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愙齋書法」魏碑第一《張猛龍碑》二玄社和明拓完整版、臨習攻略


— 書 法 思 考 出 品 —


《張猛龍碑》全稱《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碑》,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無書寫者姓名,碑陽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碑陰刻立碑官吏名計十列。額正書“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三行十二字。古人評價其書“正法虯已開歐虞之門戶”,向被世人譽為“魏碑第一”。為正宗北碑書體。碑石在山東曲阜孔廟。


清楊守敬評其:“書法瀟灑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沈曾植評:“此碑風力危峭,奄有鍾梁勝景,而終幅不染一分筆,與北碑他刻縱意抒寫者不同。”康有為謂:“結構精絕,變化無端”、“為正體變態之宗”。該碑是勁健雄俊北碑書法之典範。


《張猛龍碑》碑文記載了張猛龍興辦教育的事蹟,運筆剛健挺勁、斬釘截鐵,可以看到《始平公》的影響,如橫、直劃的方筆起筆,轉折處的方稜及三角形的點等,都保留了《始平公》的舊貌。但也並非筆筆都方,而是變化多端,有方有圓,比《始平公》更精美細膩。字體略長,結體已經是比較標準的楷書了,結體非常端麗,有的筆畫結體中,甚至有一點行書的味道,尤其是碑陰。


所以,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行草》中說:“碑本皆真書,而亦有兼行書之長,如《張猛龍碑陰》,筆力驚絕,意態逸宕,為石本行書第一。’’並說:“《張猛龍》如周公制禮,事事皆美善。” (《廣藝舟雙楫·碑評》)


魏碑《張猛龍碑》高清二玄社版

高清大圖加載較慢,請耐心等候



【高清放大版】北魏 張猛龍碑 明拓


魏碑《張猛龍碑》明拓版

高清大圖加載較慢,請耐心等候


《張猛龍碑》賞析


《張猛龍碑》的筆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

1.筆法主要基調是方圓兼備,以方筆為主;

2.少數字近方少圓,點畫較為方博;

3.少數字近圓少方,點畫以提為主,提中有頓;

4.部分字有行書筆意。



《張猛龍碑》以方筆為主,方、折果敢迅疾,意趣橫生,筆處稜角分明,筆畫上表現了力的強度;氣質上豪健潑辣,渾勁厚實。亦用圓筆,圓筆凝重端穩,氣勢雄強,筆鋒雄強敦厚,瀟灑自然,創造了一種天真活潑,激越昂揚的意境。


以下是對於《張猛龍碑》典型用筆的簡要分析:


一、點法

魏碑中的點畫,凡點必側,不是向左傾,就是向右傾,《張猛龍碑》中的點畫,雖以方筆為主,但在點畫的運用上,亦合乎“側鋒峻落,回鋒收筆”的書法美學原則。



二、橫

《張猛龍碑》的橫畫,以方橫為主,亦有圓者。橫畫沉著厚重,氣勢雄渾,符合當時北朝人粗曠的性格特點。起筆有藏有露,變化多端,其基本寫法為逆鋒起筆向右折,豎下筆,截成方頭,然後再往右行,行至末端稍提筆,頓筆,然後,向左回鋒收筆。《張猛龍碑》最富有特點的橫畫便是左低右高之勢,橫畫起筆或圓或方,起筆角度多變;橫畫向右上方傾斜,呈俯仰之勢;橫畫重疊,卻各具姿態,無一雷同。如“辭”字:“舌”部首筆露鋒豎切取側勢,然後捻管外旋,筆毫由側鋒轉為中鋒,至尾端提鋒收筆。次筆,藏鋒入筆,體態向右上方傾斜,方圓結合,中實內涵。“辛”部,橫畫較密集,長短橫交錯,用筆方法大同小異,但卻通過粗細和體式的變化,安排的自然天成,妙趣盎然。


三、豎

《張猛龍碑》中豎畫的形態主要有兩種,一是垂露,二是懸針。筆鋒先由下而上逆行,頓成方筆;稍提筆,中鋒向下運行,至末端頓筆,回鋒向上收筆;懸針與垂露的差別主要是收筆的動作,一是筆回,二是意回。


四、撇

《張猛龍碑》中“撇”的形態有很多種,主要有短撇、長腰撇、豎撇、回鋒撇等等。此碑的典型撇法是長撇,具有飄逸多姿、曲中盡美的特色。起筆或方切或圓轉,方圓富於變化;翻鋒轉入中鋒行筆,略有彎意,筆意自然;至收筆處筆鋒稍停,在向左強力撇出。如“春”字的撇畫,較方厚,逆鋒先向右上,頓筆後迴轉筆鋒向左下方撇出,要中鋒行筆。撇畫較長,筆畫富有變化,顯得強而有力。



