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的传国玉玺,可能还存世吗?

传国玉玺依然存世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玉玺失踪的时间节点共有三种说法,一是失踪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玉玺在洛阳自焚,二是靖康之难后被金兵掳走,三是清末消失于沈阳故宫。其中存在于洛阳的可能性最大。

传国玉玺的来历之说

在中国历史上下落不明的宝物中,传国玉玺排第一应该是毫无争议。关于传国玉玺的来历,历史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人以蓝田玉为材料精雕细琢出了一块玉玺,又命玉工孙寿刻字于上面。

第二种说法是广为流传,就是由宝物和氏璧所打造。据记载,和氏璧乃是楚人卞和在楚山寻获的一块玉璧。卞和为了献宝,先后被楚厉王和楚武王刖去左右足,最后被楚文王识得此宝,剖开玉璧得到宝玉,取名“和氏璧”。

秦昭王欲那十五座城池换取此宝,结果被蔺相如完璧归赵。秦始皇灭掉赵国后,如愿以偿的得到和氏璧。歼灭六国后,秦始皇让李斯用和氏璧雕琢传国玉玺,并令玉工在四寸玉玺上刻上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至此,传国玉玺成为历代皇帝的信物,是正统继承者的标志。秦代之后,各朝帝王以得到此玺而荣耀,并将其当作国之重器。得此玺者便是“受命于天”,失此玺者便是“气数已尽”。传国玉玺是各朝开创者的必备之物。

传国玉玺的流传经过

秦朝灭亡,刘邦攻入咸阳之时,秦王子婴将传国玉玺献给刘邦,至西汉末年,两岁的刘婴即位,传国玉玺由王莽的姑母王太后保管。王莽篡汉后,命人向王太后索取,因太后忠于汉室,一怒之下将玉玺掷在地上。

据说,当时玉玺的一个角被磕掉了。后来王莽让人用黄金镶补,这也成为辨别传国玉玺真伪的一个标记。东汉末年,东吴孙坚攻入洛阳后在一口深井中打捞出传国玉玺。孙坚死后,传国玉玺辗转又到了曹操手里。

曹魏使人在传国玉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后来的司马家族也效仿曹操在玉玺上刻了字,表明得位之正。到五胡十六国时,传国玉玺被匈奴人所得,后落入石勒之手。石勒在玉玺右侧刻了“天命石氏”四个字。

后来冉闵建立冉魏后,将传国玉玺献给东晋,玉玺在南朝历经灭胡时,为了得到东晋的支持,将传国玉玺献出,玉玺传至南朝,历经四朝更迭。隋文帝统一华夏后,传国玉玺进入隋宫。炀帝死后,萧皇后将玉玺带入突厥。

唐代时,李靖讨伐突厥得到传国玉玺。唐末时,传国玉玺先被后梁的朱温所得,十六年后又被后唐李存勖所得。再十三年后,石敬瑭将契丹军引至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玉玺登玄武楼自焚,这是玉玺的第一次失踪。

到了北宋哲宗时期,传说洛阳一农夫挖出一方玉玺,后献于朝廷。经过十三位大学士依据记载多方考证,认定此玉玺乃是始皇帝所制传国玉玺。靖康之难时,这块传国玉玉玺被金兵掳走下落不明,这是玉玺的第二次失踪。

有传言说,元顺帝曾携带传国玉玺逃往漠北,徐达当年远征漠北目的也有寻找传国玉玺之意,但最终没有结果。到了清代,多尔衮讨伐蒙古叛乱时,在察哈尔林丹汗的手中得到了一块玉玺,上面刻有“制诰之宝”四个篆字。

史料中记载,此玉玺是“交龙为纽,光气焕烂”。从其特征来看,这块玉玺显然不是传国玉玺,当时以假乱真就是为了笼络人心。到了乾隆年间,乾隆钦定二十五宝时,把此玉玺确定为赝品。此玉玺最终消失在沈阳故宫。

传国玉玺可能在哪里?

有人认为传国玉玺在洛阳早已被焚毁,玉石通常来说应该不会被烧毁,最坏的可能就是高温发生碎裂,但绝不会消失,况且上面还有一角是镶金的。据记载,当时石敬瑭遍寻宫中火场,但没有找到传国玉玺。

我们再看传国玉玺出现在宋代时的情况,据文献记载,说咸阳一农民段义偶尔得到一方玉印,后来献给蔡京,蔡京为了斗争需要,伪造了传国玉玺以博取宋哲宗的欢喜。后来到徽宗时,蔡京有如法炮制了新铸六印。

但无论如何,这些都不是失而复得的传国玉玺,都是人为制造的赝品。从历代的文献考证来看,自从李从珂怀抱玉玺自焚后,传国玉玺就再没有真正出现过。还有传说明朝也得到过玉玺,但被明孝宗鉴定为假的。

而几百年后元顺帝后人博硕克图汗得到的传国玉玺,实际上是一位牧羊人从绵阳蹄子上刨得的,还有说是昭君出塞时送给匈奴王的一颗羊脂玉玺。无论如何,都是与秦始皇的传国玉玺相去甚远。

从以上的记载分析可知,传国玉玺最后一次出现应该是在李从珂殉国之时。李从珂死后的一千年间,出现的有关传国玉玺的消息基本上都是假的。由此可以推断,传国玉玺存世的可能性很大,可能就在洛阳。

我是野史也是史,期待您的关注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