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吉利与法兰西之间的爱恨情仇:英法百年战争

公元1066年,法国

诺曼底公爵威廉率部队攻入不列颠群岛,驱逐了原英国国王哈兰德,并在伦敦加冕称王。自此,英国进入了诺曼王朝的统治时期。而威廉也因诺曼王朝的开创者这一身份而被称之为威廉一世

英国诺曼王朝的开创者威廉一世

从这一年开始,英国与法国之间的历史就被紧紧绑在了一起。由于威廉一世身兼法国诺曼底公爵和英国国王两重身份,所以大量的法国贵族涌入英国,构成了英国的贵族集团,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顿时密切了起来。

不过,正是因为威廉一世的这种特殊身份,在随后的时日里,英国和法国的君主常常为了领地问题而争执不休(原因在于领地可世袭)。到了最后,双方之间的矛盾已经升级为不得不以战争的方式来解除,英法百战年战争由此拉开了序幕。

如今的法国诺曼底地区

英法百年战争的大背景

谈起英法百年战争,就不得不提到公元1066年威廉一世远渡英吉利海峡,在征服英国后加冕成王的事情。如果当年威廉一世并未前往英国,那么后来的英法百年战争则很有可能不会爆发,至少不会因为领地的纠纷而爆发。

英吉利海峡

英国各个王朝的特点在于更迭速度十分之快,绝大多数的王朝在并没有统治较长时间就因各种原因终结了统治。公元1154年,对英国持续了不到一百年统治的诺曼王朝因末代君主斯蒂芬不敌安茹伯爵亨利的攻势,所以对其采取了妥协姿态,承诺自己死后将英国王位传给亨利。至此,诺曼王朝灭亡,取而代之的是安茹王朝(也称金雀花王朝)。

从安茹王朝实行对英国的统治的那一日开始,英国国王就成为了英国本土、法国诺曼底和法国安茹三地的共主。那么这就会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法国国王虽为法国地区的国王,但是却无法对法国地区的诺曼底和安茹两地实行统治,因为这里的统治权是归属于英国国王的。在这种背景下,法国国王自然不会坐视不顾,必然想要将法国统一起来,驱逐英国国王在法国境内的势力,也就是将两地的控制权从英国国王手中夺回,这就是英法百年战争爆发的根本性原因。

英国安茹王朝第一任国王亨利二世

此时的法国正处于卡佩王朝的统治之下,公元1328年,法国国王查理四世因没有子嗣,所以法国人共同推举身为瓦罗亚家族的腓力登上王位,即腓力六世。从这一时期开始,法国卡佩王朝的统治宣告了终结,取而代之的是瓦罗亚王朝。而英法百年战争,正是发生在英国安茹王朝和法国瓦罗亚王朝统治时期的事。

虽然英国国王和法国国王因为领地问题产生了许多矛盾,但这并不足以直接引发战争,英法百年战争真正的导火索其实是两国国王对于法属佛兰德尔这一地区的争夺。该地区的农业虽然并不算发达,但是纺织业却是遥遥领先法国其他地区,成为法国国王的重要税收来源地。为了保证税收的安全,腓力六世还特地强化了在此地的统治。

法国瓦罗亚王朝第一任国王腓力六世

然而,当时英国的支柱型产业是出口羊毛,且大部分羊毛都出口到了佛兰德尔。身为英国国王的爱德华三世自然也想控制该地,不过法国国王又怎么可能同意,双方之间的矛盾再一次激化了。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增洪教授在《英法百年战争爆发原因之分析》一文中提到了佛兰德尔对于英国的重要性:

"佛兰德尔是英国主要的羊毛出口市场,英国赖之获得巨额利润。随着佛兰德尔毛纺织业的发展,本地的羊毛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这样就急需国际市场羊毛的输入,而英格兰则是天然的"经济盟友"。一是因为英格兰的羊毛产量巨大。13、14 世纪时,英格兰作为羊毛中心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其他任何地区。'到13世纪后半叶,英格兰平均年出口量达到了30000 袋以上,也就是大约 1100 万镑。···'"

在法国国王腓力六世看来,英国国王的这种举动太过贪婪,于是一怒之下没收了英国国王在法国境内的领土。实际上,法国国王早就有了这样的想法,只是以弗兰德尔事件为借口罢了。爱德华三世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决定与法国开战,以求夺回被法国国王没收的直属领土。公元1337年,英法百年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

