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美国,骇人事件背后,这个中国人的死亡现场震惊了人们

“文件!文件!”

他大声喊着,飞机在空中剧烈摇晃,

机舱内一片嚎哭叫喊。

10秒钟后,飞机一头扎向地面,

滚滚浓烟腾空而起,残骸满地。

尸体全被烧成焦炭,

现场触目惊心、惨不忍睹......

而他那具姿势怪异的尸体,

更是震惊了世人!


12年前,

他为何拒绝美国?

12年后,

他又为何惨死空难?

他的背后,

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

今天他的故事是时候说了!


他,就是郭永怀。


1909年4月山东省荣城滕家镇,

一阵嘹亮的哭声响彻郭家小院。

郭父慈爱凝视着怀中婴儿,

为他取名:永怀。


郭家虽是普通农户,但也颇为殷实。

从小被父母悉心教导,而他也不负父望,

聪明机敏,学业顺遂。

自10岁起,便一路过关斩将,

从农村小学考入南开大学,

最后又被北京大学物理系录取。

但1938年的一场考试,

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那一次,他与3000多名考生一同参加了

“中英庚子赔款留学生考试”,

录取名额只有1个,

但他却与钱伟长、林家翘成绩并列第一,

最终3人共拔头筹,同赴海外留学。

但就在他意气风发站在轮船上时,

却忽然发现自己的护照上竟有日本的签证。


那时正值日军侵华,

一腔热血的学生们对日寇,

无不咬牙切齿、恨入骨髓,

他当即撕毁了护照,

放弃了这次留学机会。

但金子的光芒终究不会被埋没,

不远处,一个更大的机遇正等着他。


第二年,他就收到了,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聪慧如他,

之后仅用半年他就拿到了硕士学位。

随后,又顺利考入,

美国加州理工大学,主修空气动力学。

在这里,

他结识了一个将决定他一生命运的人。


这个人,就是钱学森。

钱学森是他的师哥,只比他高一级,

但在学术上已经是声名斐然、事业有成。

许是看到了他的不凡天资,

和他身上不服输的一股拼劲儿。

钱学森对这个内敛羞涩的师弟十分欣赏。


当时,他选择的博士论文题目是,

《跨声速流动研究》,

这个论题是大家公认的难题,

人人唯恐避之而不及,但他却默默接下,

说:“我来试试。”

而这道论题,

却让他踏进了另一扇大门。


那时,康奈尔大学刚刚成立航空研究院,

与他的论题恰好契合。

钱学森便推荐他去那里,

还鼓励他担任研究院创始人。

康纳尔大学里,

没有规矩森严的教学制度,

只有自由的学术氛围,

和如海洋般浩瀚的著作典籍。


他像是飞鸟遇到绿洲,

一头扎进图书馆、实验室,

夜以继日的搞科研、做课题。

短短时间内,

他就创造出一套全新的计算方法“PLK法”。

为声音屏障领域的科学难题,

做出了重要贡献和参考。

但正在他如痴如醉沉浸在科研中时,

一个巨大的危机正悄悄逼近。


由于他做的高精尖研究,

常常会涉及一些军事机密资料,

美国政府便命他签署一份协议,内容是:

若发起战争,他必须愿意为美国服兵役,

且无条件服从美国政府的指挥。

他看着那份协议,缓缓抬起头,

对来访官员说了一个字:“不!”


对方告诉他:“中国现在很落后,

你回去了什么都做不了。”

但他却说:“家贫国穷,

只能说是做儿子的不争气。

无论何时,

我永远不会放弃我的国家!”

