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的孩子有厌学倾向?放心!父母早“干预”,仍可轻易化解尬局

一、孩子对学校有抗拒情绪?那是因为孩子有了“潜意识性厌学”反应

朋友阿岚最近一直闷闷不乐,问了她好几次,她才不情愿地道出了原因。原来,她马上就要升三年级的侄子鹏鹏,突然跟奶奶说自己开学不想去学校了。

起初,阿岚并哥嫂都觉得鹏鹏是在无理取闹,可看他完全没有写暑假作业的意思,平时只知道看电视、吃零食,他们终于觉得鹏鹏是在玩真的了。阿岚出嫁多年,自己也有了孩子,虽与鹏鹏亲近,倒还不至于为此心火上头。

她焦虑的是,自己女儿姣姣自小也长在姥姥姥爷处,几乎与鹏鹏一同长大。眼看着姣姣马上就要上一年级了,她会不会也受鹏鹏哥哥的影响,生出不想上学的念头。

据权威机构调查发现,我国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占了46%,有33%的学生对学习有明显厌恶情绪,真正爱学习、喜欢学习的仅仅只有21%。

当我把这段数据念给阿岚之后,她的情绪明显从闷闷不乐转为了焦躁不安。事实上,中小学生的厌学,多是“

潜意识性厌学”,父母早一点干预,仍然可以轻易化解尴尬局面。

那什么叫做“潜意识性厌学”呢?

在著名心理咨询师临界冰所著的《共情——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切教育》一书中,她对此作了定义:潜意识性厌学又叫作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性厌学,是指学生在认识上观念上没有厌学的思想,却由于一种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导致其表现出厌学行为,即非意志性厌学行为。

也就是说,孩子本身是不讨厌学习的,可是因为在学习中总出现分心、注意力不集中、拖延、学习动机不足等问题,使得他们在学习时产生了极大阻力,被迫性地出现了厌学行为。

二、抓住孩子“厌学”背后的原因,越早干预,越早拉孩子出“厌学”的泥潭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潜意识性厌学的孩子,归根结底还是心理上出现了问题。就像分心、注意力不集中、拖延、学习动机不足等问题,根源也在于孩子出现了错误的心理情绪。

那么,这些情绪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又该如何及时干预?

(一)当下畸形的育儿文化

追根溯源,孩子所有的不当行为,都与父母的育儿观念有关。而恰恰,当代的中国父母,是最焦虑的一代父母,看似将最好的都给了孩子,却往往适得其反。因为,当下的育儿文化,正在向着畸形发展狂奔而去。

01.家长对“成功”的定义片面,对孩子期待过高

在大多数父母的眼里,“成功”就意味着考高分、上名校、赚大钱、有强权。于是,孩子刚刚站稳,他们便开始为孩子谋划去哪里上幼儿园,去哪里上小学,甚至连兴趣班的定金都提前给孩子教了。

原本,厌学多出现在高中,或者是初二及中考前,可现在,厌学开始越来越低龄化,这与家长们给孩子的期待过高、压力过大不无关系。就像我的好友阿岚,她怀疑姣姣未来也会厌学,就是因为她给姣姣报了跳舞、绘画、围棋三个兴趣班,而姣姣的抵触情绪一直很强烈。

针对这样的情况,其实解决办法也很简单,就是父母首先端正自己的“三观”,正确看待幸福和成功的定义,不要将自己的期待凌驾于孩子

02.错把宠爱当溺爱

相比以前父母所信奉的“棍棒底下出人才”,现在的父母更相信“宠爱的力量”。他们主动将自己当做孩子的保姆,为他们代劳一切除学习外的事务。岂不知,孩子在生活中形成的严重依赖,早就完全地延伸到了学习上。

没有了父母为其代劳学习,他们当然各种不适应,然后,便愈演愈烈,演变为对学习缺乏兴趣,进而开始厌学。针对此类情形,父母要做的就是及时放手,将生活、学习的主动权通通交给孩子,让他们养成自主生活、自主学习的习惯。

03.陪伴方式低级,反而影响了孩子的专注力

李阳的儿子果果今年5岁,上幼儿园中班。在为数不多的几次家长活动日,李阳都惊讶地发现,果果始终是班里最闹腾的孩子。他不顾老师在说话,胡乱地在教室里穿来穿去,还想干啥就干啥,惹得其他家长频频皱眉。

李阳的好哥们吴昊是心理咨询师,听了李阳的描述后便去了一趟李阳家。结果,吴昊发现,李阳一直在无意识地打断果果的注意力。比如,孩子正看动画片看得高兴,他突然喊果果给吴昊洗个苹果。果果画画快要收尾,他又叫果果起来给吴昊背段《三字经》。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孩子的注意力不需要培养,只要不去打扰就好。

显而易见,果果在课堂上专注力极差,就是因为父亲李阳从来不注意这点,一直在无意识地打扰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注意力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如果家长总有干扰,孩子的专注力自然难以形成。

所以,不要总是在孩子认真做着什么时打扰于他,宁可让亲戚朋友觉得孩子没有礼貌,也不要硬生生地叫孩子起来打招呼或者表演个人才能。有些行为看似无害,时间长了,实则后患无穷。