五、捺

《張猛龍碑》中的捺畫,筆勢開張,其形態呈一波三折,其關鍵處是在筆鋒行至捺根部位時。起筆或藏於前一筆畫之中,或切鋒起筆;捺畫較平直,少弧度;收筆形態多變,重按撇出,呈方切之態,或轉筆回鋒,向左上收筆,形方亦圓。如“之”字的捺畫,豎切露鋒起筆,著力過筆澀向右下,至尾端,筆盡勢收,氣勢逆回有力。


六、鉤

《張猛龍碑》中鉤法形態多變,或方勁有力或呈外方內圓之態;筆法豐富,或提或按,或搶或蹲,出鉤方向也不盡相同。書寫方法為出鉤前要蓄勢,然後順勢捻管調鋒剔出,力量凝聚在尖端,給人以鍵、銳之感。



線條

《張猛龍碑》線條爽朗、勁健,線條在筆者的書寫中運動,再加上技法的巧妙運用,運動在不規則中震顫,線條的輪廓戥呈現出微小的起伏變化,賦予了線條自己的生命力。《張猛龍碑》工整而不呆板、清逸而不浮華、秀雅而不媚俗,屬於寫刻雙能的難得碑版。


由於是碑刻的原因,《張猛龍碑》的線條挺立,如長刀大戟,可口鋒利,大多都是斬釘截鐵的方形起筆,線條挺立,剛硬穩健,但是比起前期的造像記,從《張猛龍碑》身上己經可見南北的融合,逐漸的趨向於秀逸了,從穩健的線條中,能看出撇捺的秀美的弧度,可見己經融入了南方帖學的筆意,不再像前期那麼的生硬。



結體

其一,整個碑刻佈局安排自然,疏密有度。《張猛龍碑》字形的疏密是由筆畫的粗細變化形成的。魏碑自隸書演變而來,而隸書在漢代形成,從漢代的書法、瓦當,印章中都可以看出,隨字形結構的疏密程度來安排筆畫,可以看出分配並不均勻。鄧石如形容這類字結體為“字畫疏處可走馬,密處不使透風。”


其二,主次錯落相應,布白虛實結合。《張猛龍碑》中最突出的地方和隸書相同,便是橫畫與撇捺,豎線相對與橫畫與撇捺來說較收斂一些。有些豎線,例如“有”這個字的懸針豎劃也為長而挺拔之筆,但縱觀整個刻石佈局,並不是主流。主筆是一個字的突出炫熠之處。《張猛龍碑》之所以能有細密之妙,正是因為它放的開、收的住,也就是富有大膽放疏之處。大膽而又巧妙的佈局,才能於虛實之中從生態勢。如“節”字右上的大塊布白,使整個字內緊外收,賦予字以一種特殊的生命之美。


其三結字錯落生趣。《張猛龍碑》雖體勢欹側,但統一性很強。疏密變化為求體勢之美,而錯落變化為的是打破常規法度,求的是一種“醜”美。這也是魏碑的共同之美。如“露”字的上半部分是向左錯位,“侍”字下豎鉤與正常寫法相比是向左錯位的變化手法。幾個字都為左上右下的變化之勢,更誇張的字如“歸”字的下一橫掠筆更為誇張。這種變化方式在洛陽時期的楷書中時常見到。《張猛龍碑》中蘊含著很濃厚的篆隸的味道,北魏石刻有很多的書者,工匠隨意的增減筆畫。通過《張猛龍碑》就不難看出魏碑中字形紛繁,異字連篇。



章法

《張猛龍碑》的章法形式也迥異於其他同時期的碑版、墓誌等書法作品。墓誌、造像由於書寫空間的方正、狹小,故而多有界格,字距、行距較為均勻、齊整。章法形式上給人以規範整肅之感。而《張猛龍碑》的形質較大,通篇氣勢恢宏,章法上講求行距大於字距,注重縱行,不拘橫列,勢取縱式,是北魏書法作品中較為獨特的章法風格。在行與行、字與字之間,注意左顧右盼、疏密有致,“陰陽調合”,有韻律感鮮明、躍動感強烈的藝術效果。



