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縣:脫貧攻堅態勢強勁——安徽省涇縣脫貧攻堅調研報告

漢家舊縣,江左名區。

  已置縣2100餘年的安徽省涇縣,靜靜地臥於皖南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這座歷史悠久的文化之鄉,也是光榮的革命老區,然而當年曾護佑紅色隊伍開展革命的厚重大山,在改革開放後也成為阻擋父老鄉親致富的一道障礙。

  涇縣總面積2054.5平方公里,轄9鎮2鄉,總人口36萬,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之稱。涇縣2002年被確定為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2年成功摘帽。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涇縣上下全力奮戰脫貧攻堅,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截至目前,34個貧困村已全部出列;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1587戶、23985人,已脫貧11299戶、22250人,未脫貧288戶、735人。計劃2019年脫貧433人,確保到2020年如期完成脫貧任務,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

  怎樣把被動的“輸血”式扶貧,變成主動的“造血”式脫貧,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的大事。近年來,涇縣將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主要抓手,把當地的產業優勢轉化為群眾的脫貧優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要求,當地的產業扶貧已經成為貧困戶持續增收的“穩定器”。

  涇縣悠久的歷史,造就了這裡璀璨的文化積存,涵養了勤勞智慧的涇縣人民,創造了燦爛的宣紙文化。宣紙“始於唐代、產於涇縣”,涇縣2002年被國家確定為宣紙原產地域。

  “輕似蟬翼白如雪,抖似細綢不聞聲。”製作宣紙的主要材料是青檀皮和沙田稻草,而只有產自安徽涇縣及周邊地區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才能製作出正宗的宣紙。近年來,涇縣做大做強宣紙產業,用高質量發展帶動精準扶貧工作,採取“公司+貧困戶”方式,帶動貧困林農發展青檀等宣紙原料種植,定向培育6.5萬畝青檀基地,受益貧困村20個、貧困戶2585戶,戶均增收4500元以上。

  好山好水出好茶,涇縣盛產優質茗茶。近年來,涇縣將茶產業作為產業扶貧的重點,出臺《加快茶產業發展意見》,致力走標準化優質發展道路,新增無性系良種茶園近萬畝,小小茶樹已經成為“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

  “收益這麼好的產業,老百姓當然搶著幹。涇縣還出臺政策對貧困戶發展茶產業每畝補貼1000元,同時免費進行技術培訓和上門指導。”涇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楊小儉介紹。兩年來,全縣新增發展茶葉種植貧困戶1600餘戶。大南坑村、上漕村和宋村村等三個貧困村被認定茶產業一村一品專業村,村集體收入快速提高,順利實現“村出列”。龍頭企業中徽茶葉合作社堅持產業帶貧,優先收購扶貧對象採摘的茶鮮葉、優先支付扶貧對象茶鮮葉收購價款、優先吸納有勞動能力的扶貧對象到合作社就業,而且提高扶貧對象交售的茶鮮葉收購價格10%,這些舉措給了貧困戶更多實實在在的照顧,帶動貧困戶年增收3000元以上。

  涇縣物產豐富,還出產木梳、菸葉等。涇縣充分依託地域產業特色,近年來大力實施“三葉(茶葉、菸葉、菜葉)、二紙(宣紙、書畫紙)、一梳(木梳)”農業產業化工程,建立101個農業園區,培育發展30多個特色種養業扶貧基地,投入800多萬搞規模農業。

  有產業才有就業。不解決就業,貧困群眾會感到“有力無處使”,從而失去脫貧的信心、向上的動力。有了產業帶動的就業,每戶就有了穩定的收入;參加政府牽頭組織的職業技術培訓,他們就擁有了一技之長。信心越來越足,就業能力越來越強,貧困戶的主體性就逐漸顯現出來了。習近平總書記說:“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要尊重扶貧對象主體地位,各類扶貧項目和扶貧活動都要緊緊圍繞貧困群眾需求來進行,支持貧困群眾探索創新扶貧方式方法。”涇縣緊緊圍繞貧困群眾的需求進行扶貧工作,例如以前涇縣茶葉只生產綠茶一個品種,採摘期一般只有15天左右,茶葉種植貧困戶收入有限。現在茶葉合作社通過技術引進和創新開發了烏龍茶、紅茶等項目,大量收購貧困戶的後期鮮葉,讓多數貧苦戶茶葉種植延長了生產週期,增加了額外收入。“定點收購和保護價收購也解決了貧困戶種植茶葉的後顧之憂,我村20餘戶貧困戶通過出售後期鮮葉,增加了額外的收入,帶動脫貧效果非常明顯。”蔡村鎮宋村村黨總支書記楊興華介紹說。

  負責脫貧攻堅工作的縣委副書記肖陽在扶貧實踐的摸爬滾打中逐漸摸索到這樣一個規律:“搞結合當地傳統特色的產業,是貧困群眾最容易上手的;而結合產業搞好就業,是貧困群眾脫貧最快的。”他告訴我們,當地企業積極吸納大量農村人員及有能力的貧困戶就業,加上政府提供的護林員、保潔員等公益性崗位,基本解決了貧困戶的就業問題。“很多貧困戶勞動能力較弱,沒有能力承擔高負荷工作,我們通過分割工作量、分割工作時間、居家就業等方式靈活安排貧困戶工作,既解決了招工難問題,又帶動了貧困戶增收。”汀溪蘭香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祥雲介紹。目前,涇縣13個省級龍頭企業每家至少幫扶一個貧困村,產業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致富已經成為常態,貧困戶脫貧後如何鞏固脫貧成果也有了思路。