在他心中,

只有故乡才是要扎根的地方,

只有祖国才能让他甘为驱使。

但这次的拒绝竟像是一枚定时炸弹,

将危险埋在了他的身边。


1947年的一天,

一个娉娉婷婷的姑娘走进了他的视线,

这个姑娘就是,

刚刚考入康纳尔大学的李佩

阳光下,

他看到了一张温柔娴静的笑脸。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只一眼,他便认定了:

这就是他要找的姑娘。


李佩知书达礼、温文尔雅,

对经济学的研究思路新颖;

他谈吐不俗、眼界开阔,

在动力学上的建树不可小觑。

才子配佳人,

成为了当时校园里的一段佳话。


1948年,

两人在纽约举办婚礼,结为连理。

他将一枚小小的戒指环在李佩手上,

笑着说:“这辈子,你是我的了!”

李佩莞尔浅笑,轻轻点点头,说:

“这辈子,我为你而活。”

但这誓言,竟一语成箴,

成为了他们的毕生之痛!

当时,

美国政府害怕中国学者将科研成果带走,

便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

想方设法阻碍中国学者出境,

留学生始终处于被监视状态。

而此时,

一封信漂洋过海,寄到了他手中。

拆开信,上面是钱学森的字迹:

“我已经回国了,你也快回来吧!

来中国科学院,我已帮你找好办公室。

中国太缺科学家了,快回来!快回来!”

正是这一封信,彻底改变了他的后半生。

就在他准备携妻子和女儿回国时,

却恍然发现,想走并没那么容易。

美国政府早已派人盯上了他,

他家附近总有一些,

鬼鬼祟祟的黑衣人徘徊、张望......

他知道,

若不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留下,

是肯定走不了的。

于是,

他做出一件惊呆了所有人的事。


一天,他叫来所有,

在美国的同学、朋友、同事,

到家里篝火野餐,聊天聚会。

欢声笑语过后,

他抱出一大摞资料、文档,

一言不发,统统扔进了火堆里,

刹那间,火光熊熊。

李佩转过头去,哭了;

在场的所有人,也都沉默了。


眼看着多年心血被付之一炬,

李佩泣不成声、众人长叹惋惜,

但他们都知道,

这是他唯一的选择。

而他,揽过妻子肩头,轻声抚慰:

“没关系,资料都在我脑子里呢,

他们拿不走!”


就这样,1956年,

他带着妻子、女儿,终于可以启程回国了。

回头望望那栋三层的小洋楼,

不是没有留恋和不舍。

美国这个物质丰饶、学术先进的国度,

为他提供了太多富足的生活保障

以及优越的科研环境,

可以堪称是科学家的天堂。


全家在美国别墅前的合影


但这里再好,也不是家啊!

他的家,在大洋彼岸,

那个刚刚经历过战火、

满目疮痍的地方,那里叫中国。


当他们回到阔别16年的祖国后,

映入眼帘的,

是一派萧杀、肃穆的景象。

基建落后、土地荒芜,

商铺凋零、民多饥殍......

而当他推开办公室的门时,

才真正意识到,

现实比他想象的还要困窘:

破旧的试验台,朽坏的仪器设备,

斑驳的脏污墙壁,微薄的科研经费

......

正当他一筹莫展时,

又收到了钱学森的一封信:

“欢迎回到中国!

我们住的很近,是邻居。

你的办公室窗外有一排松柏,

希望你喜欢,

国家现在很需要我们......”

看完信,他长吁一口气,

推开窗,一排松柏迎风而立、

不畏寒风料峭。

扶了扶眼镜,他欣然笑了。

第二天,

周总理在中南海亲自接见了他,

总理握着他的手,殷殷问道:

“还有什么需求?”

他看着总理,诚挚而坚定地说:

“总理,我只想尽快开展工作。”


之后新中国的每个尖端领域,

空气动力学、爆炸学、

飞行力学、电磁流力学......

每一项研究都绝非易事,

每一点突破都难如登天,

可他的人生没有“放弃”二字。


设备老旧,就自己学着修理;

经费短缺,就节衣缩食省俭。

不知疲倦、无黑无白,

他比在国外时更拼命、更努力!