魏碑《張猛龍碑》學習攻略


《張猛龍》碑是魏楷體系中經典的碑刻,為歷代習碑之人所重視。
它之所以成為經典,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知名,因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廟,所以知道此碑者眾;其次是典型,它的風格非常具有魏碑楷書的代表性,是魏楷體系中屬於中性風格類的作品;再是技巧規範且含量高。因此,人們把此碑奉為經典是有它的道理的。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對魏楷相當讚賞,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韻輝穆,三曰筆法跳躍,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銅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細審這“十美”《張猛龍》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習魏楷,以《張猛龍》為範應該是最佳選擇之一(說之一的意思是還有許多可為範的魏楷,不宜一說習魏必是《張猛龍》,其實選擇的餘地是比較大的)。【書法思考】認為,其中更主要的根據是,它的方筆更具魏碑楷書典型的筆法特徵,同時,此碑的技巧含量豐富,風格特徵獨具,對學習魏楷是有利的。

我們知道,魏楷典型的、標誌性的筆畫形態就是“方筆”。方筆的概念與圓筆對應,就是筆畫的造型見稜見角。通過多年學習魏楷的經驗、體會甚至是教訓告訴我們,可以非常肯定地說,方筆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門的。
我們經常看到,有許多朋友對《張猛龍》的筆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來具體的方筆用鋒技巧。比較典型的情況是,“用唐楷的筆法公式來解魏楷方筆這道題”。其結果是,寫的字不是《張猛龍》,而是“唐猛龍”,筆畫的造型總是脫不掉唐楷的痕跡,總感覺魏楷的味道不夠純正。由於類似這樣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脈的情況實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將對《張猛龍》的方筆筆法技巧問題進行專題的討論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筆畫:方筆的分析

我們把《張猛龍》典型的方筆進行常規的分類和篩選。並將以“點”的書寫來切入,進入微的解析與講解,同時,再由點逐漸延伸開來分析其它的筆畫的書寫。之所以由“點”開始,我們的思路和依據是:a、點的方筆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b、其它的筆畫都是點的延伸和演變(或是都與點有密切的關係)。

1、點

我們先看原碑典型方筆——點:

從以上原碑這幾個字之點可以看出,它的典型的形象就是三角形。這一筆的書寫如果以唐楷常規的“頓藏”筆法技巧,那麼它的運筆路線是這樣的情況:(小字左點放大圖)

把這種運筆方法進行動作分解,它需要五個動作來完成。試想,僅僅一個點就要用五個動作,寫別的呢?寫一個特別繁複的字呢?這樣的思路和方法肯定是大有問題的。往往我們看到的不少的人就是這樣的寫法,甚至,一些教科書都是這樣的講授。當然,我們不能說這樣的方法是完全錯誤的,因為它畢竟寫出了“方筆”。可是,這樣的方法實在太繁瑣,太累人。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方法寫出的筆畫死板呆鈍,了無生氣。實際上,這樣的手法其實不是寫,而是填描,可以很肯定地說,這不是上好的科學的方法。

用柔軟的毛筆書寫成三角形的點是比較困難的,經過多年我們對魏楷方筆技巧的猜解、探討和實踐,尋找到一種比較方便簡捷的應該是很科學的方法——切翻之法。
我們的理念、理由和依據是:用最簡單、最輕鬆、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寫出最準確點畫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學的方法。“切翻之法”就是這樣的方法。
(1)正切點入筆露鋒,向右下側鋒直切,立刻向右上順時針翻鋒,然後出鋒。我們將這種順時針翻鋒的點稱之為“正切點”。

再看實際的書寫:

不管各種各樣的點如何變化,翻鋒只有這順時、逆時的兩種,而切鋒的角度則要看點的走向。由於點的走向是非常多樣的,幾乎360度中都有,所以,我們需要進行各種度點的切翻鋒訓練。可以按下面這樣的圖示來進行練習:

以點來進行切翻筆法技巧的強化訓練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練習會使這種技巧得到充分的訓練。“一旦各種角度的點都能寫得出來寫得準確,可以說,就解決了魏楷方筆筆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也可以說才算真正入了魏楷之門了。”
《張猛龍》的點變化是比較大的,無論怎樣變,大體不離這樣技巧的左右。其差異只是在切的力度,方峻度,大小等方面。切的柔些則圓筆的味道足,切的狠些則方筆的意味重。輕切則小,重切則大。
有的也不一定是切鋒的技巧,如“鼠屎”、“黍米”等一類圓筆造型的點,用筆的動作其實非常簡單,露鋒入筆一抹即可。需要強調的是,不同點的造型,需要不同的手法去刻畫,這裡,一方面不要複雜化,越簡潔越好;另一方面,還是不能用唐法解碑法。要注意的是,儘管有個別的點畫隱隱有些唐楷筆意的意味,但畢竟還不是唐楷。
(2)橫 我們先來考察原碑中處於重要位置的橫的狀況:

