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丰帝奕詝:呕心沥血,没有挽回败局,致慈禧篡政



清文宗奕詝(1831年—1861年),清朝第九位皇帝, 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拥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年号咸丰。

奕詝是清宣宗道光帝第四子,生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1846年被立为储君 。

勤于政事,大手笔地对朝政改革。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

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



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

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最后以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场。

1861年崩于承德避暑山庄,年仅31岁。庙号文宗。



道光帝晚年在立储的大事上,犹豫不定。道光帝共有后妃二十多人,先后给他生了十个公主和九个皇子。

道光皇帝最看重的主要是皇四子和皇六子。


慈禧


皇四子奕詝,“长且贤”,年龄最大,又很仁孝;


皇六子奕訢虽为庶出,但家法传嗣,不分嫡庶,而且“天资颖异”,能文能武。

1850年2月25日,道光帝不豫,宣召大臣示朱笔,立其为皇太子。


道光帝病危,宣示建储朱谕:“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特谕。”


道光正式宣布: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同日午时,道光帝驾崩于圆明园慎德堂。


新皇帝奕詝当日下午护送大行皇帝的遗体至城内紫禁城乾清宫停放。


宣宗逝世后,咸丰帝正式即位。

咸丰帝即位之后的主要措施一是清洗军机处,任用改革派官员革新弊政;二是大举提拔汉族士绅官僚,镇压太平天国叛乱。



肃顺掌权后,以铁腕的方式面对自乾隆末期以来的官场腐败,严厉打击贪污腐败,严惩渎职失职,整肃官场政风。

1858年底,肃顺改任户部尚书,决心整顿财政积弊。 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官场贪贿公行的风气。



咸丰帝依靠汉族地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勾结外国势力,合力扑灭太平天国运动。

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帝以“木兰秋狝”为名自圆明园仓皇逃亡热河,命恭亲王奕訢留京议和。奕訢代表清政府与英、法、俄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并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在《中俄北京条约》中,承认了咸丰八年(1858年)沙俄迫使清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的《瑷珲条约》。

1860年十月六日,英法联军攻占圆明园,被焚毁殆尽。



咸丰帝尤其醉心于戏剧。1860年十一月起,“烟波致爽”殿每三天就要演一出。自从咸丰帝到达承德之后,肃顺与咸丰帝的关系更为接近,随侍左右。

咸丰帝身体逐渐变坏,肃顺为了保证咸丰帝去世后政治不会发生大的变动,极力劝说咸丰帝留在热河。

恭亲王奕訢与文祥等人见咸丰帝迟迟不回北京,而且热河还不时传来皇帝病重的消息,十分紧张。上奏去热河请安,企图直接与咸丰帝见面,以打破肃顺的封锁。


皇后


奏折受到肃顺的阻扰,由此恭亲王与肃顺集团的矛盾激化。

1861年8月20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

21日,咸丰帝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咸丰帝下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谕:“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以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

咸丰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



22日清晨,咸丰帝病逝 。庙号文宗。

1861年11月2日,将载垣、端华、肃顺等革职拿问。11月3日,又接连发出上谕,授恭亲王奕訢为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宗人府宗令,大学士桂良、户部尚书沈兆霖、户部右侍郎宝鋆、户部左侍郎文祥在军机大臣上行走,鸿胪寺少卿曹毓英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慈禧太后等迅速捕杀了载垣、端华、肃顺,其余五大臣革职治罪,将载垣等人拟定的 皇帝年号“祺祥”改为“同治”。慈禧太后夺取了实际的最高统治权。

咸丰帝的资质在清朝帝王中大概能居中游偏上。重用汉族大臣,严惩贪污腐败,改革力度超过了嘉庆、道光两代君主。


少年咸丰


咸丰帝虽说是呕心沥血,用力改革,可还是没有挽回败局;再加上他下了很多错误的抉择,所以清朝还是那样千疮百孔。

没有阻止慈禧篡政,还加速了慈禧的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