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为什么最弱的燕国都能把匈奴打趴下,到了西汉时期那么费力?

喜好历史


战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势力还比较弱小,还不是中原诸侯的对手,不仅秦国、赵国这些实力强大的国家打得过,甚至连七雄中实力最为弱小的燕国也有过几次打败游牧民族的记录:燕昭王时期大将秦开却敌(东胡)千里,战国后期剧辛也曾经向北方拓地千里(东胡)。

相对于后期匈奴彪悍的战斗力,战国中后期匈奴对中原诸侯还行成不了太大的威胁,主要原因在于:

01:匈奴部落林立,还没有形成强大的政权。

公元前300年前后,北方游牧民族还有很多,比方说林胡、东胡、楼烦等部落,他们之间并不团结,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不成气候。一盘散沙的游牧民族是没什么战斗力的,对中原诸侯是形成不了威胁的,比方说后来的蒙古部落,虽然单个士兵战斗力很强,但在成吉思汗统一之前,还是被契丹、后金蹂躏。

匈奴势力真正变得强大恐怖起来,还是出自把汉高祖刘邦困守在白登山的莫顿单于,他在位期间打败了大大小小的游牧部落,北方游牧民族才有了强大的统一力量。

战国后期,匈奴开始团结起来,实力大增,但主要针对的还是赵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曾经率领大军歼灭过匈奴近10万主力,匈奴十多年不敢再次进犯。倘若当时匈奴主力针对的是燕国,以燕国的垃圾战斗力,估计很够呛。

02:匈奴比较落后,武器、军队建制跟不上。

战国时期的武器还很落后,从秦始皇陵墓出土的武器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还是青铜器,铁制武器非常稀少。匈奴更加落后,青铜武器都不多,很多还是木棍、木棒之类,在与中原诸侯较量中明显处于弱势。

战国时期,作战方式主要还是战车,因为武器落后,骑兵的恐怖战斗力还没体现出来。举个简单例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前,赵国还没有骑兵;战国后期,燕国攻打赵国时,曾经出动了2000乘战车,说明那个时候,战车作战还是主流方式,杀伤力也更大。

匈奴比较落后,造不出战车,自然打不过燕国。

03:马鞍、马镫还没有大规模普及。

骑兵威力有限,除了缺乏先进的金属武器外,一个主要原因是当时还没有马鞍、马镫,至少还没有大规模普及。据史料分析,马镫大约是战国后期才出现的,没有马镫的骑兵,战斗力低了很多很多:一方面是坐不稳,双腿需要紧紧夹住马腹,这样的话,上半身用力有限;另一方面,可施展动作少了很多,不像后来那样,可以半站起来前后左右厮杀。

综上所述,一个分散的、缺乏先进武器的、没有马镫的匈奴,即便是面对实力做弱的燕国也占不了多少便宜。


小杨品史


西汉初期不打匈奴,一是因为此时匈奴单于冒顿天纵奇才,把以往四分五裂的匈奴部落统一成一个巨无霸,匈奴势力大增;二是因为西汉建国,天下已经经历了七年全面战争,国民厌战,匈奴远在北方,征伐太费钱粮;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西汉建立之初政权并不稳定,内有夺嫡之争,外有异姓藩王虎视眈眈,汉朝宫廷的主要精力花在了内斗。

匈奴复强

楚汉相争时,匈奴冒顿弑父篡位,成为单于。他带领匈奴东破胡,西败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重新夺取河套地区。冒顿还对匈奴的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立诸王和24“万骑”,匈奴一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部落,拥有超过30万的战士。

汉初面对的匈奴部族,是战国时代各国根本无法想象的庞然大物。战国时代燕、赵击败的只是东胡、匈奴民族中的一个或几个部落,刘邦和他的子孙面对的是整个北方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侵略农耕民族,是为掠夺财物。游牧民族拥有大量马匹,聚众而来,呼啸而去。汉族步兵很难追上匈奴骑兵。汉人因为耕种田地,分别定居在边境线的各个城市;匈奴入侵的时聚众攻城,易在局部形成对汉军的绝对优势。汉军边境防守压力巨大,强弱悬殊下很难反击。等汉军征发、赶到边境,匈奴人已经劫掠后逃离。

