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看成长:刺秦、存韩、兴汉、安民,谋圣张良成长的四个阶段

人从生而为人后,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成长,这也是万千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都茫然无知,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来解决这个问题。

实际上成长并不是个问题,而是个过程,只有循序渐进的路径,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让我们通过历史看成长,从谋圣张良身上,一起探索和发现成长的秘密。

第一阶段:刺秦

张良本来是和风度翩翩的贵公子,他的家族在韩国的名门望族,祖上世世代代在韩国做相国,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这样的家庭背景,让张良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按照战国时期选拔人才的方式,张良入仕为官是没什么问题的,继承祖业成为韩国国相也不是什么难事。因为战国时期的相权并不亚于君权,张良基本上是韩国国相的后备之选,天之骄子、时代的宠儿这些词用在他身上都不算过分。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史记·留侯世家》

但是命运就是喜欢和人开玩笑,看上去平坦的仕途变得坎坷而不可琢磨,曾经牢不可破的地位失去了,随着韩国的灭亡,张良这个曾经的幸运儿,变成了时代的弃儿,和最大的倒霉蛋。尽管因为韩国亡国而受到影响的贵族并不只是张良一家,但是在张良个人看来,这一切的罪恶都是秦造成的,具体来说就是秦王政这个暴君造成的。这个时候的张良想法并不复杂,只要杀死秦王政就可以报仇雪恨,同时解决一切问题,因此他选择了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

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史记·留侯世家》

当我们懵懂无知的时候,想问题总是有些片面和极端的,张良年轻时和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一样,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他采取的方式就是以暴制暴,用暴力和恐怖的手段去对抗强暴。

对于向秦复仇这件事,在张良的看来并不复杂,杀个人对于张良也没有什么负担。也许这个时候的张良幼稚的认为,杀死秦王政这个暴君,不过是价码不同而已,只要我付得起钱,还愁找不到合适的力士吗?张良散尽家财,只为了找到敢于替自己去行刺秦王政的力士。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史记·留侯世家》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张良没有失望,他找到了仓海君,一个天生神力的力士。这个时期的张良还只是个单纯的复仇者,说他是为了韩国而向秦王政复仇,有点太抬高他了,在我看来这个时期的张良,还没有那么高的觉悟,他刺秦完全是出于私仇和家恨,和国家还无法联系到一起去。这个时期的张良,只能说是个刺客,他自己也参与到了具体的刺杀行动中。要解心头恨,挥剑斩仇人!快意恩仇的张良,更像是个游侠!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史记·留侯世家》

刺杀秦王政的行动失败了,张良因此成为了被通缉的人,逃犯的身份让张良不得不更名换姓,逃亡到了下邳藏了起来。经历了这次的失败之后,张良意识到刺秦不是件容易的事,自己把问题想的太简单了。为了一个狭隘的目的,是很难找到同道中人的,用金钱的手段去诱惑和鼓动,也找不来真正的朋友,这个时候的张良意识到,自己需要做出改变。当内心产生了这个想法之后,人生就发生了变化,胸襟变得博大的同时,视野也变得宽广,他发现了更多的同伴,发现了更多可以信任和倚重的人。

刺秦,那个单纯直接的张良,并不是天生的智者,也会为情绪左右。

第二个阶段:存韩

只是给自己报私仇,这个目标太狭隘,当自己没有了金钱,就无法继续驱动逐利之人为己所用,张良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以他的认知,实在找不到其他的办法,这可怎么办呢?张良陷入了痛苦之中,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当做一个故事来看:张良遇到了一位老者,通过在桥下拾鞋,忍受老人的刁难,获得了《太公兵法》,而后就脱胎换骨的成为了一个智者。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史记·留侯世家》

我认为这个故事里有两个点:一个是张良得到了一本书,叫做《太公兵法》,第二是张良开始日夜诵读,学习知识。关键是角色的转化和心态的转变,能读书表示张良已经从浮躁轻狂变得沉稳老练,他知道刺秦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自己要改变策略。

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史记·留侯世家》

在读书提升自己的同时,张良还接纳和自己类似,被秦通缉的人,因为这些人是自己的同伴,是可以争取共同反抗暴秦的。这其中一个关键人物就是项羽的伯父,项梁的弟弟项伯,那个决定鸿门宴结局的关键人物。用钱财和利益去拉拢人,只能收到一时之效;用能力和资源去帮助人,也可以得到一个可靠的朋友,张良显然进步了,也在求知的过程中获得了成长。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史记·留侯世家》

静待其变的张良终于等到了机会。陈涉起兵成了天下的表率,张良也聚拢了几百人的队伍,这些人就是在张良的影响下,围拢在张良左右的可靠之人。但张良知道自己力量弱小,必须依附于强者才能有自己的机会,因此他选择投靠看上去强大的楚王景驹。

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史记·留侯世家》

但是在半路上,张良遇到了一个改变他命运的人:沛公刘邦,他选择跟随刘邦。不要以为是张良有多聪明,而是张良只有几百号人,刘邦有数千人,这叫大鱼吃小鱼,张良识时务选择了依附于刘邦。