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

在中国古代史中,我们几乎不会发现有一人身兼两地君主事情的发生。以东汉末年曹操崛起为例,我们可以发现,曹操的扩张路线是以一点向四周扩散的。也就是说,曹操是由自己的根据地兖州逐渐向外扩张,先后吞并了河北、西凉等地,最终使自己的领地呈辐射状扩大。这样做的结果是在自己的领地范围内,并没有其他诸侯的势力存在。

现在再将目光转回至欧洲,威廉一世本就是法国诺曼底地区的公爵,他的领土也自然在此。当他选择远渡英吉利海峡,进而成为英国国王并拥有英国的土地时,他的领地之间就出现了未能连成一片的现象。这样就会使威廉一世在治理两地时出现明显的轻重分化。

比如说威廉一世位于英国境内执政,那么他对英国的控制力就相对较强,而对于诺曼底地区的控制能力也会因为自己身处异乡而大幅减弱。虽然公元1216年英国国王失去了对诺曼底地区的统治权,但仍然在法国境内有着大量领土,这些地区的归属也因此出现了争议,这也就为英法百年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战争前中期,英军占据绝大优势

英法百年战争的第一枪是由英国人打响的,在战争开始后不久,爱德华三世就派出了最为精锐的英国海军与法国海军相战于英吉利海峡的水面之上,即斯吕斯海战,并以法国海军的失败而告终。

斯吕斯海战的失败使法国失去了进攻英国本土的能力,毕竟此时的制海权已经完全落入了英国海军的手中。此后的英国军队便可以以英吉利海峡为依托,选择法国海岸线的任意一处进行打击,不过英国人的首要目标还是诺曼底。很明显,英国人想要恢复自诺曼王朝以来英国对该地的控制权。

法国诺曼底地区地图

公元1346年8月,英军在爱德华三世的亲自率领下成功登陆法国本土,并在克雷西地区列阵以待。此时的法军也在腓力六世的率领下急速奔赴战场。在这场英法第一次陆地会战的战役中,双方兵力比例达到了1:3左右。

英军虽然兵力处于劣势,但还是依靠长弓兵给法国骑兵造成了严重的杀伤,十五次的冲锋竟然全部被英军杀退。在最后一次冲锋失败后,腓力六世率领残部退守法属亚眠。此战英军仅仅付出了不足二百人伤亡的代价,而法国方面则损失了一万多人。此后的短时间内,腓力六世一直未能组建起有效的防御力量阻挡英军前进的脚步,诺曼底地区就这样被英军所轻松占领。

公元1356年,黑太子爱德华(爱德华三世之子,其绰号的由来是因为他常常身着黑色铠甲)在普瓦提埃会战中大破法军主力,新继位的法国国王约翰二世在这场会战中一败涂地,自己也被英军所生擒。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的李佳楠在《百年战争前期普瓦提埃之战研究》一文中提到了该场战役给法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普瓦提埃的惨败,使法兰西面临被肢解的局面。克雷西一战失败后,法军屡次尝试消除毁灭性的步兵战术···他们竭力寻找对方步兵、阵型的弱点,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努力是徒劳的。普瓦提埃的败绩击碎了法军的幻想,因此,对于那一代法军将领来讲,需要做的即是尽一切可能避免与英军交战。战争期间的防御策略使英军由劣势转为优势,之后通过《加来和约》,法兰西丧失了大片领土。"

身着黑色铠甲的黑太子爱德华

普瓦提埃的失败给法国内部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不仅国王被敌军生擒,国内也变得更加混乱。不过,英国人对于法国国王并没有什么兴趣,也不想将他处死,故而允许法国人筹集资金将约翰二世赎回。虽然约翰二世输掉了这场战争,但在他回国之后依然重新坐上了王座,一直到他死去之时他仍然是法国国王。

英国方面虽然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并且给予了法国非常严重的打击,但却没有因此获得整个英法百年战争的胜利。相反,由于英军在法国境内随意劫掠,甚至草菅人命,这就激怒了所有的法国百姓。至此,英法百年战争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而英国在这场战争中的优势也在逐渐逆转为劣势。

战争中后期,法军由守转攻

公元1364年,丢失法国大片领土的约翰二世死去,查理五世成为法国的新一任国王。在其继位后不久就稳定了法国内部的混乱局面,并且对军队进行了改革。与此同时,查理五世也意识到想要扭转法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被动局面,就必须想办法夺回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源头遏制英军进军的脚步,否则源源不断的英军都将从不列颠群岛赶来。

