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乾坤力挽回:现代航天的奠基人——钱学森

他是杰出的科学家,美国人曾形容他:“一个人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他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坚信“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

他,就是钱学森



被软禁五年

无一日不在思念祖国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身在美国的钱学森

开始筹划回国

当时,钱学森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喷气推进中心主任

为了回国

钱学森先后辞去在美国的一切职务

但美国军方并不想放钱学森回国

美国海军部副部长

丹尼尔·金贝尔甚至说

“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

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

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

他被美国司法部移民归化局非法拘留

开始长达5年的软禁生涯




在一封信中,他说:

“无一日、一时、一刻

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


44岁时

他和家人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

启程回国

为了这一天,他争取了整整5年




“外国人能搞的,

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1956年10月8日

钱学森回到祖国一周年的日子

这一天

由钱学森受命组建的

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55岁,他作为试验总技术负责人

亲眼见证了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

从此,中国的核导弹

终于具备了威慑与实战能力

由于钱学森的毅然回国

中国导弹、原子弹的研发

至少向前推进20年!


晚年,他依然牵挂中国航天事业

在82岁高龄时,他在信中说到

“21世纪的中国人

一定要在空天飞机上显一显身手,

这是一件国家大事!”



2009年10月31日

钱学森逝世


晚年时代,钱学森和夫人蒋英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在钱学森诞辰108周年之际

我们深切缅怀这位

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人们这样评价他

美国人把钱学森当成5个师,在我看来,对我们说来钱学森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啦。

——毛泽东




辗转回国,钱学森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硬劲;力学、喷气推进、航天技术,钱学森展现了一位科学家在研究上的牛劲;东方红卫星、神舟飞船、嫦娥奔月,钱学森给中国航天事业打了足够的底劲。今天,这位中国航天之父所开拓的事业正阔步向前,干劲十足。

——吴迎



在当时那个时代,钱学森先生能够为了国家的发展,毅然决然地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和高大的荣誉,冲破重重阻挠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带领团队刻苦研发,让我国原子弹事业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如今,斯人已逝,但他的那份崇高的爱国主义和不追逐个人利益的高尚品德一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闪耀着。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现在的中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在这背后有很多像钱学森先生一样的爱国者不断地为祖国奉献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正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我们更应该要清楚的认识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也要时刻不忘初心,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和知识储备为国家发展、为民族复兴贡献新的力量。现在,有国家守护我们,未来,换我们保卫祖国。

——吴迎



我们并不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事实上,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遇到过很多坎坷与困难,这个时候,是一个又一个的人站出来带着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才让我们的国家能够更进一步。而钱学森先生,就是这些人中非常重要的一员,他的智慧,他的奉献,一切的一切,这位比得上五个师兵力的大师,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蔡明



钱学森和那个动荡的年代紧密联系在一起,回顾钱学森的一生,可以说等于在回顾改革开放以前不论经济还是科技力量都还很薄弱的中国的历史,也更加敬佩钱学森,如果没有他,哪有现在的中国。被誉为科学家,火箭,导弹和中国航天事业奠基者的他,称得上是真正具有科研精神的科学家啊!崇拜他的为人处世和学习的态度,让我看到了一个学术研究者所具备的精神和执着!他也用实际行动宣告,科学是无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赖庭浩


放弃了国外优渥的条件,毅然决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面对5年的软禁,他掷地有声地说出我必将效忠中国人民,他就是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祖国繁荣富强,作为学生党员,我们要居安思危,怀大局意识,好好学习,为国家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袁伟民



爱国小故事

1、钱学森老人97岁的高龄,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洗礼,岁月可以在他的脸上刻下痕迹,但是智慧和果敢让他的生命之树常青。正如“感动中国”中他的颁奖词所说“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这就是200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钱学森一生的光荣写照。





2、50多年前,27岁时钱学森的获得了博士学位,但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待遇,冒着重重危险回到了祖国的拥抱中。他说了一句话:“我很高兴能回到自己的国家,今后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们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短短五十字,却在字里行间中溢出一种无比强烈的爱国之心。



