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摄关政治是如何形成的?天皇竟用出家做和尚的方式来夺权?

前言

日本的奈良时代后期,土地兼并现象越发严重

,尽管天皇制定了多种严格限制封建地主和贵族肆意兼并土地的法令,但是终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社会现象。这种不可逆转、不可遏制的封建地主恶意膨胀的情况,已经令以天皇为核心的统治集团无能为力了,更为消极的是,天皇居然也开始跟随封建地主兼并土地的潮流,一瞬间成为了整个日本最大的土地占有者,这对于以律令制为建国基础的封建王朝彻底发生了动摇。

封建地主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兼并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广大自耕农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失去了自己的生存基础,他们不得不选择或者成为流民,整天无所事事的生活,成为封建社会中极不稳定的成分。或者他们只能去选择租种封建主或者贵族的土地,成为他们的佃户,遭受封建主的单独剥削。地主剥削和封建国家剥削,看似好像后者更为严重,实际上却并不是这样。封建地主的剥削最高的时候能够超过国家赋税的几十倍不等。

庄园主下的武士


所以说封建土地兼并愈发严重,最终受苦受难的还是广大社会平民,他们对于土地的一切权利全部被封建地主和贵族所霸占,封建王朝的小农经济也被破坏了。此时的天皇已经不再是抑制土地兼并的主张者了,碍于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天皇对于这种封建地主和贵族的土地兼并已经无能为力了,因此直接与他们同流合污。天皇的权威也从此被广大封建主和贵族群体所淹没,人们眼里只有土地占有量的多少,天皇的地位逐渐得不到重视了。

土地占有量越来越多,直接使得封建地主和贵族拥有了更雄厚的经济基础,因此这为他们所占有的土地谋取了众多特权。比如一些大封建主和贵族的土地可以不受中央政府的赋税安排,同时中央政府也不能干预封建主土地的经营。广大中小封建主看到了大封建主的这种土地特权,纷纷请求依附,导致大封建主的势力不断发展,逐渐成为除自己之外的广大中小封建主的领导者。


藤原氏家族的摄关政治

正是因为大封建主庄园经济的迅速发展,再加上众多寄进庄园对于大封建主的依附,使得这些大封建庄园主逐渐成为天皇之外的又一大封建领导者。藤原氏家族就是大封建主领导日本封建政治的典型代表,藤原氏是由日本天智天皇赐予的姓氏,藤原氏之前的人是中臣镰足,他是大化改新时期中大兄皇子的主要支持者,正是因为中臣镰足大鼎力支持,才会推动了大化改新的有效执行,使得中大兄皇子在日本保守派前取得了一定的政治基础。

中大兄即位之后,就是天智天皇,为了表彰中臣镰足的功绩,在中臣镰足去世的时候,下令赐予其藤原氏,同时追封其为大织冠。可以说中臣镰足奠定了今后藤原氏在日本平安时代政治上得以有所作为的基础,正是如此,天皇在皇后和妃子的选择对象当中,每一位都有藤原氏家族的人。可见中臣镰足以后的藤原氏家族一直都是皇亲国戚,并且凭借着这种崇高的政治地位,藤原氏家族在自己的封地和兼并而来的私有土地中掌握了自己的支配权和统治权。

中臣镰足


这对于当时广大封建庄园主来说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为了巴结藤原氏,众多的中小封建主纷纷前来请求藤原氏能够庇护自己的土地,希望国家对于他们土地的干预权能够取消,并且愿意给予藤原氏丰厚的经济报酬和土地报酬。一时间藤原氏凭借自己独特的身份地位和崇高的政治地位引得众多中小封建地主开始依附过来,藤原家族一跃成为日本封建时期全国最大的封建地主,甚至天皇都不能与其相提并论。

藤原氏家族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已经不再将天皇放在眼里,虽然名义上毕恭毕敬,但是实际上藤原氏家族已经大权独揽。平安时代就是日本摄关政治不断发展的重要时期,公元858年,当时的天皇年仅9岁,藤原良房担任了摄政,掌握是当时朝政大权近二十年,去世之后,他的儿子藤原基经又开始担任摄政,父子两代掌握朝政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从此藤原氏担任摄政已经成为平安时代的重要政治形态,

天皇尚未亲政之时,藤原氏被称为摄政,天皇亲政之后,便改成关白,但实际上的权力没有任何变化。

藤原不比主修的《大宝律令》


天皇与摄关政治家的夺权

藤原氏在日本平安时代掌握了近200年的朝政大权,这种

摄关政治形态严重侵犯了天皇的封建统治权。摄关政治家不仅掌握了中央封建统治集团的决策权,并且连整个封建王朝的行政权、官员任免权、土地经营权全部掌握在手中,一时间成为整个封建王朝最具权势的家族。日本封建王朝的建立本身就是以天皇为绝对的统治核心,这在之前的律令制时代发展到了顶峰,虽然律令制瓦解之时,天皇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一时间成为傀儡还是令天皇难以接受。