只为了尽快提高中国的科研水平。


1960年3月的一天,钱三强突然造访,

邀请他参加一项国家绝密任务。

他们将与105名专家学者一起,

研发原子弹!

而他,被正式任命为副院长,

负责原子弹的原理探索和核心研发。

从此,他的名字不再属于自己,

而是属于这个国家。

可这份绝对荣耀也意味着绝对保密,

他的家庭,

也因此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1963年,他随队伍出发去科研基地,

而此行的目的地、时间、任务,

他一个字也不能说,

即使是对心爱的妻子,也要严格守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终于,李佩再也无法忍耐

看不到尽头的等待和无休无止的隐瞒,

一气之下,

将一家三口的合照剪碎,崩溃痛哭,

而他焦虑至极,却仍是守口如瓶。



直到有一天,李佩看到新闻,

才知道丈夫竟在从事着如此伟大的任务,

肩负着振兴中华的使命!

从此,李佩便全心全力支持他,

在后方操持家室,让他安心向前。


青海高原气候多变,温差巨大,

白天暴热,夜晚却可达零下40度。

而为了抓紧研发进度,

他常常彻夜攻坚,不眠不休。

有一次,警卫员要给他床上铺褥子,

他却说:“不必不必,

我就睡这硬板床吧。

铺的太舒服了,我怕自己睡过头。”


就这样,

他硬是熬伤了身体、熬白了头,

未到暮年,看起来却垂垂老矣


而所有的汗水都不会白流,

1964年10月16日下午,

罗布泊鸟兽敛声、风停雨住,

十秒钟倒计时后,

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传遍中国: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了!

看着那朵朵升腾的蘑菇云,

几天几夜未休息的他一阵晕眩,

累的瘫倒在地。

但命运对他的考验,却并未结束......


1966年,运动席卷全国,

在那个黑白混淆、日月无光的岁月里,

妻子被扣上了“特务”的帽子,

女儿郭芹也被发配到,

内蒙古接受劳动改造。

呼伦贝尔天寒地冻,她的脚被冻伤了,

女儿郭芹生平第一次写信,

给远在青海的父亲,

请他帮自己买一双过冬的棉鞋。



可他这个大专家,

家里事情就从来没管过,

也不知道女儿棉鞋鞋号尺码,

最后鞋子没有买成,

郭芹收到了父亲寄来的一封信。


“布鞋暂没有,你是否画个脚样寄来,待有了货,一定买,手好了没有,初劳动时要注意,过猛和粗心是一样的,都是不对的。爸爸。”


信的落款是1968年的11月3日,

当时,热核武器研制进入关键时期,

他纵使忧心妻女、心痛难忍,

也不允许工作在自己的手中停下来,

他知道,中国原子弹、核弹的研发,

已走到最紧要的关头,

他不能在这时撇下整个团队。


眼见热核导弹实验已进入尾声,

马上就能完成试验与家人团聚,

可就在这时,

他却突然发现了一个关键数据的错误!

他马上与中央联系,请求紧急回京汇报。

众人劝他天亮再启程,

但他却焦急吼道:

“不能再等了!数据错了,太危险了!

我要马上跟总理汇报!”

于是,便头也不回的登上了飞机。

但这一走,竟成了天人永隔!


1968年12月4日,经过一夜飞行,

飞机已抵达北京首都机场上空,

但就在距离地面400多米处时,

飞机突然剧烈摇晃,失去平衡,

一头向地面扎去!

混乱中,他大喊着:

“文件!文件!”

10秒钟后,飞机坠毁。

黑烟滚滚,火光冲天,

当救援队赶到时,已是满地残尸。



在现场,

人们发现了两具姿势奇怪的尸体,

那两具已被烧成焦炭的尸体,

是紧紧相拥在一起的。

尸体是瞬间死亡,僵硬无比,

掰时开,

甚至能听到一种类似木炭断裂的声音。


“啪”的一声,两具尸体被分开,

刹那间,嘈杂的人群安静了。

尸体中间夹着一个包,

那是他的公文包!

