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皇太极会将国号定为“大清”

雄起关东,寰宇一统。四海归心,虎据亚东。龙腾江海,鹰破长风。

公元1636年,皇太极承袭努尔哈赤的“振金图明”遗业,在盛京登基称帝,国号改为“大清”(注意:“大清”实为国号全称)。八年后,大清军队入驻北京,“大清”也完成统治区域由关外转向关内的既定国策。

“大清”国号历经268年的岁月沧桑,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慢慢退出封建制度下的国家权力核心。(注意: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的金国,实为地域性的割据政权,并不属于“大清”统一性政权的时间轴线)

为何以“大清”取代“大明”,素有五行说法。“大明”属于五行之火(即“朱”为国姓,朱红尚赤,火尚赤),而“大清”却属于五行之水(公元1635年,皇太极以“满洲”代“女真”,而初期统治地多河流水系,即尚水)。

不过,以“以水克火”的五行学说实为贬低“大明”的历史地位,扩大“大清”的统治权威,从而从道德上稳定明朝遗民的民族情绪。

当然,“废金立清”或“以清代明”绝非只限于传统五行思想的束缚,也许有来自前金(即完颜阿骨打建立的女真族北方割据政权)的历史遗留问题。

总之,“大清”国号是以满洲族为主的统治核心扩大至中原大地的统治基础变革,绝非一家之言能有效阐述。

从单一民族国家到多民族国家的转变

努尔哈赤初建金国时(即“大清”的前身),国家整体是以女真族(建州、海西、野人女真部落合并)为主的割据政权。

明朝早期为维持对关外女真势力的控制,采用“以女真控女真”的政治手段(注意:即明政府扶持一个女真部落制衡其他部落,造成女真族内部不相统一),从而实现分而治之的羁縻统治。

女真部落的统一打破了明朝在关外的军事天平,也为“大清”建立奠定了经济及军事基础!

女真部落统一后,“金”国号的设立,即表明努尔哈赤对于两宋时期的金朝的怀念。金朝在三年间相继灭掉辽与北宋,借古喻今,即表明后金(对于“后金”一词,并非努尔哈赤始建国号名,只是方便世人区别两“金”的历史差异)欲图取中原,取代明朝威临九州之霸业。

据《旧满洲档》记载:“后金”多次称呼12至13世纪的金朝为“我们的金国”,“我们先朝金国。”

为何努尔哈赤会以“前金”示“后金”呢,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其一,同为女真族,那么“金”就是女真族文化传统和历史价值的象征。其二,“金”为国号,有利于安抚被征服的女真部落,从而营造民族归属感与认同感。(即政治结构和民族文化的双向挂钩)

从个人理解来说,将“金”作为女真族公共思想象征,有利于团结族人巩固割据区域,呈现女真金国的复兴局面。(注意:元末时期,辽东锁火奴起兵反元,便自称“大金子孙”,其目的便是笼络女真族参与反元事业,扩展势力)

不过,“金”之国号实为积蓄经济及军事实力的过渡性割据政权,并不具备行天下共号的条件。

皇太极继任大汗时,由于金国势力扩展迅速,俨然形成一个以女真、蒙古、汉为主的多民族国家。仅仅象征女真族的“金”已经不利于实现国家民族内部的团结,更不利于吸取汉文明为实现一统政权奠定思想基础。

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必然(取缔旧有国号)

皇太极登基为帝时,年号定为“崇德”(即崇尚以德治国或崇尚道德)。似有接替大明“崇祯”之意,即表明满洲贵族积极接纳汉人文明(强调“安民”,“重本”,以安抚汉民),并欲意传承中国的汉文明历史传统。

皇太极对“金”国号的摒弃,实际上也是宣扬新朝设立非治理满洲一族,而是立德为天下民族。

并且,“金”国全盛时期,最大的军事威胁便是关内的明朝。以先辈(女真完颜部)金国的占据半壁江山和现今“金”国取代明朝的国野理想并不符合,废“金”国号亦是必然!

从个人理解来说,皇太极想要实现对关内汉地的征服,绝不能仅仅依靠满洲族兵将、官僚。换言之,“大清”要从民族根源上取代“大明”,必需要汉民的支持与辅佐。(即以汉民辖汉地,实现行政效率的提高)

不过,依然奉行“金”国号根本无法团结明朝臣民。从宋代开始,古代中国便出现两个屈辱性的历史节点。其一,北宋的“靖康之耻”,是金军对北宋政权的毁灭性打击,严重挫伤了汉人的民族积极性。

其二,明朝的“土木之变”导致五十余万明军被蒙古军队歼灭,汉人的民族危机感加大。而明朝民众的民本位意识也空前增强,对于国耻极度敏感。

据《明史》记载:努尔哈赤,自称后金,例我衰宋。妖称后金天祐,辱我皇上以徽钦。

“金”国号对于汉民具有历史屈辱压迫性,会增强归顺金国汉人的历史隔阂,从而导致统治阶层内部的不稳定。唯有取缔旧有“金”国号,才能增强统治阶层内部汉人官僚的忠诚度,缓和百年的民族矛盾。(即有效的治民之策才是立国之本)

以“大清”立国,绝不仅仅是团结明属汉人的历史表现,还有对蒙古部落的人文关怀。(注意:完颜部金国是被南宋和蒙古联军击灭,为便于蒙古部落归附,弃用“金”也是淡化历史仇恨的政治手段)

汉语言环境中的国号字意

“清”有“清明”之意,“大清”属于汉式国号序列,表明金国统治者迎合汉文化的制度表现。《礼记》有言:是故清明象天,广为象也。“清”位列“明”之前,即说明“清”能抑制“明”,“大清”也能取代“大明”。

从字义来说,“清”又为“金”的谐音。这样既能保证女真本族的文化传承,又能缓和自宋以来的民族隔阂。如此说来,“清”即是包容多民族、包容多文化、包容多地域的精神内核。

“大清”由此进入汉属的文化系统,也成为继“大明”后的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维护者与领导者。

反思

从大清”国号之建立,实质是权力核心集团由单一民族向多民族的转变。至此,“大清”也完成对中国传统帝制时代国号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