相比汉朝来说,燕赵国土面积小,赵国拥有大量骑兵,燕国本身地处边境,他们能很快征调国内民众从军抗击匈奴入侵者,国民也饱受草原人掠夺之苦,从军意愿强烈;汉朝土地广袤,大部分时间里,被匈奴侵略的只是边境地区,中央王朝征调士卒花费时间长,消耗巨大,而汉初国家财政非常紧张,无力长时间组织对匈奴的反击战,不得已采取和亲政策。

到汉朝建立时,中原民众已经经历了长时间战争,需要休息

公元前236年,始皇帝亲政,平定嫪毐叛乱后,重新开始征讨六国。秦军经过十五年鏖战之后,始皇帝一统天下,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功业。但他并没停下战争,向北派蒙恬驱逐匈奴,修建长城;向南征讨百越。他还打算在渭水南岸营建新都。

始皇帝死后,天下揭竿而起,中原大地经历了最残酷的七年血战,士民肝脑涂地,妻离子散者不可胜数。到刘邦击败项羽,无尽的战争和劳役已经持续了30多年。

刘邦得胜后,总结前秦灭亡的原因时,将始皇帝盲目征发内地民众前往边疆参加战争而引发民乱看作非常重要的一条。平城失利他确定匈奴强盛且不能轻易击败后,果断采纳了刘敬和亲的策略来缓和双方关系,没继续武力对抗。他不希望继续对外战争引发国民反对。

汉朝初年形势复杂,政治斗争残酷

刘邦击败项羽成为皇帝时,帝国境内有韩信、彭越以及英布等强悍的诸侯王。这些人在楚汉战争中立场不稳定,刘邦不能信任他们。刘邦借贯高、陈豨等人谋反的时机除掉张敖(废为宣平侯)韩信彭越的人,英布惶恐下公然谋反,被刘邦带兵剿灭。刘邦不久也因为伤势过重去世。

即位的惠帝刘盈年少,外戚吕氏势力强大。惠帝死后,吕雉独掌大权。她残杀高帝子嗣,大肆分封自家子弟,刘氏诸王以及开国功臣人人自危。吕后薨,功臣和刘氏诸王合谋将吕氏斩杀殆尽,迎立文帝登基。

刘邦登基后到文帝即位期间,汉朝中枢权力斗争剧烈,无暇组织军队对抗匈奴。

总结:楚汉相争时,匈奴完成统一后成为北方霸主,势力范围东到大海,西到昆仑山,非常强盛。刘邦胜利之后帝国内部权力斗争依然剧烈,无暇发动对外战争。燕赵等国自身身处边境,组织征战更加便利,汉朝因为国土广阔,士卒征调距离过远,消耗更大,因而汉初对待匈奴比战国时各国难度更大。


始于终


我是津城,我来回答。

其一,战国时期,燕国不弱。

燕国在战国七雄里算是比较弱的,但是燕国自身并不是一无是处,如果燕国真的弱的不行,也就不会把曾经多次称霸的齐国打的差点灭国了。

战国后期,燕国有河北北部肥沃的耕地,东有辽东地区,北有燕山山脉天险阻隔,对内虽然难以进取,对外却有一定的实力。



其二,战国时期,匈奴不强。

战国时期,匈奴虽然时时骚扰边境,但是匈奴和中原一样,四分五裂,并不是统一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当时的匈奴,西有强大的大月氏,东有实力雄厚的东胡,可以说,那时的匈奴,也是在夹缝中生存。

战国时期的匈奴,是北部游牧民族中相对弱小的游牧民族,对燕国,难有胜算。



其三,西汉时双方都在增强,西汉初年无力北进。

西汉初年,匈奴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走向统一,实力大增,向西击败曾经强大的大月氏,使大月氏被迫西迁,向东打败东胡,向南趁楚汉之争占领水草肥美的河套平原,大力扩张,实力大增。此时的匈奴,可谓是兵强马壮。