寄进庄园对于摄关家的依附,为摄关家提供老人强力的经济支持和政治支持,正因为摄关家掌握着整个封建王朝庞大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摄关家才能够拥有足够的底气去和天皇分庭抗礼,使其成为自己的掌中玩物。另外,藤原氏家族一直都是以皇亲国戚的身份对天皇进行施加影响的,在加上当时即位的天皇都是在冲龄,这就让外戚身份的摄关家对于天皇的控制更加稳定。

文武天皇


但是随着封建政治的发展以及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这种摄关政治形态不可能得到长久维持,天皇的权力也不可能永远得到封印。随着摄关家的跋扈统治,越来越多的大臣开始选择支持天皇,希望天皇能够崛起去遏制摄关家嚣张气焰。公元1068年,后三条天皇在大臣的拥护下即位,这位皇帝是一位锐意进取的君主,他为了打压不可一世的藤原氏家族,启用了不是其家族势力的贵族担任了封建王朝的大织冠,这吹响了天皇与藤原氏家族宣战的号角。

5年之后,后三条天皇的儿子白河天皇即位,他为了继承父亲打压藤原氏家族的势力,选择了一种不同寻常的统治方式,正是这种独特的统治方式成功将当时不可一世摄关家遏制住了。白河天皇在位仅仅13年,在自己年富力强之时居然将自己的皇位禅让给了当时年龄仅有8岁的儿子,自己却出家当了和尚。当然他肯定不是仅仅出家这么简单,白河天皇这样出其不意的方式有他的目的。

白河天皇选择出家为的就是不想过多引起藤原氏家族的关注,让他们以为自己是厌倦了这种傀儡君主的生活方式,最终选择出家度过余生,其实就是起着烟雾弹的作用。白河天皇出家之后,在寺院组织了一个由自己亲自领导的统治集团,自称为法上皇,继续进行是封建王朝的实际统治长达40年,史称院政。

摄关家


院政时期天皇对于封建庄园主的限制

白河天皇创立了院政政治的统治方式之后,逐渐开始掌握了封建王朝的主要统治权,对于那些封建主势力的削弱了成为了之后各代天皇的主要任务,双方也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公元11世纪后期,那些封建地主和贵族由于私有土地的数量有限,开始纷纷对于国家封赏的公田进行了分割,形成了庄园公领制度。

这种现象的出现更使得封建庄园主的势力不断发展,因此刚刚重新得到朝政主动权的天皇对此不能容忍,直接作出相应的反击措施。天皇将知行国制度在统治集团推广起来,主要内容就是将现在所属封建主和贵族的土地承认为合法,准许他们享有自己领地的一切权利,但是他们只能够在京都遥领自己的领地,不得擅自前往领地。

白河天皇


这种方式明显就是为了打压大封建主和贵族的势力,企图他们只能获得自己领地的经济特权,杜绝他们主政一方现象的出现,这样才能够稳定中央政府的统治。开始的知行国制度只是在皇家贵族内部推行,后来成果比较显著,便开始向广大公卿官员扩散,但实际上也得到了广大封建主的反对,双方那个的斗争仍然在继续。

藤原良房

评价

奈良时代晚期的日本封建经济已经出现了重大变化,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严重,直接导致了大封建主和贵族在土地资源占有上的一枝独秀,他们掌握着自己领地的政治、经济大权,并且不准中央政府进行干预,明显是将天皇不放在眼里,这种大封建主和贵族的跋扈,充分显示了天皇权力的旁落。随后进入了日本封建发展的平安时代,这也是日本由以天皇为统治核心的封建专制制度向今后的武家政治转化的过渡时期。在这200多年当中,起到重要角色的是摄关家藤原氏家族以及后来开启院政模式的白河天皇。

藤原氏家族作为日本皇家的皇亲国戚,世代处于封建统治集团的重要职位,大织冠几乎落在每一代藤原氏家族的继承者身上,这不仅是对其家族崇高地位的肯定,更是对其核心政治地位的肯定,有了藤原氏家族的摄关政治模式的存在,天皇始终处于被压制的境地,一段时间内甚至任由摄关家摆布。

这种严重失衡的中央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引发了天皇自己的反抗情绪,也引发了广大拥护天皇统治的官僚群体们的不满。藤原氏家族虽然凭借其全国最大的封建领主的经济地位而为自己绝对的政治地位作为依托,但是其长期的嚣张跋扈必然会惹来非议。更重要的是,近两百年内,藤原氏的摄关家严重打破了封建统治集团政治生态的平衡。因此天皇的夺权,并且长期与摄关家和广大封建主和贵族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参考文献:《日本书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