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北境之王,赵氏风云(五)--赵简子



赵简子赵鞅是赵氏孤儿赵武的孙子,赵武的儿子赵景子继承赵武的“韬光养晦”,平淡的连历史都懒得记上一笔,历经两世的“修养”,赵氏历经凶险,到了赵鞅已经有足够的经验再显锋芒。

赵、魏、韩三家的交情变成了联盟,赵鞅在韩、魏的照料下成长

韩氏,当年韩厥为赵衰家臣,韩赵之间的交情,上百年来从未改变,加上后来魏氏亲近赵氏,赵魏韩的交情,在激烈的内斗中顺其自然的形成了联盟。

赵景子死后,作为正卿的韩起竭力扶植赵氏的赵鞅,加上魏舒的配合,年轻的赵鞅进入六卿的位置。此时的六卿赵、魏、韩占三席,范氏和荀氏占三席,两大联盟暗斗激励,因为韩起占据正卿的位置,独掌大权,赵魏韩联盟占有主动权。

正卿的位置至关重要,晋国的六卿实行的是递补制,前一个死去,基本上遵照后五位依次升级,空出第六的位置,由大家“协商”,一般由死者的后代填补。

这也就意味着赵鞅需要把前面的所有人“熬死”,才能坐上正卿的位置,好在赵鞅年轻。

韩起为正卿的期间,各大氏族疯狂争夺,瓜分晋国的资源,氏族的势力进一步巩固,晋国的“王室”进一步弱化。

前517年,韩起为了历练赵鞅,保举赵鞅主持“黄父会盟”,赵鞅不负所望,展现出政治家应有的手腕,果断、务实,成功组织各国达成一致,出兵解决周王室内乱。

三年后,韩起离世,魏舒接任正卿的位置,韩起的儿子韩不信进入六卿之位,在赵鞅之后,两年轻人暂时无法向魏舒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魏舒虽然是正卿,但很难压制范、荀,尤其是更进一步的范鞅(即:士鞅)。

魏舒执政期间,灭了羊舍氏和祁氏,赵、魏、韩、荀四家瓜分土地人口,范鞅成了看客,厉害的赵鞅回头 对魏舒发起了挑战。

范鞅利用分化赵鞅远房,邯郸的赵氏,削弱赵氏,同时利用官位优势拿捏赵鞅,企图挑起魏氏和赵氏的矛盾。

前513年,范鞅与赵鞅到汝滨修筑城池,范鞅向赵鞅提出了将法律铸造在鼎上,公布于天下的“先进”理念,稚嫩的赵鞅热血沸腾,一马当先的帮助范鞅完成了震惊天下的“铸刑鼎”事件。

魏舒尴尬,为了保住赵鞅,只能放过范鞅。

成功的以下犯上,可见范鞅的手段十分凌厉,日后赵鞅应该感到被支配的恐惧。


轮流坐庄的制度,压制和报复,最终导致氏族拼命补强。

范氏掌权,压制赵、魏、韩

前509年,魏舒突然离世,其子魏侈补入六卿,范鞅荣升正卿,上位后的范鞅立即对魏氏动手,拿出当年“鼎”上的法律条文制裁已死的魏舒,下令:魏舒在为周王室修筑城墙时,有擅离职守之罪,依法降低下葬规格,从正卿待遇降为大夫标准,立即撤去柏木外棺。

魏氏只能眼睁睁“听命”。

赵、韩、魏进入“冰河时代”。

受到压制就会寻求变通,赵韩魏开始着手内部改革,在各自的封地实行更加亲民的政策,培养势力,等待,等待这个强大的政敌“尽早”离开。

范鞅施展才能,内政外交,贪婪的本性在最高权位上淋漓展现,加速晋国走向分裂的目的地。

赵鞅“熬”死范鞅、荀跞,赵氏第三次登顶权力之巅

前501年,贪婪老辣的范鞅终于被时间摧垮,荀跞升为正卿,赵鞅升到第二位,韩不信第四位,魏侈第五位。

范鞅死去,荀跞显然无法压制,范鞅的儿子进入六卿,排在末位,范吉射没有经历赵氏的残酷灭门之灾,韬光养晦不是范吉射的个性,加上继承了范鞅的贪婪,一场腥风血雨在所难免。

赵鞅首先收拾亲近范氏的邯郸本家,赵鞅以宗主身份命令赵午,将原本属于赵鞅的五百户奴隶,迁往晋阳,赵午决定照办,赵午的家臣反对,于是耽误了时日,赵鞅大怒,召赵午到晋阳问话,赵午赶到晋阳解释,赵鞅将赵午杀掉,传话邯郸让他们另立新主。