而西汉就不同了,因为西汉属于农耕文明,从战国到秦朝末年诸侯纷争,再到楚汉之争,中原大地已经断断续续经历了几百年大战,尤其是楚汉之争后,国家人口稀少,土地荒芜,急需休养生息,西汉初年国力相对薄弱。



为什么匈奴经过战争强大,而汉朝却虚弱呢?这跟文明的差异有关,游牧民族不需要大规模的建设,逐水草而居,恢复快,而且,在战争中往往会通过掠夺获取更多财富和补充。

西汉是农耕文明,建房子,修水利,任何工程都会劳民伤财,恢复周期长,战争造成的人口减少也不能快速得到补充。

所以,西汉初年,正是强大的统一的匈奴遇到了百废待兴刚刚建立的西汉王朝,西汉初年对匈奴难有优势。



这就是为什么战国时期相对弱小的燕国能把匈奴打趴下,而统一的西汉却如此费劲的重要原因,正所谓“时殊世异”也。

明历史,知兴替,懂得失,欢迎大家关注津城沐雨,您的支持是我不断创作的动力。


津城沐雨


赵国的地理位置不好。西有秦国,北有匈奴,东有祁连等国,后有魏国韩国雄霸三晋,可以说赵国的地理位置堪称战国最惨的之一,一旦开战就是四面受敌。

赵国著名将领李牧长期驻守北方边疆,抵抗匈奴。从真正意义上讲,赵国从来没有在匈奴腹地出兵与匈奴作战。李牧的只是在家门口抵抗他们。从来没有人说被李牧斩首的匈奴人真的就是单于王庭的精锐主力,就连李牧这个人的存在其实都是未知数。

李牧的战斗有一个特点,就是只能防守,不能进攻。他擅长以逸待劳和诱敌深入。当匈奴兵到达时,他先退却,假装失败,引诱匈奴骑兵到他的包围圈,然后一举歼灭!这一方法与白起在长平战役中与赵括作战的方法基本是相同的。

长平战役,秦军先锋队先是王龁,赵军先锋队先是廉颇。廉颇都抓不住了。和王龁打了三年!秦军长期深入赵国腹地,后勤供应几乎跟不上,造成秦军大量伤亡,可以说秦军的损失非常巨大,但是赵军当时后勤也非常紧张,双方都是撑着一口气。于是,秦政府以阴谋夺走了廉颇的指挥权,取而代之的是赵括,取而代之的是秦军将领白起。

赵括从来没有参加过实质性的战争,所以他第一次带兵作战时,遇到了杀神白起。45万赵军被秦军杀害。当赵战败的消息传到赵王的耳朵里的时候,整个国家都震惊了!

可以说燕国和赵国之所以能击败匈奴主要就是依赖其强大的防御策略,如果深入匈奴腹地只怕是不行的,长平之战证明了赵国军队的防守战是最可靠的,一旦脱离防守必然失败。

好吧,我们来谈谈汉朝。西汉初,由于秦末的大起义,全国陷入一片混乱。十多年来,匈奴有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刘邦灭了项羽,统一了天下,全国各地陷入了一片混乱,没有力量对付匈奴。此外,西汉时期马匹匮乏,匈奴骑兵擅长骑马,所以匈奴骑兵经常骚扰西汉边疆地区。西汉以步兵为主,与步兵作战的骑兵犹如切西瓜,所以西汉初期韬光养晦。

从高祖到文帝到景帝,三帝王主要是以和而不同、休养生息、积极向上为基础,到汉代武帝时期,金库充裕、马匹众多,与匈奴有着数十年的连战之力。这就是为什么汉朝在匈奴开战前忍耐100多年。