其中具有標準形狀的應該是“晉”字的兩個橫畫,尤其是中間的長橫,我們可以認定為“標準典型的魏楷之橫”。
無論是什麼字體,它的每一個筆畫都是由“入、行、收”三個技巧動作來完成的(點,一入即收),所以,研究筆法就須從這三個微觀環節著手。
我們專對此橫的用筆技巧作詳細的分析:魏楷的橫實際上是兩個點的連接,入筆是正切的點,收筆是反切的點,行筆環節是將兩點連接。這樣,我們對魏楷橫的三個用筆環節就非常清晰了。

我們一直在強調魏楷筆法的“切”“翻”。那麼,為什麼寫方筆必須要切鋒要翻鋒呢?其技巧的關鍵和要領是怎樣的呢?
我們知道,切鋒都是以側鋒切筆的。用側鋒會給筆畫的刻畫帶來方便。切鋒的目的,是用筆尖刻畫三角形點左上的稜角,用筆肚(副毫)刻畫左下的稜角。翻鋒的目的,是將側鋒轉換為中鋒,以使毛筆保持中鋒態運行。這是魏楷切翻技巧筆法的原理所在。掌握了由側鋒切鋒刻畫稜角,並轉換為中鋒行筆這一技巧,就是魏楷方筆技巧關鍵的要領所在。如果這樣的技巧掌握嫻熟而準確,那麼,所有的方筆就都可以駕馭了。
下面,再圖示寫法:

橫的造型也是多變的,但萬變不離其中,也還是用筆的幅度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它是魏楷的用筆技巧,而不是唐楷的方法。儘管有些筆畫是圓筆,但不是唐楷之筆,它還是魏楷的意味,兩者是有區別的。如果細細觀察,其中的差異是清晰的。
切翻筆法技巧解析到這裡,就基本把它的原理與要領說清楚了。我們就可以舉一反三來分析其它的筆畫了。
(以下的筆畫解析將作簡單描述)

(3)豎 先看原碑典型豎的形狀:

掌握了點畫,《張猛龍碑》的豎筆也就容易了。實際上,這筆懸針也是點的延伸。切翻之後中鋒下行即是一豎。

(4)撇 原碑中“撇”的情況:

不難看出,撇仍然是點的延伸,其實撇與豎的寫法屬於一類,入筆一樣切翻,只是中鋒向左下運行。(示範省略,參見豎畫)

(5)捺 原碑的情況:

捺筆同樣是與點有關係,不是在起筆處,而是在捺腳的部位。
典型的方筆捺,需要用副毫來刻畫捺腳的造型,雖然有些難度,一旦明瞭點的變異概念,並駕馭得了點的變形技巧,寫主筆捺其實並不是分困難。當然,這一筆是由難度的,需要強化訓練:

實際的書寫示例:

鉤的部位是一個很清晰的三角點,只是角度和位置的不同而已。這一筆應該是魏楷筆法中最具難度的一筆,道理是,難在它都是處於筆畫的末端,它前面有很長筆畫,需要連續準確的運筆技巧才能完成(豎彎鉤一筆最難)。
它的難點是:側鋒轉中鋒,中鋒再轉側鋒,這樣用筆的轉換,並且,在轉換的最後還要刻畫關鍵的筆形。此外,再加上豎彎鉤一筆中還有運筆方向的問題,所以,是很不好駕馭的。其中,關鍵技巧是用副毫刻畫鉤腳的方筆,必須要反覆地揣摩和練習,甚至要以強攻的姿態專攻此筆。


此筆是最有魏楷筆形特點的一筆,筆法技巧最難的一筆,同時它還是絕對的主筆,因此,必須掌握,並確保書寫的準確性與穩定性。另外,對鉤的各種各樣的變化更需悉心揣摩臨擬,要達到寫任何形狀的鉤都能信手才行。
看分解圖:

豎鉤的寫法前一段與寫懸針是一樣的,只是寫道鉤的位置向左上翻鋒,如同寫點一樣,出鉤。這裡,由於是連續的用筆,前面的筆法準確與否是關鍵,如果不準確,筆的形態沒有調整到位,最後寫鉤是非常困難的。這一筆要求“入、行、收”三個用筆環節都必須準確到位,同時,動作還必須乾淨利索,否則,鉤的部位寫不出來。


再看拋鉤的實際書寫:

這一筆應該是《張猛龍》最難的一筆了。
其道理也同豎鉤一樣,連續的運筆,必須保持每一個環節都準確到位,才能寫得出來。由於斜向的行筆,角度也是需要把握準確的。出鉤的時候,筆是向左上翻鋒,一般情況下,初寫時比較彆扭,我們必須適應這樣的斜向翻鋒,否則,往往寫不準確。這一筆更需要反覆地強化訓練,一定要做到書寫的準確性和穩定性。


我們在以後深入的學習中,還會遇到鉤的各種各樣變化問題,這樣的鉤如果寫不準確熟練穩定的話,寫變化的鉤是比較困難的。因此,需要一定的功夫專題攻克這一難點。

二、非典型性筆畫的分析 魏楷標誌性的方筆屬於共性特徵,絕大多數的北魏書法帶有這一特徵,所以,我們稱之為典型性與標誌性的筆法特徵。典型性的筆法特徵是構成魏碑楷書特殊風格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魏楷體系中絕對完全的方筆與絕對完全的圓筆作品,所佔的比例不是非常大的,絕大多數的作品都屬於“混合型”的,筆法形態是多樣化的。《張猛龍》就是這種“混合型”的代表性作品。假如我們一味地強化方筆,把其它造型的點畫都寫成稜角分明的話,就和《始平公造像》一類混淆了,《張猛龍》筆法的豐富性就給弱化了。
更重要的是,單一的筆法會導致作品表現力的空泛,使技巧語言匱乏。因此,我們絕不能忽略所謂非典型性筆法的存在和作用,還需對非典型性的筆畫作細微的考察研究和臨擬訓練。(因篇幅所限此話題從略)

三、值得注意的傾向

《張猛龍》雖是經典,但我們還不能過於迷信,它所存在的問題也不能忽視。我們看到,有不少學習此碑日久者,曾染有習性。特點是,筆畫一味右上斜,造成字形字勢的倚側。
(注:筆畫斜與字勢斜還不完全是一個概念,筆畫右上斜是楷書共性特徵,斜應該是有度的,我們不能過分誇大它,更不能一斜再斜,斜而無度。字形左低右高,聳肩低頭,重心失衡。字勢斜是一種中軸擺動的技巧,是左右都有擺動,如果只一味左擺則屬習性。習性,就是有模式有規律的不良的習慣性的手法。)
細細究察,原碑就有這類現象,且有些個別字斜勢嚴重,它應該是不可為法的東西。我們不能把它當作特點更不能當作優點,它應該屬於筆病。凡是染此病者,就是不知不覺,忽略了這一點。因為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我們在這裡提出,以示注意。
這些例字就是《張猛龍》典型的斜畫筆性的習性所在,我們臨習此碑時須力避之,或者,可以進行必要的修正。在這一點上完全可以不必求“精準”了。

以上是對《張猛龍》最具特點的筆畫進行了分析,這些最具特點的筆畫實際也是魏碑楷書的最具特徵的筆畫。把這一關鍵的用筆技巧掌握了,才是臨習此碑的要點。

四、如何出帖? 在沒有百十遍臨習、沒有紮實基礎的前提下,任何人都不必去談出帖,哪怕是大書法家。紮實的臨帖學習是我們出帖的基礎和根本,基礎打得越好,基本功越深,才能去琢磨和挖掘到屬於自己的理解和味道。


在探究出帖時,我們要多創作,創作時多注意前面我們分析的東西,加以適當的變化、新意、或融他體之意,形成自己的風格,但不管如何變化,應該理解計“白”當“黑”、知“白”守“黑”、“松不至散、密不致擠、危不致傾、險不致失”等書法思維,既要有帖中的精髓,又要有自己的理解和變化。而這裡的“理解”源自:一、很多時候是在長期的臨帖過程中自發形成的,因人而異,要去琢磨和總結。二、與個人對書法心路、文化涵養以及生活閱歷都有著緊密的聯繫。這都是後話。
下面我們再對比分析當代的書出《張》的書家作品,從中找到些他們對出帖的理解。
孫伯翔先生是當代北碑名家代表,方中寓圓,剛柔相濟,中側兼施;結體開合有變,天然成趣,雄渾博大;通篇血脈暢達,精神飛揚。其書重法度,講情性,主革新。

下方,則是孫伯翔先生徒弟龐志亞先生的作品,法度森嚴,十分工整:

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的胡立民教授,擅長魏體楷書和行草,字意靈動,用筆率真古拙,天真浪漫又不失法度,章法和諧又顯得輕鬆自然又頗有氣勢,一筆一畫皆出胸臆。

從這些當代書法家的作品中,我們更貼切地感受到《張猛龍碑》的驚絕逸宕、妍麗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