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高士奇,一生更是奇之又奇,更奇的是他还被康熙宠了一辈子

康熙的用人之道那是没得说,在位61年,身边名臣如云,也不乏蝇营狗苟之辈,但是要说能让康熙心心念念一辈子的,恐怕就非高士奇莫属了。

高士奇何人也?高士奇本是河南开封人,因故南迁到浙江,十九岁时跟父亲到京城游学。不料父亲却突然去世了,他平日里以给人代笔写信或者春节写写春联什么的为生,算是一位北漂族吧。后来在当朝大学士明珠府里找到了一份教书的差事,生活算是稳定下来了。

机缘巧合,这一日,明珠有要事,急需写几篇书信,但是要求文采和字体要漂亮,就交代家丁去找。家丁就把高士奇举荐给了明珠,明珠简单说了一下情况,高士奇竟然大笔一挥,一会就写好了,而且明珠挺满意的。这令明珠对这个教书先生产生了兴趣,经过交谈,明珠觉得高士奇是个人才,于是就把他留在了府里,担任掌书记。后来,明珠又把他举荐到康熙那里,从此,高士奇抓住机会,平步青云。

高士奇被举荐到了太学。某日康熙到太学巡视,听明珠介绍过高士奇的事,所以就把他叫来问话。这一问不要紧,康熙对眼前这位小老师的文采和谈吐非常肯定。就赐了他一个参加会试的资格。谁知道这个高士奇是真的奇,他半个月之内两次考试都是第一名,康熙就让他做记名翰林院供奉,他的从政之路从这时就开始了。而举荐人明珠也步步高升,但是后来却没少受高士奇的气。

高士奇文采很好,又善于察言观色,左右逢源,常常就能把事做到康熙心里面去,所以很受康熙喜爱。此后升官进爵,康熙再也没离开过高士奇。当然这里面肯定是高士奇会讨巧,弄得康熙爷挺舒服。有两个民间故事可见一斑。

有一次,高士奇扈从南巡到杭州灵隐寺,康熙想给灵隐寺题写匾额,但是写的时候,将繁体字“靈”字的雨字头写的太大了,下面笔画肯定就写不开了,场面比较尴尬。高士奇见状,急忙在手掌心写了“雲林”二字,假装去磨墨,将两个字给康熙看。康熙心里那个感激呀,于是将错就错,写下了“雲林寺”三个字。所以杭州灵隐寺别名也叫云林寺。

还有一次,康熙登镇江金山的时候,也想题匾额,但是想了半天愣是没想出题什么好。还是高士奇,赶紧在手心写“江山一览”四个字,也是借着磨墨的样子给康熙看,康熙心领神会,于是题写了匾额“江山一览”。

这两件事虽不是正史记载,但是却能看出来高士奇确实能讨巧,另一方面,也说明他确实很有才华。

随着地位的升迁,高士奇挣钱的本事也大涨。有野史记载称,高士奇因为天天在康熙身边,了解太多秘密消息,所以他家门前常常是车水马龙。想探听消息的大臣每天都在他家门外等他下班,但是高士奇一般不会接见,就连举荐他的明珠,当时都是宰相级别了,也得等在门外,听他的传话才能进府。哪些地位特殊的人员,比如皇亲贵戚,他也可能见上几个,不过那也得看他的心情,关键还得看来人手里的银票。所以,高士奇凭借卖消息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财富。

但是,这些消息也不是道听途说,这都是他从康熙身边或打听、或偷听、或揣摩出来的。据说他每次进宫都得带一些金豆子,但凡有热门消息,必打点值班太监。所以他的消息来源非常准确,而且是源源不断。当然这事康熙也听别人说过,甚至有御史告过他,但当康熙找他问话的时候,他竟振振有词说“我深受皇恩,我拿皇恩换来的银子是我应得的呀”,也真是奇人奇语了。而康熙也总是不了了之,即使追究了,也是隔靴挠痒,过不了几天又让他回来了。

不过,笔者认为,仅凭这一点,高士奇也不会一生都能这么幸运。这个人一定是有真的本领的,他曾先后两次进入南书房就是例子。当年的南书房可不真的是就是书房,只为康熙解读经史,那里是康熙处理军机大事的地方,很多大政国策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那时候的南书房就是以后成立的军机处的前身。他平生好学博览,精通书画诗词,著述颇多,又精于考证和鉴赏,也是一个收藏家,藏书颇丰。

康熙称赞他“得士奇,始知学问门径”,赐他“忠孝之家”称号,就连死后都御书悼联“勉学承先志,存诚报国思”,还给他上了谥号“文恪”。而高士奇不是两榜出身,是不够格有谥号的。可见康熙对他真的是宠了一辈子。