3、当钱学森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这个每时每刻都在想念祖国的科学家,顿时沉浸在极大的喜悦之中。钱学森在美国已经生活了10多年,又被誉为是“在美国处于领导地位的第一位火箭专家”,金钱、地位、声誉都有了。可他想: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可以放弃在美国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他还对中国留学生说:“祖国已经解放了,国家急需建设人才,我们要赶快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4、钱学森准备返回中国的决定,引起美国有关方面的恐慌。他们认为:钱学森的专业技术如果带回去,中国的科学技术将高速度前进。美国海军的一位领导人曾对美国负责出境的官员说:“我宁可把钱学森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钱学森至少值5个师的兵力”。


5、冲破重重阻拦而回国的钱学森,一头扎在了军事科学的研究中。他倾其所学,又紧密关注国外的科学动态,不断推出科研新成果,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竭思尽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导弹之父”,国务院授予他为“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钱学森回国后学以致用,用他的知识研究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使六、他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成为“主持研制中国洲际导弹的智囊人物。国际技术交流大会上,他被光荣的授予“小罗克伟尔奖章”,使这世界上仅有16个获奖者的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名字。钱学森用他的智慧为中国人争了气,也为自己祖国争了光。



经典时评


缅怀钱学森,到底缅怀什么?

人民时评

  在绵延几公里的送别长队中,有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有跟着家长的稚龄孩童,有当年的老战友,也有素昧平生的大学生。告别钱学森的日子里,我一直思考,钱老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他的离去如此牵动人心?

  一位自费从成都赶来的老人说,缅怀钱学森,是因为“两弹一星”真正让中国人抬起了头,挺起了脊梁。在中国遭到核讹诈的年代,横空出世的“两弹一星”,不仅为中国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还打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



  可是,人们缅怀的,不仅仅是钱学森的科学成就。钱老逝世后,有网站推出“从钱学森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的调查,选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占75%。人们倾慕的,还有他清纯如水的道德文章和淡定从容的人格魅力。

  钱老最感人的,是他的爱国情怀。钱学森在美国学习、工作二十年,“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新中国成立之初,留洋的老一代冲破政治上的重重封锁,抛弃物质上的繁华舒适,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可是现在,不少年轻人读书、上大学就是为了出国,出国后,就没想着回来……改革开放30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近140万,回国的人还不到三分之一。


  当年,陈庚问钱学森,“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 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正因为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国才在连饭都吃不饱的条件下,挑战世界最新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可是,并不是所有中国人都有这样的志气。有的人在见识了西方的发达之后,就“矮了一截”,觉得中国“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有的人学成回国后,不是为祖国贡献聪明才智,而是忙着推销西方的价值观,当西方的“传声筒”,当外国资本在华利益的代言人……

  钱学森幽默地说,“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 钱学森把稿费和奖金捐给学生买学习用品,上缴组织做党费,捐给我国西部治沙事业。可是,有的人有了名气后,心中念念不忘的是人民币,而不是养育他的人民。有的利用专家学者的声望,为自己的小团体、小圈子捞好处,有的为了个人私利放弃社会责任,丧失道德良知。

  翻开钱学森的履历表,人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的“官”越当越小。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初建时,钱学森就是院长,后来,他主动要求当副院长。他曾经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后来,请求辞去政协的一切职务。他还请求免去他“学部委员”,即今天的“院士”称号……可是,在我们身边,不少科研工作者都有急功近利的倾向,有的为了申请课题、申报成果搞恶性竞争,有的人为了当院士,当院长拉关系、拉选票。


  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对金钱、名誉的态度,是气节、风骨的“试金石”。有气节、有风骨,就能挺直脊梁、彰显风范。没有气节和风骨,就得了“软骨病”,即使腰包再鼓、名气再大、地位再高,都无法赢得真正的尊重。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是国家、民族的灵魂。我们呼唤钱学森式的科学家,更要从自身做起,光大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

······

弘扬钱学森精神 勇攀科技高峰

人民时评

  总有一种信念,能够跨越时空,铸就世界科技的高峰;总有一种精神,能够归于永恒,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

  12月11日是钱学森诞辰纪念日。前不久,“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在京揭幕。钱学森以其杰出高超的才能、坚定不移的信念、坦荡宽广的胸怀,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1991年10月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这是共和国历史上授予中国科学家的最高荣誉,钱学森是这一荣誉迄今唯一的获得者。钱学森曾动情地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今天,钱学森精神成为我们勇攀科技高峰的宝贵财富。