打开后,

一份热核导弹的绝密资料,

竟完整无损......


一时间,

哭声、哀声、嚎啕声不绝于耳。

坠机刹那,是他跟警卫员牟方东,

用身体护住了这几张薄薄的纸!

而那一年,他才年仅59岁!

当噩耗传到国务院时,

周总理失声痛哭,哀恸不已,

随即下令,不惜代价彻查此事,

然而直到今天,

这次飞机失事事件仍是个不解之谜!


可无论真相如何,

都无法还给国家一个科研栋梁,

也无法还给李佩一个完好的丈夫。


李佩闻知这一消息时,

还在中国科技大学劳动改造,

她没有失声痛哭,

只是默默走到窗前,仰望天空,

肩膀一直在微微颤抖。

不久后,

他们唯一的女儿郭芹也病死在他乡。

一家三口,只剩下了李佩一人,

接连丧夫丧子的她却依然坚强的,

留在了丈夫生前工作的地方--中科院,

毕生为学生们教书授课。



晚年时,已满头银发的李佩

仍不肯离开讲台,

常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李佩说:

“我答应过他的,此生为他而活。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将一生奉献给国家,

我要接替他去完成愿望。”


她一直居住在中关村的老楼里,

房间里一直保存着郭永怀生前的摆设。

她说:家里就好像他从未离开过,

一直都在这……



1999年,

李佩在人民大会堂颁奖典礼上,

替他拿回了一枚沉甸甸的奖章:

“两弹一星”元勋。

随后,李佩将这枚纯金打造的奖章,

连同自己的毕生积蓄一起,

悉数全部捐献给国家,

60万元捐给力学所,

30万捐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没有任何的仪式,

就像处理一张电费单那样平常。



而后在郭永怀104岁诞辰那天,

她又将陪伴自己几十年的珍贵物品,

也全部捐给了力学所:

有先生使用过的印章、计算尺、

牺牲时,

被火焰熏黑的眼镜片和手表。

这已是她最后所有的家当了!


2017年1月12日,李佩也走了,

去找他、去找女儿了,

这一年,李佩100岁,

他们仨,终于在天上团聚了。

2017年4月4日清明节,李佩先生的骨灰,同郭永怀先生的骨灰一起,合葬在郭永怀的铜像之下……


52年前,

当飞机下坠那10秒,他在想什么?

没人知道;

与警卫员死死相拥那一刻,

他在想什么?

没人知道;

在天上看着妻女经受恓惶的磨难时,

他在想什么?

没人知道;

清明时节魂归故里,

看到孑然一身的老伴儿扫墓时,

他在想什么?

也没人知道......


可是我们知道,

那短短的10秒钟里,他没有犹豫;

那相拥的瞬间,他义无反顾。

为了祖国的强大,

他忘记了死亡的恐惧;

为了科学的延续,

他宁成焦炭也要护文件周全!



今天212796号小行星以他名字命名,

他受之无愧,但于他而言,

举世辉煌也罢,垂青史册也好,

都敌不过当年祖国的一声召唤:

“回来吧!”

为了这一声召唤,

他不惜用青春、用热血、用生命去回应。


天堂路上,他终于与妻女团聚,

也许那时,

他会牵着李佩的手,拥着女儿的肩,

低头看一看日益强大的祖国,

看到如今中国,军事强大,两弹称雄;

看到太平盛世,经济繁荣,百姓安居;

想必,他一定可以放心了。



行星降世落凡尘,一身抱负赛雏鹰;

遥赴彼岸育英才,天资初显取功名。

信书一封随风至,君臣报效未敢停;

可叹山河风飘碎,热血一腔赶夜行。

哪管生前身后事,唯剩胸前片纸情;

烈火烧我何足惧?只为家国甘赴命!


2020年4月,郭永怀诞辰111周年,

致敬!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