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史记·留侯世家》

刘邦对于人才是从来不吝惜的,在听了张良从《太公兵法》里学到的见解后,表示很赞同,同时他拜张良为厩将,表示对于张良的高度认可。对于张良提出的计谋,也经常采纳,做到了用其谋,听其言。

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和刘邦都算是知识分子,要不然刘邦怎么能听懂《太公兵法》里说的是什么呢?刘邦能够接纳张良,很大的原因在于两个人有共同语言,沟通上没有障碍。说刘邦是个无赖和泼皮的人都醒醒吧,刘邦不是儒生,瞧不起儒生,并不说明刘邦没文化,反而说明刘邦有文化,正因为了解,才会鄙视那些死读书的儒生罢了。

刘邦和张良更多想法很接近,他投靠了实力更强的项梁。这个时候项梁听从范增的建议,拥立熊心为楚怀王,张良看准时机,建议说:“您既然立了楚怀王,为什么不立韩国王室后裔韩成为王呢?这样可以作为羽翼,壮大反秦的势力!”

及沛公之薛,见项梁。项梁立楚怀王。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得到项梁承诺后,便找到了韩成,拥立为韩王,可以说凭借张良的一己之力,被秦灭亡的韩国又复国成功了。

存韩,既是一个客观结果,也是张良的主观进化。

第三个阶段:兴汉

对于韩国,张良有自己独有的情感,但是韩王成却是个无能之人,因此张良跟从刘邦开始了自己的兴汉之路。在刘邦西进攻取武关的战斗中,张良之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史记·留侯世家》

当刘邦准备强攻时,张良说:“不用这么做,现在秦军还很强大,那样我们的损失会很大。不如用利益去诱惑他,同时用武力去威慑他,再让郦食其去游说他投降,这样就可以不战而胜了!”

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史记·留侯世家》

当计谋成功后,张良又说:“现在只是将领投降,兵士们不一定会听从他,如果士兵们不听从就麻烦了,不如趁现在他们松懈的机会发起进攻。”刘邦按照张良的计谋,立刻发动进攻,大败秦军攻破武关。

入咸阳后,当刘邦为声色犬马所迷惑时,张良坚决支持樊哙的说法,让刘邦不要贪图眼前利益,做第二个秦二世,反而要摆出高姿态,争利是小人作为,刘邦要把眼光放长远,他要争的是天下,不要因小失大,成为众矢之的。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 ,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史记·留侯世家》

鸿门宴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这也全是张良的功劳,如果没有项伯的通风报信和张良的周密策划,恐怕刘邦早就成了项羽的刀下之鬼了。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语在《淮阴》事中。——《史记·留侯世家》

韩信拥兵自重时,张良建议刘邦安其心,刘邦立刻封韩信为齐王,既安抚了他那颗躁动的心,同时也粉碎了项羽策反韩信的计划,让项羽彻底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语在《项籍》事中。——《史记·留侯世家》

到了垓下之战,诸侯们都观望时,张良建议刘邦给他们实际的利益,搞好统战工作,结果韩信、彭越、英布都来汇合,一战而灭楚兴汉。

兴汉,既是刘邦之业,也是张良之功。

第四个阶段:安刘

刘邦得天下后,分封有功之臣,这里面难免掺杂了个人好恶,很多人没有被封爵,因而忧心忡忡。对于这件事,张良看在眼里,怎么和刘邦说这件事呢?直接说分封不均,那肯定不行,张良了解刘邦,他采取了一种变通的办法。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对刘邦说:“大家对分封不满,都准备造反!”刘邦问:“那可怎么办?”张良说:“您平时最狠谁?”刘邦说:“是雍齿,他多次背叛我,但因为他有功劳,所以一直没有杀他。”张良说:“那你封雍齿为侯,大家就都安心了。”刘邦说:“你说的有道理。”第二天刘邦就封雍齿为侯,大家都说:“雍齿都能被封侯,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刘邦的大度背后,是智者张良的谋略和智慧。你的价值往往取决于你服务的对象,张良在为刘邦谋天下的过程中,也成就了他自己。

有人说安刘的是陈平和周勃,因为他们平定了诸吕之乱,立下了大功。实际上,他们两个才是向刘氏挥起屠刀的可憎之人,而真正安刘的人是张良,正是他的妙计,让刘邦最终放弃了废长立幼的念头,确立了刘盈的太子之位。没有今早确立继承人,是秦始皇的错误,因此才给了赵高机会,刘邦没有犯下相同的错误,除了自己的当机立断,也得益于张良给吕雉提出的计谋。

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史记·留侯世家》

固国本的最有效办法,是确立刘盈的太子之位,这点就是张良为安刘做出的最大贡献。真正让刘邦放弃废长立幼念头的,并不是那四个白发苍苍的“商山四皓”,而是现在吕雉和“商山四皓”身后的智者张良。

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最后退隐前的一番话,体现了一位智者的智慧,我很知足,我没有什么需求了,大家都可以放心了,让我专心修养身体,做个长寿之人吧!

安刘,就是安己,远离了利益,远离了纷争,不做权谋之士,只做修身之人。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