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武縣——我的家鄉吳家灣村

寧武縣——我的家鄉吳家灣村

吳傑強 圖/文

家鄉寧武地處山西省北部、忻州市中部,管涔山脈以東、雲中山脈以西,縣境北依內長城與朔州市相鄰,西北以黃花嶺與神池縣接壤,西南以蘆芽山、荷葉坪、黃草梁與五寨縣、岢嵐縣相望,南部與靜樂縣相銜,東南以雲中山與忻州市分界,東部與原平市連通。現轄4鎮(陽方口鎮、鳳凰鎮、東寨鎮、石家莊鎮)10鄉(薛家窪鄉、餘莊鄉、涔山鄉、化北屯鄉、西馬坊鄉、新堡鄉、迭臺寺鄉、懷道鄉、圪謬鄉、東馬坊鄉)401個行政村和8個居委會,常住人口16.6萬人。轄區總面積1936.4平方千米,約佔全市總面積的7.68%,居忻州市第5位。

而我的老家在寧武縣石家莊鎮吳家灣村,位於汾河東岸,吳家灣村人口總數為368人,107戶。耕地面積2100畝,農業以種植莜麥、土豆、豌豆、穀子、玉米、胡麻為主。風水極佳,用老人的話說“前有照、後有靠”,汾水與大山滋養著一代一代的吳家灣人。吳家灣村吳姓為主,整村人同宗同族。祖先吳璋來自江陰一帶,傳到我第26代孫。小時候回吳家灣的第一次記憶,大約是在五六歲左右。記得當時的汾河水很大,爺爺揹著我過的河,那是記憶中爺爺最慈祥的一次。揹我過河後他安頓奶奶趕快給我做飯,至今記憶猶新。這一次拍攝我的老家是爺爺90歲生日那天,看著爺爺越來越老的身軀,加劇了我多回鄉的決心情感。我對老家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年暑假回去住了大約20多天,交了好多好朋友,其中躍軍(輩分比我大應該叫叔伯)、傑龍哥哥以及二龍、三龍等,那時候我們爬山、上樹、掏鳥、摸魚很是開心,是一段難忘的童年記憶,我和他們一起採草藥幹農事,他們是為了幫助家裡多采藥、買藥掙錢,我呢完全是為了玩耍。也是那時候認識了柴胡、黃芪、白布根等多種藥草。後來開學走時候我還大哭一場,留戀的就是不想走。再見躍軍的時候,他已經成家生子。我和爸爸去他家買了一點土豬肉,少了那份親切感,想想還真有點“魯迅再見潤土”的感覺,只是躍軍比潤土有能力,他是一個民間匠人,畫廟紙紮在十里八鄉很是出名。不管怎麼樣那份鄉情,隨著老去的我們終將會迴歸。

吳家灣最有名的是王氏節孝坊,坐東朝西,清代建築。石牌坊為四柱三間無樓式。坊通高約5米,通寬約6.3米。四柱均為方形,柱腳前後設方形報鼓石,明間上方有方形石匾,周邊有火焰狀,上楷書“皇恩”,左右“日”“月”,上坊背面“貞節”,正面“和熊媲美”;下坊“處士吳毓奇妻節婦王氏坊”。次間坊上立石獅。坊上題記記載,建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1984年,寧武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我的主爺爺是吳毓奇親兄弟吳嗣奇。

本次拍攝也是應老鄉親戚幾次要求拍攝。季節不是太好,春天甦醒不久帶著些許朦朧,樹葉剛剛冒出青丫,整村的綠色都來自排排的苗圃。下面請大家看圖,圖片均為航拍。

吳家灣全貌

苗圃種植很大

村的最南邊

紅瓦房頂居多



最前面的是村組織場所



左手第二個院子是我家


我家


小樹林是老兵吳巨寶(我的親三爺爺)自留花園,後面是二爺爺家,右面的房子是三爺爺家的



王氏節孝坊

王氏節孝坊

吳家灣汾河對岸的潘家灣

吳家灣和潘家灣隔河相望

中國攝影家協會 會員

中國著作權協會 會員 忻州市副首席代表

山西省攝影家協會 理事

山西攝影攝影家協會五臺山分會 副秘書長

忻州市攝影家協會 副秘書長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歡迎您向身邊的親人,朋友推薦添加查找微信公眾賬號,輸入無極攝影掃描下邊的二維碼即可完成關注!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雁門大道萬福家園電話:18803508988 微信號:3097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