冷兵器研究所


1、燕国相比于战国七雄中的其它国家国力确实要弱一点,但即便这样燕国也曾派乐毅率军打败强大的齐国。燕国能够跻身战国七雄之列即便弱也是相对来说的,至少比那些没有成为七雄的国家强大不少。

2、匈奴为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在长期的游牧过程中使其善于骑射,但并没有像中原国家的文化积累,在侵扰中原国家时也往往时劫掠一番就迅速撤离了。如遇到中原国家的反抗则是打得赢则打,打不赢则跑,并没能扎根于一地,因而先秦时期的匈奴侵扰并不能奈何于中原国家,而中原国家也不能对游牧民族造成多大损失。

3、先秦时期北方草原上游牧民族众多,各部落联盟彼此割据一方,并没有形成统一,相反各部落联盟中还存在草场牲畜的争夺,这也就制约着游牧民族的发制。使得他们即便侵扰中原国家也不可能是全力出击,同时也要防备草原上的其它部落。

4、春秋战国时期和匈奴接壤临近的国家有燕国、赵国、秦国等,这些国家在战国时期都是国力强盛一时的,他们都先后有和匈奴作战,虽然不是同时联合进攻匈奴,但匈奴也相当于经常要和几个国家作战,这样的情况下匈奴的损失就大了。加之这些国家在边境筑有长城,匈奴要越过高大城墙也比较困难,这样对中原威胁也不会太大了。

5、秦末汉初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完成了草原游牧部族的统一,游牧民族各部得到了团结,有了强大的军队力量进攻中原国家,同时也少了后顾之忧。反观中原地区,秦末烽烟四起,经济遭到破坏,百姓流离失所,汉初国家经济凋敝,在这样巨大的反差之下,即便汉王朝有心打匈奴也没有那个实力了。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和汉初之际,匈奴和中原国家攻守之势易也,其主要原因在于春秋战国之际匈奴部族尚未统一力量分散,中原各国虽然彼此攻伐但实力却强于匈奴的。西汉初期中原由于长期动乱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匈奴却完成了统一,两者力量相却甚大。


历史知道点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我们来回顾一下匈奴的发展史,匈奴正式形成独立政权是在战国初期,即公元前440年前后,当时匈奴西南与赵国接壤,东南与燕国相临,同时西面有楼烦,东有山戎、东胡等游牧部落。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战国末期。


战国后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迅速强大起来,并开始了它兼并吞并的步伐,各国和秦之间以及他们彼此之间战乱不断,此时的匈奴趁中原乱战时期,吞并了西部的楼烦、林胡,并继续向西南前进,占领河套地区。到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匈奴的领土已对秦国西部和北部呈包围之势。

待秦国平定六国统一全国之后,北漠的匈奴成为了秦始皇下一个攻击目标。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军队北击匈奴,占领了河套地区和阴山,并连接赵长城和燕长城,建立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尤其是匈奴的侵袭,为保全中原先进的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秦始皇死后,秦国后继者无能再加上乱臣赵高的霍乱朝政,下秦国迅速陷入了混乱。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烽烟四起。匈奴又一次偷得发展的机会,此时匈奴首领冒顿单于趁此机会壮大自己的实力,不仅向北扩张领土,而且重新夺回河套北部地区。同时,在匈奴内部,冒顿单于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治理,使得匈奴的实力不断增强,地处中原的汉族政权也对此时的匈奴畏惧三分。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当时中原大地经过近十年的战乱,不仅人口数量锐减,农业生产和经济都遭到严重破坏。此时的西汉朝廷根本无力在军事上与匈奴抗衡,所以使得西汉在这时期与匈奴的交战中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经过几次或大或小的失利,西汉的统治者也深深地了解到这一点,经过汉高祖刘邦的稳定基业,之后又经过汉文帝汉景帝的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期,西汉经过六十余年的恢复和发展,已然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从公元前129年开始,汉武帝开始了长达近四十年的反击匈奴的连续作战。这历经几十年的战争,直接导致了匈奴的衰败,从此匈奴再无力发动对汉作战。

