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业进步的源动力是什么?也许是民众的支持吧

日系美系德系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也很有意思的话题,作为国家重工业支柱的汽车工业如何能崛起?相信答案一定是离不开民众的支持,而民众之所以会选择支持,其基础必然是由上至下的引导。通俗的解释为官方用车选择哪一车系,那么C端市场就必然会跟风;因为在汽车工业发展的阶段民众在技术层面必然是无知的,其消费选择的参考只会是第一批的汽车用户——公车,可以说全球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都走过这么个流程。


日系知名车企:丰田、本田、三菱、日产、铃木、斯巴鲁等等。这些品牌的汽车品质如何“有口皆碑”,可以说在全球任何一个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日系车扮演的角色都是低端廉价车;其产品品质是真的很一般的,但这并没有阻挡其本土市场对这些品牌的支持。如果要分析原因的话,其答案应该从《菊与刀》这本著作中找一找;日本人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并不低,发现汽车存在的问题理论上并不难,但为什么还会给予其本土品牌的支持呢?

答案建议简单的用“认知”两个词概括,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人对新生事物的认知就超越了同期的中国人,对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几乎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巨大的思想冲击。而在战后所有国家都认为日本将要一蹶不振,会排斥所有国家的技术支持时;天皇的一纸诏书瞬间改变了所有日本人对外来技术与人员的态度,至此可理解为日本的又一次潜性的“明治维新”。

是将工业发展视为国家重器的态度体现,简而言之为日本人认为支持并发展民族工业,是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参考《四十七士物语》的故事,这就难免令人佩服日本人的隐忍,也许所有民众对于基础工业的认知,仍然是将来有一天日本成为全球“领跑者”的基础吧。所以在美国技术的支持与民众的认可与共同成长下,日本汽车工业的技术储备至少还是很可观的。


日本看似是一个特殊的民族,神道教的信仰至今仍是很多日本人信仰层面的基础。所以大部分人都认为日本汽车工业发展的模式不可复制,然而拥有超百年汽车工业史的美国也是不例外的;美国人对星条旗的热爱不亚于中国人对五星红旗的热爱,虽然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但在经历过南北战争后也极具凝聚力;要知道美国的小学生每天进入学校后,需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和老师吹牛打屁,而是面对星条旗读自由宣言。


所以美国汽车工业的强大也离不开民众的支持,知名度极高的福特汽车、通用汽车、雪佛兰、凯迪拉克、林肯汽车、威利斯JEEP等等品牌在哪的销量最高呢?毫无疑问是在其本土市场,这些品牌在经历了一战与二战的两次洗礼或孕育后纷纷站在世界之巅,而美国作为战胜国且同时作为流氓国家,如果单纯依靠海外汽车市场的话,这些车能竞争的过主动低端与中端市场的日系与欧系车吗?


德系车比较特殊,作为战败国在战后的基础汽车工业基本被摧毁,在相当长的阶段内德系知名车企是没有什么作为的,反而是其他欧洲国家的汽车品牌市场占有率高得多。但是大众汽车非常之精明,在全球发展潜力最大的中国汽车市场需要技术支持的节点,大众汽车以更早储备的技术给予了支持;以技术支持换取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份额,深耕了这块市场是大众与奥迪两大品牌成功的基础,所以说大众汽车实际是中国人给它盘活的。


重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节奏也特殊一些。在经历了混乱的十年后,国内基础汽车工业的水平已经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同时技术储备也不足以自给自足的发展,此时确实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持。而在当时并不是所有海外车企都看好这头巨头能够在经济上腾飞,所以以合资方式给予技术支持提出的条件都比较苛刻,只有大众汽车相对有诚意一些,于是形成了中国汽车工业长达数十年的“中德合作”。


在这一阶段中汽车工业基础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当然原因不仅是少数品牌初期的技术支持,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进步总会很快。但同期也造成了一种必然会出现但也有些悲哀的局面:相比日本与美国,实际中国人对民族汽车的发展意义并没有什么概念,而是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被过度西化而失去坚持了。所以自主品牌在这一阶段中的发展举步维艰,不过在去西方文化入侵的影响下还是有一批用户觉醒了,至此迎来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第一重要阶段。


参考比亚迪、长城、吉利三大匹配,以此为基础的国产汽车逐渐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且最重要是这些车并不是依靠廉价产品定位获得了市场份额,而是真的依靠技术的崛起打开了市场。于是宏观的调整也达到了转型的阶段,也就是去合资品牌汽车的市场影响力,从公务用车全面转型自主品牌、开始一轮对国产汽车“人设”由上至下的变革。这一轮调整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对汽车工业的振兴,同时也是通过最重要的大宗消费品的消费而树立对国产工业的自信。


总结:国产汽车未来会有三大民营车企,以及两大联盟性质的汽车品牌集群,涵盖从乘用车到商用车的逆袭。在无奈的阶段不得不形成或养成了一种“消极态度”,但对于从业人员与行业分析人员而言,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插上了翅膀,腾飞就在当下。


欢迎转发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