邯郸立赵午之子赵稷为新主,仇恨充斥邯郸,复仇的怒火一点既然,邯郸造反。铁血的赵鞅以赵氏宗主的名义平叛,兵临邯郸。范氏和中行氏亲近邯郸赵氏,密谋铲除赵鞅一族,刀光剑影在范氏和中行氏的地盘闪耀。

赵鞅的家臣董安于发现了异常,劝赵鞅早作准备,晋国的君臣有一条盟誓:率先发动内乱的将被处死。赵鞅决定等待范氏和中行氏“作死”。董安于暗自调动兵力,修筑防御工事,等待范氏和中行氏作乱。

范吉射果然发难,攻击邯郸的部队也跟着调转矛头攻击赵鞅,赵鞅果断从国都撤往晋阳,范氏、中行氏、邯郸赵氏,围攻晋阳。晋阳早有准备,双方在晋阳僵持。

六卿中的三位在晋阳僵持,国都留下的那三位不能坐视不理,韩不信、魏侈找荀跞“商量”达成六卿后补交易,荀跞作为正卿向君主禀报,范氏、中行氏、邯郸赵氏作乱,按照盟誓,作乱者死,晋君同意。三家以国家的名义出兵,攻打叛军。

范吉射还是年轻,也知道被定义为叛乱的后果,叛军击败前来救援晋阳的国家军队,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放弃晋阳直扑国都,晋定公大惊,号召全国军民抵抗叛军,范氏、中行氏、邯郸赵氏坐实叛乱之罪。

赵鞅从晋阳反攻,韩氏、魏氏、加上荀跞的军队开始全力进攻叛军,叛军失败,逃往朝歌。后来赵鞅为了斩草除根,花了近八年的时间才将叛军清除。

叛军失败,荀跞和赵、韩、魏三家讨论六卿补位的问题,荀跞和韩不信、魏侈当时达成的“交易”被赵鞅一口否决,赵鞅并没有参与当时的“协商”,韩氏、魏氏为赵鞅马首是瞻,荀跞孤立无援,只能少数服从多数,六卿从此变为四卿,赵氏做大。

荀跞吃亏,当然也要以正卿的身份敲打赵鞅,范氏、中行氏作乱被驱逐,赵氏的军队也有异常调动,必须给国家一个交代,赵鞅左右为难,董安于自愿为赵氏顶罪,荀跞除掉赵鞅的谋臣董安于,暂时作罢。

赵鞅开始了清缴范氏、中行氏和邯郸赵氏的连年战争,并引起国家间的战争。

前493年,荀跞离世,赵鞅终于位居正卿,赵氏第三次掌握晋国的最高权力。


赵氏的福地,晋阳。


赵简子内攘外争

经历范鞅的权谋压制,从范氏联盟的武力进攻中逃过一劫,荀跞离世,赵鞅终于熬成正果。韩不信、魏侈本来就是赵氏一系,荀跞的儿子根本无法阻挡赵鞅专权的步伐。内政外交,赵氏再次支配整个晋国。

以赵鞅的强势,绝不允许范氏、中行氏、邯郸赵氏有翻身的机会,赵鞅掌握晋国大权,亲自率领晋国的部队征伐叛乱残余,历经几次战争,赵鞅如愿。

国内局势尽在掌握,赵鞅不忘晋国的争霸事业。

前482年,黄池之会,赵鞅代表晋国于吴国会盟,歃血时赵鞅没有向当年赵武那样退让,强硬的和吴国对峙,吴国后院失火,受到越国攻击,只得退让,晋国如愿登上霸主的位置。

此后齐国田氏为天下做了替代君主的“榜样”,齐国开始强大,强硬的赵简子立即展开和齐国的争斗。

传位赵无恤

前476年,赵鞅离世,传位给狄人妾室所生的儿子赵无恤,也就是赵襄子,临终交代赵无恤,赵氏有难晋阳可守。赵襄子不负赵简子的寄托,带领赵氏再次绝处逢生,最终和韩氏、魏氏三家瓜分了晋国。

赵简子一生能够在被压制时隐忍,能够在得势时不留后患,手段狠辣,再次把赵氏带回巅峰。对外强硬,于吴国和齐国争锋。传位也不拘泥于嫡子,把位子传给能力出众的庶子赵无恤,赵氏终于在血腥的争斗中得以连续的强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