  “發展生態旅遊經濟、建設美麗鄉村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

  “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全國深呼吸百家小城”,全省“旅遊經濟強縣”“紅色旅遊縣”……這一個個榮譽稱號的獲得反映了涇縣人為發展生態旅遊、文化旅遊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優秀成果。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內涵豐富,“兩山論”的提出讓涇縣幹部群眾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當地幹部介紹,在習近平總書記“兩山論”提出之前,這裡守著綠水青山,卻苦熬著窮日子,不知道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不懂得綠水青山也能變成金山銀山。近年來,涇縣幹部群眾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識到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是一種資源,更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涇縣山清水秀,人文景點與自然風光交相輝映,具有發展觀光旅遊、康養休閒的條件,應該加快生態資源向生態經濟轉化,將蘊藏在山水田園中的生態優勢轉化為脫貧致富的生態經濟優勢。因此他們因地制宜選擇發展生態旅遊,找到了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的結合點和切入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一首《贈汪倫》流傳千古,無數文人嚮往桃花潭之幽美,卻不知桃花潭就在涇縣,汪倫就是涇縣的縣令。風景如畫的桃花潭只是涇縣的一角,這裡還有太平湖、水西風景區、江南第一漂、月亮灣風景區等70多處著名景點,處處山如屏障,水似畫廊,山挾水轉,水繞山行,真正是風景如畫,令人流連忘返。涇縣利用這些豐富的生態資源,讓貧困群眾吃上“旅遊飯”,既守住了綠水青山,又讓綠水青山變成了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

  涇縣把文化旅遊作為發展現代旅遊業的新亮點,全域旅遊也成為涇縣脫貧致富的管用招數。2014年,涇縣提出發展“全域旅遊、全域脫貧”戰略,立足“紅色故里、宣紙之鄉、人文名城、山水福地”的旅遊形象定位,發展全域旅遊帶動脫貧致富、發展鄉村旅遊助力精準脫貧。他們創新扶貧富民方式,實施鄉村旅遊扶貧“後備箱工程”,鼓勵旅遊企業免費提供景區攤位幫扶貧困戶銷售土特產品、吸收貧困戶務工。目前全縣共有37家旅遊企業參與,直接幫助720戶貧困戶銷售農副產品、吸收230戶貧困戶到旅遊企業務工,戶均增收5000多元。結合林長制工作,設立676個生態護林員公益崗位,其中選聘貧困戶603名,每戶貧困戶年穩定增收7600元。該縣還大力實施“萬畝景觀農田”“百佳攝影點”帶貧行動,鼓勵貧困戶利用土地山林入股等方式建設景觀農田和攝影點,形成全域旅遊、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發展格局。

  自從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發展綠色旅遊經濟,涇縣開始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

  貧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做好精準扶貧工作,需要扶貧幹部下一番繡花功夫。

  要實施好精準扶貧,就要找準窮根,因人施策,對症下藥。為此,縣裡在總書記“六精準”要求指導下,又因地制宜提出“三精準”,即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推出,提出“三落實”,即責任落實、幫扶人落實、工作落實。攻克深度貧困堡壘,就要派最能打仗的人去。涇縣每個貧困村駐有扶貧工作隊,每隊三人,每個扶貧幹部都像對待家裡人一樣對待貧困群眾,懷著為群眾辦真事辦好事的心撲在扶貧工作上。汀溪鄉大南坑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王德斌介紹,他所在的貧困村有幾戶殘疾人沒有殘疾證,享受不到國家相關補助,工作隊考慮到殘疾人行動不便,就請殘聯工作人員上門定殘;有慢性病人不知道國家相關補助政策,工作隊就上門宣傳,使群眾不僅得到物資補助,而且感受到黨的好政策溫暖貼心。

  群眾的大事小事,事事放在心上。這裡的扶貧幹部真正做到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那樣,“真正沉下去,撲下身子到村裡幹”。雲嶺鎮原書記馬文波聯繫的貧困戶兩個兒子都沒有對象,他就到處託人介紹,還特意委託“人脈廣”的鎮婦女主任在全鎮範圍內張羅。他說,哪怕是一件小事,也要抓緊抓實,哪怕僅僅是和貧困群眾談談心,也要讓群眾在精神上有所收穫。涇縣現有貧困戶因病致貧佔到六成,扶貧幹部必須用好政策,精準施策。“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就想方設法支持他們就業,政府為他們提供公益性崗位,身體不行的(貧困戶)就確保政策兜底。”負責脫貧攻堅工作的縣委副書記肖陽介紹說。

  習近平總書記在走訪貴州遵義農村時指出,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笑還是哭。如果鄉親們笑,這就是好政策,要堅持;如果有人哭,說明政策還要完善和調整。好日子是幹出來的,貧困並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決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貧窮不是不可改變的宿命。扶貧幹部的奉獻與努力,帶動了貧困群眾幹事創業的致富熱情,激發他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一些習慣了“等、靠、要”的群眾被感動了感染了,紛紛表示,“人家為我這麼幹,我能不幹嗎?”“共產黨的幹部真是為老百姓幹實事的!”一些原來的貧困戶在政府幫助增收後,主動要求脫貧。“過日子還要靠自己的雙手,肯幹才行!”

  習近平總書記說,“脫貧攻堅是硬仗中的硬仗,必須付出百倍努力。”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最艱鉅的任務依然是脫貧攻堅。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責任如山,時不我待。唯有迎難而上、一鼓作氣,舉全黨全國之力,擼起袖子加油幹,才能實現這個偉大目標。涇縣幹部群眾正同全國上下共同奮鬥,落實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做到脫真貧、真脫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