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城市中"神权"与"王权"并立局面的形成

导语:汉代史书曾言: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意为天子是国土的主人,接受天命统治国民,天下人都要听从天子的号令、服从天子的统治。汉代是集大一统和封建专制集权为一体的国家社会,汉武帝时期还专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国民的驭下之术。汉代的君主专制思想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早期的帝国都城规划时期,西汉长安城成为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典范。作为王权肇始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中原和长江流域率先出现了早期城市,这些城市以不同的特点和构筑方式体现出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对于王权观念的重视。

一、天子居中思想的形成

最早关于都城居中思想的记载是西周初期的青铜器何尊,何尊上记载有铭文"宅与成周"和"宅兹中国"的字样。成周就是西周时期的都城镐京,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附近,在西周时期属于周王朝统治的偏西地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并不属于王朝统治区域的正中。

何尊

1、何为"中国"

事实上何尊中记载的"宅兹中国"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意义。在古代,尤其是秦汉以前身处中原地区的古人们将自己居住的地方视为是世界的中心。在他们看来,东方属于夷族居住的地方,西边是当时戎族居住地,这些都是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外族,和自己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了标榜自己的核心地位,有意识在地理观念上将别族异化而将自己中心化。

另外,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当时西周所在的关中平原地区地处大陆内部,以周代人们的认知水平来看,属于当时世界上唯一的海洋之中的大陆的中间,也就是世界的中心。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尧、舜、禹等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首领,并且一同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化。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诞生和建立也是位于中原地区的伊洛盆地。因此先秦时期的"中国"实际上就是指中心的意思,他们将天子所在视为世界中心。

关中平原

2、都城与天地正中的对应

汉代为了宣扬君主受命于天的君权神授理论,形成了一套以"天人感应"思想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在汉代人认为皇帝是上天之子,因此应该自称为"天子",天帝居于天宫,天子应该居于人间的宫殿之中。并且天界和人间帝王的宫殿应该有着密切的关联,简单来说就是天子之宫应该比照天界进行修建。

汉长安城平面图

西汉长安城就是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建成,都城形制蜿蜒曲折,南北城墙都抛弃了长期以来奉行的对称设计。汉长安城以其北城蜿蜒如北斗七星,南城曲折如南斗六星而获名"斗城"。最为都城都城行政中心的未央宫前殿就位于全城最高处,同时也是最接近天界的地方,前殿还被设置为居于中心的方形格局。由此可见,古人建城深受这种天人思想和居中对应观念的影响。

二、早期城市的"中心"与王权

作为早期国家产生的重要因素,城市毫无疑问是其中最为突出的标志之一。尽管没有史书证明这些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城址建筑就能过和历史传说中的尧都、禹都等对应起来,但是我们从这些城市的规模和与周围其他聚落形态结构的极大悬殊来看,很难不将他们和这些古史传说时代的先王们加以联系,也很难说他们不是早期的王都。

城市布局示意图

1、史前社会的城市格局

从石器时代末期的城市布局和结构来看,通常采用的是多城环套的格局和设置。城内一般包括普通居住区、手工业区和墓墓葬区、高等级宫殿区等,高等级居住区一般位于城内中心位置。另外从建筑方式来看,当时还出现了台基式建筑,南方地区因为近水潮湿的缘故,率先将宫殿置于台基上。这种台基的建筑和后世宫殿的大理石台基不同,是采用纯土夯筑而成,和南方城墙的铸造方法大体相同。这种台基使得宫殿区高于城内其他建筑群,形成了一种凌驾于世俗之上的特权阶层的体现。

2、神权与王权并重的社会

以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来说,两个文化中都出现了高大的夯土建筑。红山文化中的女神庙是位于山地高岗之上的人工建筑,神庙内陈设着用于供奉的女神像。除此以外,红山文化还见有许多石头围砌而成的积石冢,石头环绕山体形成一道道的环形堆积,毫无疑问是当时具有身份地位的特殊等级的人才能享有的丧葬制度。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红山文化是一个集王权和宗教神权为一体的复合型国家社会,其国家的中心内容是女神庙和大型积石冢建筑

红山文化积石冢

良渚文化作为长江流域的早期国家,同时也是与红山文化并立的高度发达的史前社会。良渚文化修筑了由内到外依次为宫城、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设施三重环套式的城市格局。同时在城内莫角山等地还发现了属于贵族居所的大型宫殿建筑区,在反山、瑶山、汇观山等地还发现有修建于大型夯土台上的墓葬建筑。

从良渚文化中出土的玉礼器和神人兽面纹图徽来看,良渚文化还存在着一个极度活跃的神权组织

从早期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比较类似,都是在于以神权和王权结合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统治,这种神权和王权在早期可能是并存的,有时可能还会存在一定的冲突。这种特殊的政治现象正是早期社会的典型特征,这一时期将氏族社会中对于共同信仰的崇拜上升到国家层面,成为了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机构来支撑国家的运转以及对外交往和战争等内容。

三、由神权、王权走向君权神授

1、神权与王权走向整合的必然性

我们已经知道,早期社会是神权和王权二元制的社会国家,而到了汉代已经发展成为了以"天人合一"为中心的君权神授制的封建专制国家。显然见得的是,其间必然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改变。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从神权、王权并存到两者整合为王权之上的专制国家,实际上是走向了更利于国家发展的道路。

汉代儒学家董仲舒

神权和王权分治的情况下,尽管在不同时期掌握神权和王权的人可能是同一群人,但是在更多时候二者是对立的。这种情况下可能就会导致遭遇到极端情况时,王权不能够有效调运全国之力而无所作为,而凭借神权虚无缥缈的意识凝聚来维系社会稳定显然是不可能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在盛极一时之后又迅速走向衰落,这体现出在神权和王权二元制的早期社会中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的需要,迅速走向灭亡了。

2、神权与王权走向整合的现实需要

从神权和王权分治到君权至上,除了国家社会形态的变化外,还经历了一个斗争和整合时期。以东周时期的秦都雍城来说,首次出现了将宗教建筑排除在中心区域之外,取而代之的是在城市内部出现了以宫殿区位于主要中心位置,位于雍城北部偏中,而宗庙区位于次要位置的设置。

秦都雍城

出现这一转变显然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单单凭借宗教神权来统治人民、称霸天下显然是不现实的。只有在一个强大的王权的保障和号召下,以王的政治能力和个人魅力吸引贤士为自己谋划、参与变革,才能够获得争霸的实力。也正是如此,我们才能够看到,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明显的王权凌驾于神权至上,同时也为汉代的君权至上奠定了基础。

结语:中心是我国古代意识中最为重要的位置,只有至高无上者才能配享中极。在原始社会末期神权和王权都是当时社会中最具有权势和威望的代表,因此神庙和宫殿都位于当时建筑中的中间高处。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王权逐渐取代了神权,成为了社会中独一无二的存在,汉代长安城中将宫城至于全城主要区域,并且占据全城大部分面积就体现了这种君权至上的思想观念。而象征神权的宗庙和礼制性建筑则被安排到了城外南郊,成为了低于君权并且为君权所用的特殊统治工具。

参考文献

董仲舒《春秋繁露》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