兴衰交替的匈奴也是中原地区兴衰发展史的见证者,它的存在,也刺激了中原王朝的发展,同时也为当时的民族交流和共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小宋史趣


四个观点可以说明这一切。

第一,你的财富不多的时候,管理起来会轻松很多。当你富可敌国的时候,或许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弱燕和西汉的对比正是如此。

第二,弱燕只是相比较于战国七雄的配置来看待的,燕国好歹也是七雄之一,其实实力跟匈奴比还是强大的多。

第三,双拳难敌四手,多个帮手出手,总比一个人单打独斗强。战国时期燕国、赵国、秦国对匈奴都有防范打击,西汉却只有西汉政权。

第四,固守城池和劳师远征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燕国属于固守,而西汉是主动出击,这两者难度系数不同。

01弱燕相比较西汉,更加好统筹管理。

西汉是大一统王朝,手里的资源、兵力包括人口,都不是弱燕所能相比较的。可是如此大的国家机器,想要平稳运转,其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西汉广阔的领土,注定了它也需要承担更多责任。但凡是它的边境,都需要派兵把守。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消耗大量的钱。

钱从哪儿来?当然是赋税中得来。所以说人口多了,赋税多了,可开销也相应增加了。反倒是在战国时期,诸如弱燕这样的国家,他们的地盘比较小,所需要防范的地方也就相应减少了。

弱燕之所以能够承担起对付匈奴的重任,主要是因为,他们只有一小部分领土是直接跟匈奴接壤的。

他们只需要应付这一块的匈奴,那就可以了。此外还有强秦、强赵等国家也在对抗匈奴,这就是弱燕最大的优势。

相比较西汉,弱燕的资产比较小,管理起来也就比较轻松了。而西汉政权的庞杂性,不是弱燕所能相比的,管理难度自然也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02弱燕并不弱,比匈奴还是强不少的。

为什么我们称它为弱燕?难道它真的很弱吗?其实当然不是这么一回事。弱燕之所以被称之为弱,那是因为参照物的问题。

跟强大的秦国、赵国、魏国、齐国相比较,燕国的确是太弱小了。毕竟中原大国在诸多方面,都要比燕国强大。

首先就是地理位置偏僻,属于北方寒疆。其次就是人口稀少,相比较中原大国,弱燕的生存环境更加艰苦,人口自然也就少的多。最后就是生产力低下,人口和环境,决定了燕国的生产力。它是不可能赶超中原大国的。

由此可见,燕国的确弱小。可是跟匈奴比起来燕国又怎样呢?这个时候的燕国可就显得相当强大了。燕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之所以能够入列,那是因为他们的文化跟中原文化是相同的。

生产力虽然落后,可是生产技术是没有太大差别的。而匈奴那边,除了抢掠和放牧,压根就没有什么生产技术可言。

相比较匈奴来说,燕国的生产力那是相当强大了。再说就是军事实力,燕国在战国七雄当中,军事实力垫底。不过他们所有的兵种配置,跟其他六个国家也是相类似的。

至少要比匈奴人的兵种丰富的多。匈奴人离开了马背,那就没什么特长了。这就是燕国比匈奴人强大的地方。

03对付匈奴,可不只是燕国一家人的事情。

战国七雄,有秦国、赵国、燕国这三个国家的边境是跟匈奴的地盘接壤的。所以说这三个国家都需要着手对付匈奴。

他们都不希望自己的领土被匈奴人占领,不希望自己的百姓被匈奴人抢掠,所以他们不断地修筑长城,开始对匈奴人的防御和进攻。

秦国和赵国那都是非常强大的国家,在战国七雄当中,排得上前两名的位置。所以跟着这两位老大哥混,燕国的优势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了。

战国时期,需要对付匈奴的国家有三个。每一个都是独立的军事集团,相当于三个集团军在边境对抗匈奴,这可比一个集团军指挥要来的更加机动灵活一些。

而西汉时期,问题就显著了。只有西汉这一个政权需要对抗匈奴,盘子大了,所要防守的地方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好几倍。

