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梦有四个儿子,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他会把王位传给谁呢?

吴王寿梦在位25年,功绩卓著,带领吴国走出了原始、荒蛮的状态,正式与中原各诸侯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寿梦的一系列努力使吴国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虽然与传统强国晋、楚、齐还有一些差距,但毕竟也有了三次大胜楚国的辉煌成就。随着国力的增强和数次战争的胜利,吴国的疆域也向北面和西面有了一定的拓展。吴国强盛时的疆域东达海滨(今上海),南至浙江北,西到安徽中部和南部、江西东北部,北抵江苏北部,此时的吴国显然成为了一个雄踞东南的超级大国。可是到了寿梦晚年的时候,在面对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一代明君也面临了他祖先古公亶父曾遇到的尴尬局面。

齐国出土

寿梦共有四个儿子,从长到幼分别是诸樊、余祭、余味和季札。按照传统王位应该传给长子诸樊,但问题是寿梦本人实在是太偏爱幼子季扎了,事实上季札的能力在四兄弟当中也确实是最出类拔萃的。想当年,年幼的季札与父亲共同游历中原的经历,打开了季札的眼界,从此,季札便对中原的礼乐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潜心进行研究。从《左传》、《史记》、《越绝书》等诸多古代典籍当中我们看得出,季札是中国历史上南方出现的第一位圣贤之人,甚至还是孔子大大推崇的圣人。由于他的封地在吴国的延陵(今江苏省常州一带),在历史上又被称为“延陵季子”,据说季札还做过孔子的老师。

延陵

在春秋时期的名气可与孔子相提并论,被世人合称为“南季北孔”。季札的事迹数不胜数,有些见于史书,有些则见于民间故事,这当中最有名的,当属他作为使臣出使中原各诸侯国时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一直被传为佳话。季札曾经代表吴国出使中原各诸侯国,一来是为了开阔眼界,与中原各国建立外交关系,二来是为了了解各国的内部情况。季札来到了鲁国,鲁国的大夫们为了显示自己头号文明国的地位,请季札欣赏了一场规模极其盛大的音乐会,为季札演奏了《诗经》当中的十几首曲目。这里要顺便说一下,《诗经》是孔子所编六经当中的一部经典,它在历史上的价值极为重要。

鲁国

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是经过孔子筛选删减过的,而在季札那个年代,《诗经》全部的内容要比今天的传世本多很多。因为春秋时代的音韵与今天的音韵不同,这其中的很多诗我们今天读起来是不押韵的,但在那个时期却是完全押韵的。另外,今天传世的《诗经》只有文字,我们只能诵读,但在周朝的时候,这里面所有的诗都是可以配上旋律演奏或是吟唱的,据说不同的诗配以相应的曲调,懂得欣赏的人便能够从中听出旋律所要表达的内涵与情感。春秋时期的音乐是极为高雅的艺术,这有点像今天西方的交响乐或者歌剧,没有一定的音乐素养是无法欣赏也无法了解其内涵的。但季札是这方面绝对的高手。

季札

季札来到了齐国,拜访当时的东方第一贤者晏子。晏子全名叫做晏婴,晏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适时,晏子是齐鲁大地上最有名气的贤者。他提倡仁义、廉政、身体力行,等等。季札见到晏子之时,齐国刚刚经历一场由崔家和庆家主导的巨大的内乱,史称“崔庆之乱”,政局很不稳定。季札因而提醒晏子应该交出权力,才能明哲保身。晏子听了季札的建议很快就交出了权力,12年后,齐国四大家族打起了内战,晏子因为没有权力而且保持中立,这才得以避免受到牵连。之后季札又到了郑、卫、晋等国,针对这三个国家的政治形势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甚至还预料到了日后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可能,由此可见季札拥有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极高的智慧。

崔庆之乱绘画

其实,根据史学家们的考证,季札这一次出使列国是在吴王余昧时期的公元前544年,也就是寿梦去世后的17年。在此,我们只是借这些事情来说明季札这个人的能力问题。如此一位贤者,令他的三位哥哥也很佩服,面对父亲临终时的遗愿,长子诸樊自愿让出王位这一点,诸樊颇有当年泰伯的风范。而余祭、余昧二位兄长也完全没有意见。可是,季札不同意。他坚决不接受王位。因为长子继位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尊德重道的他绝不允许自己打破这个传统,当然,他本人也志不在此,他更加喜欢研究学问,宣扬道德。

吴国城墙

当事人不同意,寿梦也只得将王位传给了长子诸樊,但却在临终之时嘱咐诸樊:“你去世的时候,要将王位传与你的二弟,并告诉他,他去世以后再传给老三,这样兄终及季早晚会继任吴王的位置。只要季札当了吴王,他必然会依靠他的能力和才华,带领吴国走向真正的强大。"

. 《诗经》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