(二)生理性特征的影响

虽然厌学背后反映出来的多是心理原因,但不可否认,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特征,也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01.小学高年级——叛逆

据研究表明,孩子在升入小学高年级,也就是三、四、五年级时,会进入一个“觉醒期”。在这一时期,他们开始建立“自我保护系统”,开始评价老师和家长,而不是言听计从。

然而,这样的“觉醒”,一直被父母和老师解读为“叛逆”。他们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毫不客气地对此进行打压。有些孩子会直接反抗,然后引发厌学。有些孩子则不会,但这种情况其实更可怕。因为,压抑的情绪排解不出去,会从孩子的躯体上反应出来。

比如,孩子无理由的头痛、肚子疼、胃痛还有眼睛、嘴角等无意识的抽动,这都是压力被强制性隐藏下来所造成的后果。并且,这些看似平常的病症,普通的临床医生毫无办法,只能求助于心理医生的介入。

当然,作为父母,我们还是可以采取一些手段,来帮助还是释放压力。比如,带他逃一次课,去游乐场疯玩一天;允许他请假三天,看他喜欢的动漫;带他去旅游几天散散心等等。关键是,要让孩子感受到,你是真的理解他的痛苦,也是真的想拉他出痛苦的泥沼。

02.中学——自恋和自卑

不知道诸位家里有初中小孩的父母有没有发现这一现象,随着孩子升入初中,他们好像更爱打扮和照镜子了,穿衣服也开始讲究起来。其实,这很正常,这一阶段的孩子,自恋是他们的标签,但别误会,这并不百分百是缺点。

只不过,因为过度自恋,孩子会非常在意外界对自己的反馈,一旦发现现实与期待不符,他们会陷入深深的自卑当中。更可怕的是,由于孩子的心理还不健全,他们会因为自己某一方面的弱势,进而全盘否定自己这个人。

如果你发现你孩子有了这样的倾向,别怪别人,全是你自己的“锅”。如果孩子在小的时候,你适当地给予了他挫折,让他“输得起”,又及时地教会了他处理问题的方法,让他能第一时间能从输的地方爬起来,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03.高中——升学焦虑

高中阶段的孩子,思想逐渐趋近于成人,他们开始对未来有了规划,有了得失感和成就感。此时,他们面临的最大心理压力是“升学焦虑”。有些孩子平时成绩不错,每次考试都砸锅,久而久之便对学习失去兴趣,就是这个原因在作祟。

此时,父母能给孩子提供的最好帮助,是激发孩子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提升自我决定能力。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周士渊认为,人生中最应该养成的第三大习惯,就是自动自发。而“自动自发”的本质,就是自我决定理论。

也就是说,当孩子能够把学习变成自己喜欢,且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事情,就再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孩子将学习学好了。

那父母要怎么做呢?也很简单,就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他潜在的动能,帮助他克服厌学情绪的干扰。

(三)厌学背后的其他原因

除了育儿方式的畸形和生理特征的影响,孩子厌学,还有可能是一些外部因素在影响,比如和老师、同学的关系不好,比如作业量远远超出可承受范围,比如家庭环境恶劣等等。

01.师生关系不融洽

潜意识厌学的孩子,主要是因为在想到学校或者想到老师时,都跟潜意识当中的负面情绪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孩子会讨厌学校,憎恶学习。而这些负面情绪的来源,很多是因为和老师、同学的关系不够融洽。

在我上学期间,我的各科目成绩一直在随着对各科老师的喜爱程度变化,也是因为此,我高考时英语狠狠拉了后腿。因为,那个整天洋洋得意的英语老师,实在不对我胃口。所以,父母要观察孩子对老师的评价,做出正确引导,不要让对老师的偏见影响了孩子对学习的渴望。

02.学业之繁重超出了孩子的可承受范围

有些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便挖空了心思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补习班。殊不知,孩子在应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时,已然亚历山大,哪有心思再对付额外的补习。孩子整天被困于做不完的作业当中,没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长期下来,身体首先受不住,然后就是精神崩溃。

尤其是,当孩子发现自己的付出与回报完全不成正比时,他的挫败感会比那些不报班、不上补习课的学生要来得快得多。而这样的挫败感带来的往往就是放弃,放弃学习,乃至放弃人生。

所以啊,

不要再把孩子当机器了,自己十月怀胎生的,何必非要把他逼到绝路呢

03.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

还有一部分孩子厌学,是因为受了父母不好的影响。作为家长,不是在家打麻将,就是两口子在家开战,不但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还时不时殃及无辜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出来的孩子,一般会是两个极端。

要么十分努力,盼着尽可能远地离开父母。要么自暴自弃,以弃学作为对父母的报复。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只有父母先做好了带头作用,成为了良好的榜样,孩子才会“有样学样”,成为一个快乐、幸福的人。

生命的成长需要等待。如果真的不幸遭遇了孩子“厌学”,别怕!只要理解和体察孩子的情绪感受,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被接纳、被尊重,他们迟早会重新回到校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