就算你的军事实力再强大,也不会有当时三个国家共同对抗匈奴时来得猛烈了。毕竟西汉时期单打独斗的情况下,一损俱损。而战国时期,三方面作战,就算某一方面吃了亏,另外两方面力量,还能够补足。

04燕国属于防守型对抗,西汉是主动出击。

战国时期,中原内部混战不休。谁都想把中原这一块大蛋糕给吃了,所以没有人会把太多精力放在对抗匈奴之上。

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个非常奇特的景象,秦国、赵国、燕国都相继建造了长城。长城最初是用来干什么呢?这就跟城墙一样,用来防御敌人的。

他们所建造的长城,其实所对抗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匈奴人。由此可见,当时这三国对付匈奴的战略方针,都不是远征追袭,而是固守防御。

防御所需要消耗的军事力量相对来说要少得多,他们需要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争夺中原地盘上来。

燕国谈不上把匈奴打趴下,只是用长城的优势,让匈奴人不敢犯境罢了。匈奴人活不下去了,自然还是要犯境的,这是生存规律。

而西汉时期则不同了,长城太长,完全防守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唯一的好办法,那就是主动出击。

当时西汉已经把中原给全部收复了,内部矛盾完全解决的情况下,他们自然是有这个实力和资格去对付匈奴了。

所以出现了汉武帝追击匈奴,一路把他们打到了贝加尔湖以北的地区。这是因为西汉具备了长途奔袭的实力。

相比较防守而言,西汉的主动出击,就显得代价更大了。所以说看起来更加费劲,汉武帝花费了一辈子的精力,都没能把匈奴给吃干净,这就是现实。

总结:强大与弱小,永远都是相对的。

没有真正的强大,相比较秦国赵国而言,燕国的确是非常弱小的。可相比较那些被吞并的小国家而言,燕国又是无比强大的。

能够在战国这个大熔炉中生存下来,足以证明燕国不是等闲之辈。卫国、郑国、中山国这些春秋时期的诸侯国逐渐消失,其实正是一种优选淘汰的局面出现。

燕国生存了下来,而且生存的还很不错,这就足以说明,燕国是有它特别之处的国家。当然了,燕国跟西汉是没得比的。这也就注定了燕国只能防守,而西汉可以主动进攻。

《史记》


江湖小晓生


匈奴在战国时期就很菜么?我想还不至于。

《史记》记载,在战国之前,东西周王朝以及它的众多“小弟”曾经多次受到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就是后来的匈奴的侵扰。西周的祖先大王亶父就是因为受到犬戎的侵扰而南迁到了岐山下,逐步建立西周。西周的灭亡就是因为周幽王宠爱褒姒,而褒姒的儿子和周幽王长子争夺太子之位,幽王长子的外公申候勾连犬戎伐灭西周。


东周建立之后,燕国、卫国、周襄王都曾经被来自北方的犬戎、山戎等游牧民族侵扰,周襄王甚至被撵的无处可居,卫国更是国破家亡,后来得到齐桓公、晋文公这两位霸主的支援,才得以幸存。

即便到了战国,游牧民族的侵扰依然是一个大问题。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变革,似乎骑兵很强大了,但是为了防备草原部落,依然修建了赵长城,同时期的还有秦国和燕国这两个北方国家,都修建了长城。即便如此,赵国北方受到的侵染依然很严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到,当时李牧被派去防守赵国北部边疆之前,赵国边疆屡次受到侵扰,不断有牲畜、人口被掳掠。李牧到了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才使得游牧民族望而却步,十几年不敢再次寇边。所以小小燕国,军事实力始终没有达到赵国的地步,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也就是个被动防御的主。

为什么匈奴会逐渐变得强大?

