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钱伟长、王莘都在这里读过书

义庄,是古代中国农业社会的风俗。一个大族之中,有人穷,有人富,富有的拿出钱来办义庄,义庄之中包括学校、公田、祠堂等等设施,资助族人和乡人。

最早有记载的义庄是北宋范仲淹在苏州所置,范仲淹在苏州用俸禄置田产,收地租,用以赡族人,固宗族,系取租佃制方式经营。义庄设有义宅,供族人借居,若房舍需要修理则自行设法。

自范仲淹在苏州创办义庄后,宋元时期,苏州地区陆续涌现了一批义庄,为宗族、为地方做出了诸多贡献,被官方嘉奖,地方称颂。

对华氏而言,无锡乃是其宗族兴盛繁衍之地,族人多以荡口为中心散居,如此既可进行联宗活动,也为创办义庄提供了条件。

华氏义庄为无锡现存最早的义庄,由华进思、华公弼父子于清乾隆年间捐田所建,现存房屋四进,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义庄位于仓河北街,庄前是宏大码头,旧日里每年秋收之时,粮食通过船运至义庄。

入门厅,如今义庄上方 “华氏义庄”由华氏名人华建敏先生所书写。过门厅,进入轿厅,轿厅上方有一块匾额,红色“尚德乐善”完美诠释了华氏义庄的精神,同为华建敏所写。

匾额下方是一块木刻地图,上有当时荡口地区的义庄分布图。明清两代华氏在荡口共建大小义庄7处,老义庄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原有义田数千亩,

对研究江南地区义庄的兴起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轿厅是旧日宅院中供宾主出入时停轿、下轿的地方。同时这里也是义庄收取租粮,赈济派米之处。轿厅院外两侧是义庄碑廊,碑文内容丰富,有名人所书乐善好施的文章、华氏祖先与好友间的书信来往,还有纪念华氏一族所写的诗文。

轿厅后面是中堂,也叫“诒穀堂”,这里是赠送谷物粮食的大厅。堂内有三块匾额,是当时朝廷知府对华氏义庄的表彰。“诒穀堂”可以看到《义庄条约十条》,对义庄的运作做了详细规定。

在管理上,老义庄设董事一人,以两名司事辅佐之。义庄管理层一般都有固定任期,如此可避免长期任职带来的松懈,也可减少管理层的管事压力。为了杜绝弊端,义庄收租与分发月米时,必须由董事亲自加以检视,不可完全由司事、催租人经手。

遇到灾荒年月,董事不可以听催租人的报告,自行减租。董事必须亲自去田间勘察,确定受灾情况,再议定是否加以减租。凡涉及义庄米麦银钱出入,必须立刻登记入簿,以免天长日久,账目混乱。义庄董事、司事对义庄积累的钱财,不得私下挪移,更不得为了利息而私自出贷。

中堂后面是粮仓廒间,储存谷物粮食的地方。当年义庄除了四进大厅外,其余房屋都作为仓储使用,以备赈族救贫、恤寒解困等开支。

华氏义庄开办后,得到皇帝嘉奖,华进思被任命为安徽休宁县丞。在休宁任职八年之后,华进思于当地病逝。

华进思去世后,华族男女及受其恩惠者无一不哭。当华进思棺椁运回原籍时,“遗族之贫贱者行哭塞道”。此时恰逢户部侍郎嵇璜回乡省亲,地方上富贵都登门庆贺,时人称之为“嵇为生荣,华为死哀”

义庄除了给穷人分发谷物粮食,还关心他们的孩子,有专门为贫寒子弟所建立的义学,以解决贫寒子弟的读书问题,“怀芬书屋”便是其中一间。匾额“怀芬书屋”四个大字是荡口学堂创始人华鸿模所写。

义庄设有专门资费支付给书屋教学的老师,子弟免费入学,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华氏义庄培养了许多人才,国学大师钱穆、力学之父钱伟长、两院院士钱临照、音乐家王莘都在华氏义学读过书。

义庄原来有西花园,还有一种特殊的植物叫做铁线莲。现在铁线莲已经见不到了,但花园最深处,有一个水井,至今仍是泉水满满,一如义庄传递的善心,源远流长为后人所铭记。

来源:

无锡漫生活(ID:xichengxiao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