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郑灵公赐宴,唯独不给他,留下令人哭笑不得的两个典故

说起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大家一笑而过,这只不过是个电影的桥段罢了,现实中未必会有。

其实古代还真有类似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样的实例,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换成了“甲鱼汤”。

这则故事源自左传。

《左传·宣公四年》:“ 楚人献鼋於郑灵公。公子宋 (字子公)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左传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春秋时有个楚国人敬献一只鼋(读音:[yuán] ,是龟鳖科中的一属,特点是体型大,体重可达100公斤。)给郑灵公,公子宋,子子公,有个让人不齿,他反引以为荣的嗜好,就是看到感兴趣的美味,食指就不由自主的动起来。


公子归,字子家,和公子宋,两人都是郑国的贵族。

典故一:食指大动


有一天,公子宋和子家去见郑灵公。将进宫门公子宋忽然停住脚步,抬起右手,笑眯眯地对子家说:“你看!”

子家莫名其妙地看着公子宋的手,只见他的食指一动一动的,不禁摇了摇头,也伸出自己的右手,动了动食指,说:“这谁不会!”公子宋哈哈大笑,说:“你以为是我让食指抖动的吗? 不!这是它自己在动。不信你再仔细看看!”

子家认真地观察了一会儿,再动了动自己的食指。果然,公子宋的食指的抖动与自己食指抖动的状态不一样。

公子宋得意地晃着脑袋说:“看样子,今天有好吃的在等我们哪!以往每当我这食指动起来以后,总能尝到新奇的美味!”

君臣“反目”


子家将信将疑。两人进宫,发现厨子正在把一只已经煮熟了的甲鱼切成块儿。这只甲鱼特别大,是一个楚国人进献给郑灵公的。郑灵公见这只甲鱼很大,可以分给好多人吃,决定把它分赐给大夫们尝尝。

子家忍不住朝公子宋翘了翘大拇指。公子宋笑着晃起了脑袋。郑灵公见这两人这么没规矩,不禁皱了皱眉头,问:“你们在笑什么?”子家就把刚才宫门外的情况讲了一遍,郑灵公听了,含含糊糊地说了句:“喔,真有这么灵验?”便不再说什么。

过了一会儿,大夫们到齐了。那只已经切成块儿的大甲鱼入在鼎(当时用来煮食物的青铜炊具)内由厨子装进盆子,先给郑灵公,然后给各位大夫。郑灵公先尝了一口,称赞道:“味道不错!”

郑灵公命人赐鼋羹一鼎,象著一双,自下席派起,至于上席。恰到第一第二席,止剩得一鼎。而都没分到甲鱼。灵公曰:“赐子家。”宰夫将羹至归生之前。到了大家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但是,公子宋却呆呆地坐着。原来,他面前的桌案上什么也没有。

典故二:染指于鼎


公子宋窘迫不堪,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看着郑灵公,郑灵公正吃得很香,一边和大夫们说笑,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他又看看子家,见子家也吃得起劲,一边还朝他扮鬼脸。公子宋再也忍不住了,忽地站起来,作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走到大鼎面前,伸出指头往里蘸了一下,尝了尝味道,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

郑灵公看公子宋这么不守规矩,因此大怒,狠狠的惩罚了公子宋。

而公子宋被当众羞辱,还因此受到了重罚,怀恨在心。

《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灵公元年春,楚献鼋於灵公。子家、子公将朝灵公,子公之食指动,谓子家曰:“佗日指动,必食异物。”及入,见灵公进鼋羹,子公笑曰:“果然!”灵公问其笑故,具告灵公。灵公召之,独弗予羹。

子公怒,染其指,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夏,弑灵公。

公子宋也在被召集的公卿大夫之列,但郑灵公唯独没有将鼋羹赐给他。显然,郑灵公是在存心戏弄一下这位喜欢卖弄、“未卜先知”的公子哥,以嘲笑公子宋食指抖动的占卜之术。

看着大家津津有味地吃着鼋羹,公子宋窘迫不堪,怒不可遏。他走到熬鼋羹的鼎前,伸手用手指蘸着鼋羹,放在嘴中吸吮着,拂袖而去。眼见公子宋如此不知趣,对自己蔑视无礼,郑灵公暗下决心,非杀掉公子宋不可。

谁知公子宋却先下手为强,抢先找到子家,密谋杀死郑灵公。子家不答应,说,就是牲畜老了,也不能轻易杀掉,何况国君呢。于是,公子宋反过来诬陷子家,“子家惧而从之”。这年夏天,郑灵公被杀,公子宋以此报了未赐鼋羹之仇。

郑灵公因食鼋羹的小事与大夫公子宋斗气,最后被杀身亡,子家不能及时制止公子宋的弑君之举,“仁而不武”,背上弑君恶名。后来,此事被浓缩为成语“染指于鼎”,告诫后人不可随意沾取非分利益。虽舌尖之欲,放纵它,也会酿就杀身之祸!

因为一鼎甲鱼汤引发的“血案”,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可以说,郑灵公是一个比较奇葩的君王了。

而公子宋,也是一个意气用事的人,公子宋最终的结局史书未记载,也是奇事。

要么因弑君被杀,要么逃亡他国了,总之,公子宋的去向,成了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