阻止英军前进的法国国王查理五世

此时的英军已经占领了法国绝大部分的领土,由于其人数较少,所以分布在各地的英军部队数量都非常稀少。查理五世抓住这一机会,以法军精锐不断袭扰各地的驻防英军,逐渐消灭其有生力量,迫使英国国王不得不缩短战线,放弃一些没有太大战略意义的原法属地区。到了公元1380年,英国在法国本土的势力已经完全被压缩至沿海一带,只占据了几个重要的海港和沿海城市。从此时开始,法国开始由全面防守转向全面进攻。

可惜的是,在法国形势明显转好的情况下,法军再次战败于阿金库尔战役之中。在这场战役中,英军再次以少胜多,大败法军精锐部队,约五千名贵族都因此战死,英军则只付出了不足三百人的伤亡代价。

随后英军再次展开对法国的全面进攻,并围困了法国北部城市奥尔良。一旦奥尔良被攻破,法国南部地区将全部暴露在英军面前,法国国运也将就此结束。在这决定法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名法国女性站了出来,并自告奋勇愿意领导法国国王的军队出战英军,这便是被后世冠以"圣女"称号的圣女贞德。

红色区域为法国中部城市奥尔良的所在位置

或许法国国王自己也不会想到,屡战屡败的法军竟然会在一名农村姑娘的率领下大破围困奥尔良的英军精锐部队。但令人感到惋惜的是,贞德在次年就被英军所抓获,最终被焚烧致死。对此,王孔刚在《西方木兰女——安格尔的》一文中曾经提到:

"1430年5月···贞德被协助英军作战的勃艮第人俘虏,并以高价卖给英国人,而狡猾的英国人为了借刀杀人,又将小贞德押到鲁昂,交予异端裁判所审判,控告贞德施行巫术、女扮男装、妖言惑众。要她公开认错,贞德受尽苦刑,坚强不屈,而懦弱的查理王子在被贞德扶上王位之后,对于声誉日高的贞德原本就惧怕'功高盖主'···没有想法营救曾经有功于法国的大义女子贞德。"

法国人的英雄圣女贞德

此时的贞德已经成为法国军民的精神支柱,在其死后,法国人的怒火被彻底点燃了。在随后的时日里,法军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不断夺回被英军所占领的城市及其他地区。公元1453年,法军与英军在波尔多进行最终决战,并以英军全军覆没为告终,英国国王不得不放弃吞并法国全境的计划,英法百年战争也自此宣告结束。

圣女贞德之死不仅对英法百年战争产生了较大影响,也对英法两国的内部产生了影响。贞德死后,法国军民都看清了查理七世的懦弱和不作为,再也不愿意将希望寄托在法国国王身上,这才引发了全民抵抗英国侵略的结果。英军即便作战骁勇,但也无法与全部的法国军民为敌。

在波尔多决战过后,英国已经失去了再次进攻法国的能力,其内部也产生了较大的混乱。与此同时,法国也因这一场持续了一百余年的战争而满目疮痍,双方都无法再将战争继续下去。至此,双方不得不一同坐到谈判桌前,为这持续了几代的大型战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懦弱的法国国王查理七世

结语

英法百年战争给英法两国都带去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当然这些影响也不仅仅是负面的,也有一部分积极的内容。首先,这场持续了一百余年的战争给双方的经济都带来了严重的打击,其中以法国最为严重。虽然英军在最后的决战中失利,但战火并未烧到英国本土,所以英国在这场战争中获得的损失最小。

同时,英军之所以能够长时间控制战争主导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战争初期,英军就获得了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英国军队借助制海权这一优势,不但能够保证后勤部队的安全,还能为前线部队源源不断提供援军。在战争结束后,尝到制海权所带来的"甜头"后的英国更加重视对于制海权的把控。直到近代,英国依旧十分重视制海权。

波尔多决战过后,英国丧失了在法国全部的领土,法国也趁势完成了统一。自此,英国的势力很难再直接触及到法国,甚至整个欧洲,这无疑削弱了英国对于欧洲大陆整体的影响。后来的英国政府之所以推行"光荣孤立"政策,也是受到了这一因素的影响。不过,英军虽然战败于波尔多,但这场持续了百年之久的战争却并不能够明确界定出谁胜谁负,甚至可以说二者同时输掉了这场战争。

参考文献:

1.《英法百年战争爆发原因之分析》,李增洪、徐桂民著

2.《百年战争前期普瓦提埃之战研究》,李佳楠著

3.《西方木兰女——安格尔的》,王孔刚著

文章内容来自今日头条:史官录 独家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