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把名将分成两个流派,以此标准,你觉得彭林刘粟应该属哪一派

(电视连续剧《刘伯承元帅》)

七亘村伏击战的当天,刘伯承得到情报,娘子关右翼的日军正继续对关口进行抄袭。日军要抄袭娘子关,七亘村乃是其进兵的必由之路,舍此别无通道,可是在七亘村遇伏后,他们还会再“吃埋伏”吗?

刘伯承的判断是:会!

日军在正面战场屡战屡胜,骄横得很,虽然第一次伏击战让他们吃了亏,但从他们的视角来看,也不过是些“小的损失”。刘伯承估计,这帮家伙应该会发一股牛劲,再次向预定的目标执拗突进,而毫不理会“小的损失”。

兵法中有“用兵不复”的说法,就是同一种战术不能在同一个地方使用两次。日军指挥官当然不可能不了解,不过也正因如此,他们才不会想到八路军竟然会在同一地点重复设伏。

(电视连续剧《刘伯承元帅》)

七亘村伏击战的第二天,日军派兵到七亘村收尸,刘伯承让部队当着敌人的面佯装撤退,以造成七亘村无兵把守的假象。实际上,部队绕了一圈重又返回七亘村,在日军必经之路的南侧山地埋伏起来。

第三天,如刘伯承所预计的那样,日军辎重部队循上次的原路进入了七亘村,结果一进入伏击地域就被截为两段。虽然由于雨天路滑,增援部队没能按时赶到等原因,一二九师未实现全歼敌人的原定目标,但也消灭了百余日军。

在七亘村战斗中,八路军三天之内伏击日军两次,而且还是在同一个位置设伏,军事上叫做“重叠设伏”。伏击战和游击战本是共产党武装的看家本领,但刘伯承指挥的伏击战往往设计更为奇巧,“重叠设伏”就称得上是伏击战的一种大胆创新。

(电视连续剧《刘伯承元帅》)

古代军事学说认为,优秀将领可以分成两个流派,一为勇战派,一为谋战派。如果以此标准来对开国将帅做一个划分的话,彭德怀可以被分在勇将派之列,而林彪、刘伯承、粟裕则都属于谋战派。

在受到刘伯承赞赏的那本曾国藩《家书》里面,曾国藩除了劝弟弟要选好“替手”外,还劝他戒躁,处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多思。身为谋将派将领,刘伯承一贯主张以智取胜,在“神奇”上下功夫。

如何才能做到“神奇”?就是要戒骄戒躁,同时多研究多总结多思考。在与卡尔逊谈话时,刘伯承说自己没有时间进行研究,只是一种谦虚的表示。事实上,即使在戎马倥偬之中,他也从未间断对军事理论的研究,每次大的战役结束,都要悉心总结,以求在认识上有所提高。

尤其重要的是,刘伯承指挥作战,无论大战小战,在确定具体战术和具体措施时,都能够像指挥巧渡金沙江战斗一样,做到冷静沉着、“举轻若重”。凡他负责的战斗战役,从开始到结束,每一步都部署得周密细致、扎实稳妥,其间极少出现大的疏漏或失误。

(电视连续剧《刘伯承元帅》)

今日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