匈奴匈奴,其实不是某一个部落的名称,是一个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聚合,到了西汉前后,从匈奴单于冒顿开始完成了匈奴各部落的统一,才使得匈奴势力变得空前势大。

但是这一切的成因,有一个方面便是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的逐步发展。从中原地区第一座真正意义的“城市”建造完成开始,中原地区进入一种城邦文明时期。农耕人口为了寻求生存的安全,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城市打转的。包括当时的西戎,也是受到秦国影响,开始逐渐建造城市作为生存和防守的根据。这时期的很多游牧部落,其实是和城邦文明交叉混杂在一起的。比如晋的旁边有翟,燕旁边有林胡、山戎等诸多部落等等。

随着城市的扩展,到了春秋末期,各大诸侯国开始抢夺优质土地资源,晋国甚至付出大量努力,消灭了翟,吞并了代国,而齐国东边的东夷等部落也逐步被齐国吞并。游牧部落为了生存,开始向北转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各部落也逐步发展,有的部落势力大一些,人口多一些,需要的草场等资源便也就多,所以逐步扩张,逐步吞并蚕食,形成几个大的游牧部落,这些游牧部落最终又形成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匈奴。

而西汉初期的匈奴又一次变得强大,却是因为匈奴内部出现了质变:冒顿单于对匈奴进行了军事化改革,《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冒顿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

如果说过去的游牧民族还只是为了生活打打猎,抢抢东西,那么这个时候的匈奴,便已经是一个有组织的军事强盗团了。如果南方的农耕文明没有准备,势必被打个落花流水。

西汉时期对匈奴的弱势究竟为何?

西汉成立,刘邦信誓旦旦的北上讨伐韩王信,便酿成了一出“白登之围”,刘邦自己被冻得都差点死掉。猛一看起来,西汉真弱啊。

但是西汉为啥开始打不过匈奴呢?

首先把,西汉太穷了。经过战国后期的征战、秦朝时期的南征北战、秦朝末期的一系列大战,整个国家都可以说是赤地千里了。西汉初年,很多大臣甚至连马车都坐不起,他们的车,都是牛啊什么的牲畜拉的,马成为稀罕东西了。可是曾经的秦国、赵国,动不动就是可以出动数万骑兵征战的,光马匹得多少呢?曾经的楚霸王项羽的王牌,就是一支三万人的骑兵部队。到了西汉初年,这一切原有的优势都因为连年的征战不复存在了。而骑兵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后来的汉武帝为了培养骑兵,专门在北方划定几个地区养马,在那里培养骑兵,还成立羽林军,便是培养精锐骑兵部队的。

其次把,西汉初年还没有恢复秦朝及之前的“戍边”制度。秦朝成立之后,至少迁徙了三十万人口到北方长城一线,这些人平时种地为生,一旦有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便就地成了士兵,可以对游牧民族的入侵发动一场“人民战争”,让匈奴知趣返回。没有戍边,一个方面是西汉刚建立,人民确实需要休养生息,一个方面便是人口太少,小心政策太急迫反而容易导致民变。

第三把,西汉还没有修筑好自己的长城。秦朝末年,原来属于蒙恬的三十万大军跟着王离前去赵国平定诸侯国叛乱了,北方被迁徙过来戍守的农民们一看这全国一锅粥的乱象,早跑的不知何处去了。而匈奴趁机向南侵扰,缺少人员看护的秦长城此时期很多地段受到了破坏,以方便匈奴的南下。但是西汉财政紧张,汉文帝为了省钱都要穿打补丁的衣服,可想而知。当然这也和西汉的一些经济政策有关。所以汉长城的修建,都是从财政经费里一点一点扒拉出来,一点一点修建的。

没有成熟的骑兵,没有以往的长城及屯边军民,使得西汉很长时间里都难以对匈奴形成什么优势。而匈奴骑兵打了就跑,丝毫不以逃跑为耻辱的特点,也注定西汉难以有什么收获了。西汉在匈奴面前,自然始终显得柔弱不堪,打起匈奴来也往往费力不讨好。


