜。

如果奕訢汲取教训,改弦更张,收一收锋芒,相信会在这个高位上待的更久。但是,改变一个人的个性最为痛苦,也是最困难的一件事情。

权倾一时的恭亲王,治国理政时常一意孤行,不拘小节。一些重要的朝政大事,有时未经奏明两宫太后就独断专行,自作主张,导致权欲熏心的慈禧日渐不满。

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编修蔡寿祺弹劾恭亲王揽权纳贿,徇私骄盈。慈禧太后要奕訢当面解释,借机敲打。奕訢脱口而出“蔡寿祺不是个好东西”,引发慈禧震怒,下令查办。两天后就以“目无君上”名义,免去议政王等一切职务。朝中大臣求情,慈禧方才允许在内廷行走,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免去了议政王职务。奕訢的聪明能干遭受沉重打击。

同治八年,奕訢支持杀掉慈禧太后的亲信安德海,慈禧暗自记上一笔。同治十三年,奕訢带领10位重臣劝谏同治帝不要修治圆明园,引发皇上大怒,当面斥责奕訢“此位让尔,何如?”奕訢根本没有弄清楚慈禧的真实意图,再谏,同治皇帝下令革去亲王世袭罔替,改为郡王,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后经两宫太后干预,赏还了亲王世袭罔替。实际是慈安太后从中斡旋,慈禧再一次敲打了恭亲王。

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慈安太后去世,奕訢在政治上更为孤立。反反复复的浮沉,基本上磨平了奕訢的棱角,挫败了他的锐气,终于懂得了适时收藏锋芒,遇到大事不提出应对策略,但为时已晚。

中法战争,是战是和,奕訢为首的军机处拿不定主意,军队节节败退。光绪十年三月,慈禧太后借口奕訢“委靡因循”,免去他一切职务,武英殿大学士宝鋆、吏部尚书李鸿藻、兵部尚书景廉等全部被逐出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奕訢政治集团全军覆没。

光绪二十年,沉寂多年以后,奕訢被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但内忧外患的历史条件下几乎毫无作为。二十四年一病不起,四月初十辞逝,终年66岁,在郁闷中走完了一生。

身后凄凉得失难以评说

恭亲王墓址,规制宏大,占地千亩。石狮、石坊、华表、神桥、石碑、碑楼、享殿、宝顶等一应俱全,也算是极尽哀荣。1932年墓地被土匪所盗,后来阳宅也被拆掉变卖,墓址地面建筑物荡然无存。1958年修建十三陵水库,恭亲王墓地石料全被拉走修建水库,一对石狮子运到水库纪念碑公园。吊车吊不动,原址留下了精美绝伦的三门四柱三楼的石牌坊,是这位曾经权倾一时的恭亲王留给世人的物质记忆。

作为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名王重臣,奕訢主张学习外国科技加强中国军事实力,主张保持与欧美大国的和平,支持开办中国早期的近代军事工业,成为洋务运动的中枢首脑。任职中枢期间,清政府先后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捻军以及西部各省的回民叛乱。开办同文馆,倡议设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促进教育进步和新式外交也做出了贡献。

一生命运坎坷,撇开历史因素,就其个人发展来说,成也聪明、败也聪明。曾国藩一句“恭亲王举止轻浮,聪明太露,多谋多断”,可谓道尽其一生宦海沉浮的真机。

左宗棠有联“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岂不知“用舍行藏真道理,常遭人嫉是蠢才”。《论语·述而》云:“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很多人聪明一世、才华横溢,终究不得一展抱负,实现人生价值,却把原因归于运气和机遇,从而慨叹人生无常。天生禀赋如何运用,是大智若愚隐藏锋芒,还是恃才傲物与人争锋,恭亲王所做的选择题,难道不值得聪明的能人用心思考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