  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中11个“第一”,钱学森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如果没有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人打造的国之重器,就很难有科技强国的中国力量、迈向太空的中国高度。今天,站在大师们搭建的科学云梯上,身处前辈们创造的良好环境中,我们应倍加珍惜,更加奋进,将中国的科技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我们应该如何迎接21世纪?”心怀世纪之问,钱学森从一线退下来以后,重新回到了学术理论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昭示未来的新理论,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宏大的战略愿景。正是得益于钱学森的战略远见,中国不断在世界航天史和科技史上,刷新了中国纪录、创造了中国奇迹。如今,我们有责任接力回答世纪之问,用更多创造超越历史、引领未来。


  钱学森常说:“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国际科技竞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还不牢固,创新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正所谓“变能启盛,唯变不破”,广大科技工作者只有心怀“敢为天下先”的雄心壮志,培育“会当凌绝顶”的战略视野,才能创造出“非对称性”的杀手锏,中国科技也才能真正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晚年的钱学森曾回忆


说:“我为什么要走回归祖国这条道路?我认为道理很简单——鸦片战争近百年来,国人强国梦不息,抗争不断。革命先烈为兴邦,为了炎黄子孙的强国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血沃中华热土。我个人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只能追随先烈的足迹,在千万般艰险中,探索追求,不顾及其他。”我们当如钱学森那样,把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作为始终不渝的信念,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专业之能融入伟大事业之中。

  今天,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前路挑战如荆棘密布,但看我辈披荆斩棘。广大科研工作者当发扬钱学森精神,立志成为科研尖兵,建功立业新时代,一个接一个地突破核心技术以实现“弯道超车”,在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奏响最强音。

······

钱学森为啥要讲别人“不敢说”的话

人民时评

  “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什么‘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

 “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

  这是人民日报前不久刊登的《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文稿中的两段话,有人把这次“系统谈话”,称为钱学森的“临终遗言”。尽管从字面看,钱学森批评的是中国的大学教育,而且“谈话”也是最先在大学、在教育界激起了强烈反响,但是,造成培养不出“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种尴尬局面的,难道都是大学的责任?恐怕大学想承担都承担不起,因为这个问题的确像钱老所说“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大到绝非大学能够单独担责的程度,也绝非靠其一家之力能够有效解决。如果“系统谈话”仅在大学里激起一阵波澜之后就归于平静,那么九泉之下的钱老肯定会继续抱憾。这个关乎中国国运、民族前途的大事,理应引起全社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足够的关注、忧思与重视,需要从历史、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真诚而不是敷衍、深刻而不是肤浅地探寻“病根”,然后多管齐下,尽快对症施治。这是决定中华民族能否真正复兴的根本,因为唯有激励思想创新的机制和代代绵延的创新人才,才是保证经济持续繁荣、社会不断发展的核心力量。


  由钱学森对“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现状表达的强烈不满,笔者想到了中国现代的另一位智者----马寅初。50多年前,恐怕连马寅初自己也没想到,一部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新人口论》会激起滔天的巨浪,招来了无情的口诛笔伐。而这位被强“请”上批判大会的北大老校长,并未为自己的标新立异而胆怯,面对杆杆“投枪”,他掷地有声地回应:“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为什么能如此泰然自若?因为这位智者坚守着自己治学的基本准则,而“言人之言者易,言人之欲言者难,言人之不敢言者就更难”就是这一准则的生动表达。

  马寅初把“言人之不敢言”作为终身追求,钱学森为“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而痛心疾首,虽然时隔半个世纪,但两位智者,彰显了共同、共通的精神境界。一位在社会科学领域,一位在自然科学领域,马寅初、钱学森,不仅“敢言”,而且“力行”,执著地上下求索,孤独地攀爬科学高峰,为民族树立了永恒的典范。



  90多岁的钱学森,在病榻上,讲了最后一次“别人没说过”、“不敢说”的话,为国家、为人民留下了最后一笔珍贵遗产。相信受到强烈震撼的绝不仅是大学、教育界,凡是关心中国前途与命运,对民族复兴大业怀有一份责任感的人,都不应也不会对钱老的忧思无动于衷,更不应也不会让马寅初、钱学森永远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