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萧何是怎样自污而保的


秦始皇派大将王翦率六十万大军伐楚国,出征日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临行前,王翦请求始皇赏赐大量的田宅。秦始皇说:“将军即将出征,为什么还要担忧生活呢?”王翦说:“臣身为大王的将军,立下汗马功劳,却始终无法封侯,所以趁大王委派臣重任时,请大王赏赐田宅,为子孙日后生活着想 。”秦始皇听了不由放声大笑。王翦率军出函谷关时,又曾五次遣使者向始皇要求封赏。有人劝王翦说:“将军要求封赏的举动,似乎有些过分了。”王翦说:“你错了。大王疑心病重,用人不专,现在把秦国所有的兵力委交给我,我如果不用请求为子孙日后生活保障为借口,多次请求封赏,难道要大王坐在宫中对我生疑吗?”


汉三年,萧何镇守关中,汉王刘邦与项羽在京、索一带相持不下。这期间,汉王屡次派使者慰问镇守关中的萧何。鲍生于是对萧何说:“在战场上备尝劳苦的大王,屡次派人来慰问你,是对你有疑心啊!为今之计,丞相最好选派家属中善战的子弟兵,让他们到前线同大王一起并肩作战,这样一来大王才会消除对你的疑虑!”萧何采纳了鲍生的建议,汉王果然大悦。


淮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诛杀了韩信。这时高祖刘邦在外征战,听说韩信已除,就派使臣任命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邑民,另派士兵五百人和一名都尉为相国的卫兵。群臣都向萧何道贺,唯独陈平向萧何表示哀悼之意:“相国的灾祸就要从现在开始了!皇上在外率军征战,而相国留守关中,没有建立任何战功,却赐相国封邑和卫兵,这主要是淮阴侯谋反刚被平定,所以皇上也怀疑相国的忠心。派卫兵保卫相国,并非宠爱相国,而是有怀疑之心。我建议相国恳辞封赏不受,并且把家中财产全部捐出充作军费,这样才能消除皇上对相国的疑虑。”萧何听从了陈平的建议,汉高祖果然大为高兴。


汉高祖十二年秋,黥布谋反,高祖御驾亲征,几次派使者回长安打探萧何的动静。萧何对使者说:“皇上御驾亲征,我在内抚慰民众,鼓励民众捐献财物支援前方,和皇上上次讨伐陈豨时相同。”使者走后,有客卿对萧何说:“相国灭门之日不远了!你已经身为相国,功冠群臣,皇上没法再继续提升你的官职,自从相国入关中,这十多年来深得民心,皇上多次派人来慰问你,就是担心相国在关中谋反。相国如想保命,不妨低价强买百姓的田地,来贬低自已的声望。这样皇上才会安心。”萧何采纳了这个建议。高祖在平定黥布之乱凯旋而归,有不少百姓拦道上奏,控告萧何廉价强买田地,高祖心中大悦!


冯子评:汉史曾记载,萧何购买田宅都是选择偏远的穷乡,也不在自家宅院建高楼围墙。他说:“如果后代子孙贤德,就会学习我的节俭;如果子孙不肖,这样的宅田不容易遭到他人的觊觎。”这和前面所记萧何强行购置民田,似乎有出入。其实强购民田是为免遭杀身之祸的权宜之计,至于隐居穷乡,则是保护家产的做法。这两件事同样具有远见。

宋朝韩王赵普,因为强行购买百姓宅第,收贿敛财,遭当时御史中丞雷德骧弹劾。韩世忠罢官后,拒绝访客上门,并且绝口不谈兵事,时常骑着一头驴,带着一壶好酒,领着一、二童子,在西湖上饮酒自娱。有人曾批评他在新淦县购置官田,宋高宗听说这事却非常高兴,颁赐匾额,赐名韩世忠的田庄“旌忠”。其实他们两人不论购民宅或买官田,都是为消除君主对自己的疑虑。

当君主不能与大臣们肝胆相照、推心置腹时,常使有功的大臣不惜污损自己而求自保。三代时君臣上下水乳交融的情感早已不复!然而到了今日,大臣们不论有功无功,个个都拼命购买田宅,他们所持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陈平在吕氏对自己有疑虑时,整天沉溺于酒色;唐朝的裴度在宦官气焰正甚时,也曾隐居乡野喝酒作诗,不问世间事。这些都是古人明哲保身的方法,都是为了消除君主对自己的疑虑。

明朝初年,御史袁凯因触怒太祖,装疯辞官归隐,太祖仍不放心,派人窥探,只见袁凯趴在竹篱下,吃猪犬的大便。密探向太祖报告后,袁凯得以保住一命。原来袁凯早料到太祖会派人监视他的行动,要家人在炒面中搅拌沙糖,灌进竹筒中,暗暗散置竹篱下,这样避过密探耳目。看来袁凯也是聪明过人啊!


骥说一句:看来不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很艰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