阿庆还是阿庆


我们必须得提到燕国打的其实不是匈奴,匈奴崛起的时间大至是位于它们头曼单于的时候,这个时间大致是位于秦始皇那个时候,这个头曼单于实际上就是冒顿的父亲。

燕国对付北方的胡人最具优势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呢?是燕昭王时期,也就是月亦伐齐之前,当时燕国建造了黄金台,而且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所以想要向北方发展,因此拓展了千里胡地,想所谓的燕国对付北方的游牧民族可以做到吊打,应该指的就是这段时间,而在这之后燕国建立了长城,从一定方向上来讲,也采取了一定防守的态势。

而且当时匈奴所在的草原之上,可不止匈奴一家政权,比如说著名的月氏人,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橙色客比较复杂,有的是在北方过着游牧生活,是有的是南下已经成为了农耕文明的一员,甚至于有的会在某种特定季节的时候选择成为游牧民族或者成为农耕民族。

燕昭王打的这一支游牧民族究竟是谁并不清楚,对付的这个游牧民族又是什么样的成分也不清楚,总之燕昭王时期确实做到了,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制这一点是肯定的。

在这之前英国的实力确实挺弱的,自己国家发生内乱,结果齐国派兵过来增援一看燕国好欺负齐国的士兵直接就地抢劫,然后把整个燕国折腾的上吐下泻,最后没得办法,在其他国家的压力之下齐国才撤兵,正是因为这一点,燕昭王再继位的时候才会励精图治选择将英国的实力的提升向齐国报酬,有的人就说燕国的实力很强,能够向齐国复仇,差一点其实得说到燕昭王的身上,当然当时的国际局势对于齐国也不利,(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五国伐齐,没这个前提条件,燕国就算再多发展也打不过齐国。

此时北方的游牧民族虽然接受了一定南方农耕文明的一些先进的生产制度和政治制度,但是事实上其开化的水平并不高,因为教育南方开个挂一样的中原证券,此时的游牧民族只能够说是按部就班,甚至于被南方的农耕文明牵着鼻子走。

总结起来一句话,实力不够强,还没到鼎盛的时候,真正到了鼎盛的时候,是什么是秦末汉初经过十几年的诸侯混战,南方的中原政权其实力大大降低,此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却由匈奴的带领之下,统一了起来,所以西汉时期对付的匈奴和燕国所要对付的那个游牧民族,两者之间的实力根本就不是同日而语的。

而且燕国对付游牧民族最具优势的也就那一段特定时间,其他的就是围绕着长城进行防御,这一点和西汉彻底进逼草原灭掉匈奴的志向有着天差地别,二者之间的雄心壮志,作战风格不可同日而语,所投入的资源也是不能够相提并论的。

所以我们看到的便是,战国时期燕国对付北方的游牧民族大家觉得很容易,而西汉的时候对付起来很费劲。


漩涡鸣人yy


不仅费力,汉朝还给匈奴进贡美女和宝物,为什么呢?因为汉初诸侯纷争,楚汉争霸,整个中原地区破坏太大,汉朝初建,连皇帝驷马车,都不能找齐四匹白马,而普通的官侯只能骑牛!而匈奴当时很强,处于全盛时期,冒顿单于励精图治,匈奴实力大涨,控弦三十万,还是三十万自小与马长大天生骑士。首次面对匈奴,就惊呆了高祖,史有“白登之围”,高祖刘邦很是狼狈的才得以脱困。后续才经过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积蓄了浑厚国力,这样子国家有实力了,将才才有用武之地了,李广、公孙贺、卫青、霍去病。其中霍去病更是至今为我们所乐道,扬眉吐气啊,看人家匈奴怎说,“亡我祁连山”!前121年霍去病出陇西,取得河西之战胜利,匈奴人悲歌“亡我祁连山”,浑邪王和休屠王畏惧之下,投降了汉朝。前119年霍去病再度北进,转战两千里,歼敌七万人,一口气追杀到狼居胥山,也就是著名的封狼居胥,可惜的是两年后霍去病去世,一生中六次出击匈奴,破敌12万!所以呢,前期国力弱只得委屈了女人,后期韬光养晦;国力强盛,男人就去找回场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